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屠宰老牛的「正義」
.經濟日報社論.藉一例一休樹立公共政策制定典範
經濟╱藉一例一休樹立公共政策制定典範
2017-07-27 03: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勞動部在與各地方政府座談後,對於一例一休政策並「沒有修法規畫」,但若立法院有修法提案,則「樂觀其成」,民進黨立委已在連署提案。這是一個奇怪的執政邏輯。沒有修法規畫,表示政府仍認為一例一休是值得推動的良好方向:但對立法院的修法樂觀其成,又顯得政府無意為政策堅持。這樣的立場對政府的形象與威信實有害無益。
在此同時,工總再度提出白皮書,除了抨擊一例一休政策外,也再度高聲要求政府儘快解決「五缺」問題。面對產業界的批評建議,政府不免又得急急回應,因為產業界有經營壓力、勞工有低薪苦勞壓力、政府有選舉壓力,大家都有面對短期不得不處理的壓力。然而,無論是五缺或是低薪問題,都不是一夕造成的,都與台灣長期形成的產業結構有關,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有短期思維,甚至要提防短期解決的方案反而是使問題長期更為嚴重的根本原因。
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當然是台灣經濟最重要的課題,但歷任政府投注無數資源採取無數政策,至今未能竟其功,顯然背後有複雜的結構性因素,必須有一個全面性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蔡政府為此提出的方法是「創新、就業、分配」— 透過產業創新來驅動經濟成長、優化就業條件,並藉以改善分配。但這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畢竟數十年之痾難以一二年之艾來解。
一例一休或是產業五缺問題,甚至前瞻基礎建設,都必須放在這個大架構下統籌處理,不能是創新就業分配與一例一休、五缺問題似乎毫無交集,政府與民間各自表述。政府有責任釐清在創新就業分配下的一例一休與五缺問題的解決之道。人民耐心有限,多是短期思考,但政府若有更多長期系統性思考,就有賴更多的溝通與釐清,而這必須彰顯落實於公共政策的有效制訂與執行。
日本近來的勞動改革執行計畫或許可作為政府的參考。日本近年來遭遇的經濟問題與台灣類似,經濟復甦動能弱,經濟成長率皆低於全球平均,高齡少子化帶來缺工與過勞問題。長期而言,日本不依賴產業外勞與家事外勞,而是希望靠生產自動化與智慧化解決 — 解決問題本該就是重要的創新升級動力,但短期勞動市場的嚴重過勞、派遣同工不同酬、男女薪資差異、剝削勞工的「黑企業」等現象還是必須處理。為此安倍內閣先確定了長期產業發展願景,例如透過經濟改革希望GDP可達600兆日圓,設定「一億總活躍社會的實現」目標,透過「地方創生」、「女性活躍」來兼顧區域與社會平衡發展,使女性不致因家庭照顧離開職場,並希望藉此提高出生率到1.8。
日本為此勞動改革計畫在去年6月成立了「勞動型態改革實現會議」,由首相安倍晉三親任「議長」,已開了十次會議,各次會議前都將主題上網公告,包含各項詳細調查的會議資料豐富完整,還安排了多次首相親自與各領域代表的交流座談,最終提出了勞動型態改革的九大主題和推動策略,主要是法律和環境面的整備。
我國與日本面對的經濟與勞動市場問題類似,既然政府有意以創新就業分配來解決問題,就應該據此擬訂具體目標,並擘劃詳細的推動策略。在此過程中,應有機制與產業界、勞工界與學界溝通對話以凝聚共識。
一例一休或五缺問題都應該放在這個大架構下同時考量處理。尤其一例一休政策,各界正反意見差異頗大,顯示同時存在正面效益與負面成本。若謂前瞻基礎建設必須重視成本效益分析,一例一休政策又何嘗不是如此。
面對質疑不斷的挑戰,政府或許應該轉念思考,將勞基法的修法與否樹立為公共治理與政策制定的典範模式,行政院應有更積極更有創意的作為,主動邀集各方會商,說明理念並凝聚共識,訂定不同階段的推動目標與時程。現時勞動部無意修法又樂觀別人提案的做法,絕對不是良好的公共治理模式。
聯合╱屠宰老牛的「正義」
2017-07-27 03:2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內政部葉俊榮23日面帶笑容地舉行臨時記者會表示,婦聯會將於三個月內完成資產撥款國庫及組織轉型的完整規劃。 記者鄭超文/攝影
眾神上凱道之次日,葉俊榮得意地宣布:婦聯會將捐出三一二億資產給國庫,該會併入「婦聯社福基金會」,今後婦聯會將「不再存在」。
成立六十七年的婦聯會,擁有如此龐大的資產,令人意外。而蔡政府如此威逼豪奪,一夕強取數百億民產,同樣讓人意外。
婦聯會的經費主要來自早年「勞軍捐」的三分之一,用在勞軍活動、照顧軍眷、協助興建眷舍、興建照顧遺眷子弟之育幼院等。勞軍捐雖無具體法源,但在那個年代,婦聯會做過的事並不少。僅協助捐建的眷村就有一七六個,計五萬多戶,占全台眷村的五分之一。
勞軍捐其實在一九八九年即已取消,但婦聯會仍保有如此多的資產,主要是辜嚴倬雲十四年來出任主委極力保管,並請辜振甫代為投資所致,至少克盡了善良管理人責任,未曾納入私囊或遭他人侵吞揮霍。
婦聯會的可議之處,一是近年來缺乏積極的社會活動,二是擁有鉅產,懷璧其罪。但更可議的,是蔡政府竟肆意將它打成國民黨的「附隨組織」,公開清算鬥爭。試問,如果內政部輔導它轉型,交付它民間公益責任,不是更理直氣壯、也更有助於社會嗎?但政府卻「殺雞取卵」,三百多億元到手,竟以一紙「行政協議」宣告結案,這是什麼民主法治?
