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基本工資3萬 美夢如何成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2624/web/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加薪無招,只能慷國庫之慨
.聯合報黑白集/還在亂開藥單
.經濟日報社論/基本工資3萬 美夢如何成真?






經濟日報社論/基本工資3萬 美夢如何成真?


2018-01-22 00:53 經濟日報  本報訊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說,未來四到六年內,只要每年基本工資上調的幅度超過GDP成長率,基本工資就有可能調整到3萬元。他以去年經濟成長率2.58%,而基本工資調升4.5%為例,來說明未來幾年如果都以相同速度來調整的話,就有可能達成。前總統陳水扁競選時有一句響亮的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現在政府把基本工資調整到3萬元當做目標,如果真的做到,相信所有國人所樂見,未來民進黨政府要再長期執政,一定水到渠成。
但是,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基本工資固然是由政府主導,但是真的不必反映經濟成長趨緩的現象?也不必考慮企業主的反應嗎?現在是民智大開的時代,我們認為政府官員在發言或是考慮政策時,應該多方平衡考量,不然就會像「一例一休」的再版「順了姑情,逆了嫂意」;到時候,不但基本工資到不了3萬元,反而讓失業率飆漲,造成全體國民受苦,這才是最大的損失。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近年來基本工資調整的記錄。民國86年時,基本工資調整為15,840元,維持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民國96年陳水扁總統在任的最後一年才調整到17,280元。然後,在馬英九總統的八年期間,基本工資調升了五次,直到104年的20,008元。蔡英文總統上任至今,調升了二次,最新的一次是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22,000元。
如果從民國96年的調整算起,基本工資共上漲了27.3%。如果再看民國96年到105年的十年之間,基本工資平均每年上漲約1.5%,同期間全國平均薪資每年上漲約1%,而經濟成長率則上漲3.1%。由於基本工資調升的速度超過平均薪資的上升幅度,因此基本工資占平均薪資的比例由39.9%增加到41.0%。這與世界主要國家的最低工資約占平均薪資的四成到四成五來看,我國過去十年的基本工資調升算是相對合理的。
現在施副院長說未來六年內,最低工資可能調升到3萬元,也就是說,基本工資每年的調漲幅度分別要達到8%、6%及5%。問題是,過去兩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分別只有為1.48%和2.58%,而主計總處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大約也在2.3%左右。在經濟成長率這麼低的情況下,我們的基本工資有可能每年做這麼大幅度的調整嗎?
最近,韓國把最低薪資一次調升16%,但是很可能會造成企業大幅裁員的疑慮。我們要特別指出,韓國企業是以大型企業為主,薪資占總成本的比例是比較低的,但即使如此,韓國也擔心大幅調漲最低工資可能造成大量失業的問題。而台灣的產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其中薪資占總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當基本工資調升時,對於中小企業的衝擊一定會大於對大企業的影響。因此,如果真的未來基本工資每年調漲5%以上,我們相信大多數中小企業是無法負荷的,也就是說,屆時很可能會出現中小企業大量裁員,甚至倒閉的情況,屆時失業率上升在所難免。
最後,我們要再次強調,基本工資的目的是在要求企業不得剝削弱勢工作者,所以訂定最低薪資水準,讓每一個工作者都得以享有最低的生活標準,國際上訂有最低工資的國家中,最低工資大約是平均工資的四成到五成之間。由於平均工資的高低是由市場來決定,因此最低工資應該要隨著市場薪資而調整才合理。換言之,如果台灣的基本工資要調高到3萬元,我國的合理平均薪資應該在6萬到7萬之間,但是這個水準在短期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政府要做的應該是創設更好的企業經營環境,讓企業有更多投資和賺錢的機會,在經濟成長之後,企業必會增加僱用員工,平均薪資就會上升,此時政府調漲基本工資就會水到渠成。如果政府不去考慮總體經濟狀況,只是一味的想要提高基本工資,萬一造成大量的失業,最終受傷的還是所有的就業者,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時一定要謹慎以對。




聯合報黑白集/還在亂開藥單


2018-01-21 23: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政大中文系、台文所的博士班,去年註冊率約5成,圖為政大校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多所大學的中文、台文系碩士班新生註冊率低達兩三成,有的大學甚至不到一成。有校長認為,這是受台灣社會「大學實用論」影響,害慘了人文科系;政府不應只想著「產學合作」,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
事實上,大學的招生困境,是少子化、社會變遷、教育政策失靈的多重產物,並非全錯在「實用論」。問題在,台灣多年來的教育政策都是一窩蜂,教育改革如此,廣設大學如此,系所設置亦如此;往往一味追求政治時髦和社會新鮮感,卻不問學生性向或社會需要,當然導致供需失調。
以中文和台文所雙雙招生不足為例,這其實是台灣階段性政治狂熱種下的因,如今必須食其果。台文系所的大爆發,是兩千年陳水扁執政後掀起的熱潮,在「本土化」的號召下,從六所擴增到廿幾所,並因此嚴重影響到中文系的生源。在二○○九年的高峰過後,台文系所招生即呈現直線下降,主要原因是職場上不認為該系所畢業生有何特殊才能,導致就業困難。
簡單地說,政治熱潮造成台文系所紅極一時,但政治熱並未創造出相對的市場需求,因此由盛轉衰。七年前中山醫學大學台文系宣布停招,即預告了死亡記事;今天多所大學招生不足,其實只是各校不願面對的真相。
不願面對真相的不止大學,還有我們的政府。教育部忙著改教科書,卻仍無法讓大學退場蔡英文則還指示要降低學貸利率;這些,都在亂開藥單。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加薪無招,只能慷國庫之慨


