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958/web/
.聯合報社論/選出一位次次佳大學校長,有何意義?
.聯合報黑白集/共諜案驚奇
.經濟日報社論/建構AI生態圈 鏈結產學研
經濟日報社論/建構AI生態圈 鏈結產學研
2018-01-04 01: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科技部宣布從1月1日起啟動AI創新研究中心,將在未來五年投入50億,分別在台、清、交、成四所大學,成立四個AI創新中心。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表示,藉由創新中心的機制,以五年為期深耕台灣AI的基礎技術,期望可以藉由研究創造出可供產業使用的AI工具,並創造出能夠適用在不同產業的AI平台,最後,科技部也會提供產業在數據上的協助,亦即在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大數據,未來能夠給企業界使用。
陳良基也強調,執行的教授也應思考如何運用計畫的資源成就學生的未來。他舉例,教授可以協助學生到產業界實習,培養學生更多實務能力,或是不定期邀請國際相關領域的專家前來交流。
近年來AI發展迅猛,各國無不卯足了勁推出各種政策、挹注資源,以及培訓與延攬人才,希望能夠透過AI的發展來提升產業競爭力。政府所以設立創新研究中心,從目標上觀察,最終也是希望能夠提供產業應用所需的工具、平台、數據及人才,立意甚佳。不過,不可諱言的,國內產學合作過去鴻溝甚大,如何讓這樣的想法貫徹落實,需要進一步思考與設計。
以AI人才缺乏為例,就學校端而言,不僅師資不足,學校教授大多也不了解各領域產業對於AI的需求課題是什麼?而若要能夠產學接軌,更缺乏具資格的AI企業導師來源;而在產業端,一般企業對於學校教授的AI專長領域沒有完整的藍圖,甚至各產業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可以利用AI來解決課題、或是要用哪些AI技術?
簡言之,目前的狀況是產學雙方對於彼此的人才供給條件以及個別產業的需求課題都還沒有清晰的圖像,因此需要建構一個AI人才資源資料庫,提供AI產學媒合平台、產業AI輔導團、AI開放式創新平台等,幫助供給端釐清產業需求,並提供企業多元且開放的解題來源。若能如此,學校可獲得企業導師指導,精準設計產業所需課程;企業也可有效率地找到學校資源,解決內部AI課題。
因此,除了科技部設立AI創新研究中心,發展相關技術外,為讓產學合作能夠接地氣,建議教育部、經濟部及勞動部可進行跨部會合作,建置全國AI人才資源資料庫;亦即應鼓勵各大專院校主動登錄AI教授人才,針對教授專業領域進行分類標籤,並積極蒐集國內及國際企業AI導師名單、提供誘因鼓勵業者主動登錄企業導師人才,讓具備AI課題解決經驗、或擁有設計AI學程經驗,以及跨領域知識的實務專家可以進入學校,協助訓練人才;學校可針對欲開發的AI學程類別,提出對企業導師之需求,企業則針對公司遇到的AI課題,提出與教授合作的需求,由平台進行供需之媒合。
同時,也應考慮整合研究法人與學校共組產業AI輔導團,針對不知道自己對AI有什麼需求的企業,輔導企業找到需求;而針對有需求、但無AI技術的企業,找到合適的技術解決方案。當輔導團協助企業找到AI解決方案技術後,中小企業可能缺少取得技術資金,政府須出資補助導入AI的成本及降低導入的風險。而若有未能解決之課題,也應鼓勵及開放法人、學校或其他企業及國外人才共組解題團隊,讓國內AI人才學習國際解題思維。
誠如副總統陳建仁在參加「人工智慧產學研聯盟」成立大會時所言,台灣具有前瞻的技術和完整的產業鏈,未來可拓展包含智慧交通、智慧醫材及智慧製造等應用領域,他承諾政府會從人才、技術、場域及產業等面向,建構台灣AI創新生態圈。我們期待產學研攜手努力,讓台灣產業能夠藉由AI加速轉型與升級。
聯合報黑白集/共諜案驚奇
2018-01-03 23: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捲入周泓旭共諜案、遭檢調搜索的新黨青年軍王炳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過檢調不屈不撓的偵辦,果如預期使周泓旭的陸生共諜案順利「升級」,把新黨一干青年軍都捲入。如此一來,周泓旭「發展共諜組織」的罪名,加上新黨的裡應外合,比起李明哲因教唆「顛覆國家政權罪」遭定罪,似乎就顯得比較匹配了。
根據檢方的報告,周泓旭的共諜組織發展計畫洋洋灑灑,包括成立「星火T計畫」、支援「燎原新聞網」、發展「中華兒女協會」,活動價目表等俱在,其想像力令人拍案驚奇。遺憾的是,檢方並未起訴王炳忠等人,僅將他們列為「證人」。政府不能把心懷異志的人一網成擒,豈不留下莫大禍根?