葉俊榮對宮廟退讓、卻打壓婦聯會,是欺軟怕硬。婦聯會的遭遇,就如晚年遭屠宰的老牛,一生努力均被抹殺。人們看到蠻橫,誰看到正義?
聯合╱賴清德組閣會比林全更好嗎?
2017-07-27 03: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日前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內閣改組的考量。 記者杜建重/攝影
內閣改組的傳聞不斷,最近說法皆指向賴清德九月將接替林全組閣,但府、院和賴清德三方均否認此事,並以林全「行程已排至年底」作為論據。排定的行程隨時可以換人上陣,其實無法證明什麼。事實是,內閣改組的壓力極大,除影響政府形象,更牽累民進黨明年選情,絕對不是假議題。人們應關切的是:賴清德上陣,會比林全更稱職嗎?
賴清德的名字最近一再被提出,原因有幾:第一,他在台南的執政成績不錯,屢屢取得「五星市長」的光環,形象操守俱佳;第二,他有爭大位的企圖與潛力,因已連任期滿,地方抬轎者更是躍躍欲試;第三,民進黨新潮流系將他當成逐鹿中原的頭號明日之星,力拱他躍馬中央,並數度藉各種議題對蔡英文總統施壓。
儘管被綠營粉絲封為「賴神」,但賴清德若要更上層樓,他在政治上其實也有一些主客觀條件上的侷限。舉例而言,其一,他的地方政績雖然不錯,也擔任過多屆立委,但只看得出行政事務型的表現。他對國家綜合治理──尤其中央部會的統合歷練尚付闕如,如果要驟然接下閣揆職位,恐未必足以擔當重任。
其二,他的獨派色彩鮮明,較之其他民進黨中生代人物都要強烈許多,這在本土色彩深重的台南市或許是一項優勢,但放在全國性的範疇則未必是利多,甚至可能因為視野或意識形態失衡而遭其他地區民眾排拒。他所謂的「親中愛台」,其實是台獨立場下「兩國論」式的親中,除了打擊蔡英文,並未展現新意。
其三,由於他個人的潔癖,賴清德在政治上常常顯現出缺乏妥協和婉轉的智慧。在李全教賄選事件上,他帶領行政團隊杯葛議會,表面上是抵制李全教,實則使代議政治癱瘓,也暴露他的侷限、獨斷和個人英雄主義作風。
事實上,依蔡英文稍早之安排,賴清德在市長任期過半後,若先北上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可以輕鬆見習並迅速累積中央事務的統合處理。那麼,若干時日之後,若表現出色,他接替林全出任閣揆,或許就更理所當然也極順手。蔡總統的另一安排,是邀賴清德入府擔任總統府秘書長或進入國安會,目的也在藉由這類幕僚長型的職務歷練,擴大他在國安、外交領域的見識。
然而,不知是蔡政府的表現欠佳讓賴清德裹足不前,或是幕僚慫恿賴清德直取大位的呼聲太強,或者他太在意別人說他走「朱立倫模式」,賴清德一遲疑,便接連錯過了這些提升歷練的機會。同時,也暴露了他瞻顧不前的性格。
眼前蔡政府的問題是,林全內閣已拖不動「這個國家」的行政機器,除動輒得咎,且民怨滔天,卻看不到改善的前景。照理說,以蔡政府的支持度,內閣勢必要換,也早就該換,但蔡英文卻遲遲無法作成決定。原因就在,在她的視野裡,找不到像林全那樣可以信任且合作無間的人選。若是賴清德早半年進入府院擔任副閣揆或秘書長,如今要接替林全組閣,或許就名正言順,至少資歷更周全,也看得出他帶領指揮的能力。遺憾的是,賴清德錯失自我提升的機會,不但與蔡英文間徒生嫌隙,人們也很難相信他會表現得比林全更好。
當然,不換賴清德上陣,蔡政府行政能力不良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追根究柢,這也可看出蔡英文用人的袖裡乾坤,已經捉襟見肘。問題很明白:她信任的人,明顯不足以擔當大任;黨內推薦的人,又不足以入她眼簾;放眼全國,她的領導模式又不足以說服有能力、有才德的民間人士入閣。這三個用人死結,必須由蔡英文自己解開,否則台灣只會繼續沉淪。
賴清德當閣揆也許不如林全,但絕不能說內閣改組是個「假議題」。支持度僅兩成多的內閣能拖那麼久,和蔡總統的胸襟和決斷力都有關,再拖只會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