2018-01-21 23: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右三)首度參加全國大專校長會議,請教育部研議調降就學貸款利率。 圖/總統府提供



台灣社會最近多了一個「厭世代」的名詞,指的是九○年左右後出生的青年,這世代普遍的困境是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這股「厭氣」讓社會像漏氣的瓦斯桶,只要一點火花便能瞬間引爆。舉凡薪資、休假、工時等,儼然已成為世代間碰不得的地雷,其背後則是年輕低薪族的積怨。
蔡英文最近似乎終於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她開給行政團隊新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善青年低薪;一個月來,她至少六度在不同場合提到低薪問題。蔡英文不僅提出最低工資三萬元的「夢想」,還開出「終結青年低薪」的五大藥方,又在民進黨中常會上提醒執政團隊要對症下藥。
從上任之初,蔡英文就把年輕世代當成其主要的支持族群,不論就職演說或周年談話,都反覆向年輕人訴求。然而,她就職時說「新政府會立刻展開行動」,一年半後卻還在說「如果我們現在不開始,我們對不起這個世代」;上任時說「請給我們一點時間」,如今仍說政府「需要一些時間」。她不忘以「如果年輕人還願意聽政府講幾句話」的低姿態告白交心,但文青腔的華美詞藻終未能化為實績,讓人疲乏
檢視蔡英文端出的搶救低薪藥方,其實是把錯脈、開錯藥。以她要求降低學貸利率為例,前年六月林全內閣就宣布當年八月調降學貸利率,已在還貸的畢業生利率由一.六二%降至一.二二%。若以四年共五十萬元貸款計算,年省約兩千元利息,換算一個月大概只能省下三個便當錢。
這幾年因少子化,申請學貸者逐年減少。二○一六年共五二.一萬人次,較八年前高峰的八一.七萬人次,驟減了近卅萬。但是,單筆貸款金額卻逐年上升,二○一六年是四.一二萬元,比二○○九年的三.六九萬,高出四千三百元,顯示負債求學的學生壓力愈來愈重。
由於大學學雜費凍漲,因此學生單筆申貸金額提高,主要是銀行開放生活費貸款。銀行也發現,學生對學雜費貸款不一定會貸滿,但申請生活費貸款者幾乎都會貸滿。科技部長陳良基日前提到,有七成科大學生在打工,要校長們解決「產學落差」。事實上,不光科大生,大學生鎮日打工賺取生活費的情況非常普遍。因廣設大學,讓適合與不適合念大學的人全進了大學,一進大學就開始背債,拚命打工的生活,出了社會既面臨低薪,又要償還學貸,便落入月光族的窮忙輪迴中。
降低學貸利率,固可稍微減輕甫出社會的年輕人負擔,但現行學貸利率,除教育部的利息補貼外,銀行還會再吸收部分成本,實際上僅一.一五%,已是史上最低水準。這再怎麼減,大概也很難讓人有感。關鍵還是在薪資,若企業提高員工待遇,學貸還款自然不成問題。
最近蔡政府送出史上最大的減稅紅包,趕在農曆年前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除大手筆為富人減稅外,也以配套方式大幅調高標準扣除額、薪資、身心障礙及幼兒特別扣除額。年所得在四十.八萬元以下(月薪約三萬)的受薪階級,皆可免繳所得稅,占受薪階級申報戶近五成,約五百四十二萬戶,稅損也達一九八億元。換言之,全國上班族有一半月薪不到三萬,這驚人數字也凸顯台灣嚴重的低薪狀況。
月薪不到三萬?對,這正是蔡英文的起薪「夢想價」!但蔡政府一天到晚向企業喊話加薪,卻提不出有效提升薪資的良方,只能透過降利率及減稅等手段,彌補人民薪資停滯的不滿,但低薪問題依舊無解。若真要討好,蔡政府還不如直接宣布學貸零利率、全民免稅更來得大快人心。
與其減稅降利率,慷國庫之慨,卻無助解決青年低薪困境,蔡政府還是認真想想如何讓企業賺錢且能實質回饋在員工身上的政策,方為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