我們猜測,檢方輕縱王炳忠等人的原因是:一,這些資料全出自周泓旭之隨身碟,所有計畫說不定都是周個人的妄想及瞎掰。二,周泓旭案已進入二審,檢方此時發現「新事證」,會不會反證自己當初起訴太草率?三,上月的大搜索,已足以讓國人心生警惕;對新黨若過度株連,可能引發其他後遺症。四,配合「民眾」告發,再用司法把王炳忠等人纏住即可。
老實說,看到周泓旭擬訂的「價目表」,加粉友三千,見面一萬,私約談心五萬等。當今的共諜就像直銷公司或「老鼠會」一樣,凡事都可論件計酬,好不誘人。難道,後現代的共諜活動,越來越像扮家家酒?或者,是中共太過藐視台灣,所以只派這等小賊水準的共諜前來?
如果是後者的話,咱們台灣人可要警惕與反省了!
聯合報社論/選出一位次次佳大學校長,有何意義?
2018-01-03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長選舉,民粹之風愈演愈烈。圖為台大校園一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各公立大學校長的產生,自一九九四年《大學法》修法起算,迄今已廿餘年。當年修法的時代背景是「去威權化」,是要反抗威權統治下的校長官派;在這樣的大氛圍下,各校其實並未深思「大學校長應如何產生」。再加上李遠哲當年一句語意含糊的「教授治校」,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長選舉漸漸被帶向民粹、庸俗、派系運作,和台灣的政治角力相映。廿多年來,校園民粹之風愈演愈烈,不但校長的產生都是由校內教授「主場優勢」所宰制,甚至綁樁、圍事、放話、耳語,醜陋已極。這種種醜態,即使在台灣的龍頭大學,亦無法倖免。
以台大為例,因推動「校園民主」,由校務會議拚高票的「準普選」方式推選校長,辦法雖歷經若干改變,但校長選舉制度之弊卻日益明顯。客觀檢視這種民粹選舉的結果:一九九三年陳維昭任校長迄今,經歷三位校園選舉產生的校長,台大的世界大學排名每下愈況,被星、港、大陸名校遠拋在後,甚至發生校長捲入論文數據造假、氣功隔空抓藥等醜聞。然而,有些卸任校長始終不願放手,一再參與遴選或擔任召集人,繼續主宰人事決定。這些始作俑者的品格、自覺與反省能力,委實令人失望。
在校園民粹的風氣下,教授、學生、職員各方人員都要求參與校長選舉。於是,包括龍頭大學在內的許多公立大學校長遴選,遴選委員都要由校務會議選舉產生,委員組成要顧及各種校內勢力的「代表性」,候選人名單要經一百多位校務會議代表認可,可能人選則要經全校師生的公開質問,其過程則要現場錄影或直播。由於校務會議代表本身就由各學院產生,故在凡事經校務會議投票的制度下,每一個階段都有學院運作的空間,都可以做策略操作。也因此,諸如在校務會議投票先「做掉」優勢競爭對手、耳語放話誘導遴選委員投票行為等惡劣選舉操作,都在知名大學一再複製。
更嚴重的是,這種民粹與惡質的選舉操作,將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首先,越來越沒有校外甚或國外的優秀人才,願意拋頭露面來受羞辱,卓越的人才不願冒著遭暗箭中傷的風險來蹚此渾水。其次,能在民粹歪風下奪取勝利的,通常是工於操作之輩;從醬缸中出線的人選,恐難期待拿出廓然大公之作為。再者,拉幫結派的校園風氣與因此產生的當選人繼續惡化校園風氣,腐蝕大學根基,形成惡性循環。
台灣在政治上僵持對立、在經濟上一籌莫展,已經使有識之士扼腕久矣。如果名為社會良心的大學也如此沉淪,那將是國家何等重大的損失!我們認為,公立大學校長選舉,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目前的選舉辦法有三大缺失:一則是國際優秀人才止步,只剩下國內小圈圈人士彼此相濡以沫;二則選舉運作庸俗甚至醜陋,又使得國內潔身自愛者卻步;三則複雜的派系及政治圍事,再排除不願同流合汙的優秀人選。過去十多年,台灣若干公立大學曾在不同階段「做」掉了比較優秀的人選;遴選委員會在所剩「次次佳」人選中,又怎麼可能選出能有一番作為的校長?
屆復一屆,眾所矚目的知名大學校長選舉,就是在前述的扭曲環境下,任憑派系勢力操作,選出一任又一任的學術及人品不受尊重的校長。我們必須嚴肅而沉重地指出:這樣的局面必須改變。校長遴選委員會的任務,就是要替大學尋覓最優秀的人才。假如尋覓的範圍受到民粹的擠壓、可選擇的名單又受到明顯的操作刪除,那麼遴選委員會有責任向大學呈現問題、凸顯問題,而不是逆來順受並行禮如儀地再選出一個爛校長。台灣的大學校長選舉必須要改變,而且不能期待「由下一任次次佳校長」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