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經濟/觀光寒冬來臨 政府快暖灶

.聯合報社論..「募兵爛攤」到了該收拾的時候
.聯合報黑白集.炸彈客與護鯊哥
.經濟日報社論.觀光寒冬來臨 政府快暖灶









經濟/觀光寒冬來臨 政府快暖灶


2017-07-19 02: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不斷強調新南向國家旅客有成長,但無法補足中國大陸旅客減少的大量缺口,台灣觀光業的冬天已經來臨。 本報系資料照


根據最新統計,今年1~5月來台旅客合計約為428.8萬人,較去年同期的461.4萬人,減少32.6萬人,衰退約7%。其中中國大陸旅客大減76.3萬人,較去年同期縮減41%;而新南向國家旅客增加約23萬人,韓國約增加11萬人,港澳約增加5萬人;其他地區除日本旅客小幅衰退外,也都幾乎有成長,但是仍無法補足中國大陸旅客減少的缺口。而且未來在兩岸關係難以改善,中國大陸持續緊縮陸客來台申請的情況下,大陸旅客只會少不會多,這個缺口應會持續擴大,政府必須有更具體的作為。
事實上,台灣的外來旅客在2015年首度突破千萬,達到1,043萬,使台灣成為千萬觀光客國家。2016年仍然維持小幅成長,來台旅客為1,069萬,再創歷史新高。所以政府一直以陸客減少,可以藉由其他國家彌補回來,但是實際上2016年陸客較2015年只減少63萬,還低於今年前五個月的減幅,主要原因是去年1到4月政權即將輪替,大陸旅客大幅增加,搶出團情況非常明顯。而在5月以後,大陸旅客開始直線下滑,雖然來自其他地區的旅客仍持續成長,但是台灣觀光業的冬天已經來臨。政府當時並不自覺,仍積極宣傳來台旅客持續成長;蔡總統也在推特上感謝各國對台灣觀光業的支持;政府也以為其他地區旅客成長,可以充分抵銷陸客消減的情形。但是在今年開始回歸到現實,陸客下滑數目遠超過其他地區增加的客源,對於台灣觀光業無疑是雪上加霜。
政府全力在推動新南向政策,不斷強調新南向國家旅客有大幅成長。持平而言,台灣觀光資源擴充和環境改善,以及政府對新南向一些國家提供免簽待遇,的確有助於刺激來台旅客的成長。但是在新南向國家旅客量原本就較少,例如2016年大約有170萬東南亞及印度旅客,尚不及大陸旅客的一半,僅約占來台旅客的六分之一,所以增加再快也補不足陸客下滑的觀光損失。
若再根據觀光局最新的統計調查結果,2015年陸客消費的能力與日本旅客不相上下,平均每日消費金額為228美元,領先來自其他地區的旅客;而人數成長很快的東南亞旅客平均消費則大約為170美元;再加上陸客平均停留七天,高於東南亞遊客的五天。所以若以總消費金額來比較,減少一個陸客,大概要1.88個東南亞旅客才補得回來。
當初政府也宣稱來台陸客雖然很多,在所謂一條龍的情況下,只是嘉惠少數帶有陸資色彩的觀光業者;但是一年過去了,可以發現台灣整體觀光及其周邊產業,均已受到嚴重的衝擊。此可由旅館業拋售潮,直航班次的縮減,餐飲及夜市的不振,以及遊覽車及免稅店的蕭條等反映出來。
政府面對此一情勢,必須要有積極的作為,並調整目前的政策,降低業者的衝擊。未來應首先拓展亞洲以外的客源,台灣目前千萬外國旅客方面,東亞即占了約九成,其他地區相對人數很少;特別是消費能力強的歐美旅客占來台旅客非常小的比例,當然這跟兩地距離有關係。但是如果與鄰近的國家相比,台灣在吸引歐美旅客的力道遠不及鄰國,必須思考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另外在推動措施方面也必須有更細緻的做法,例如政府一直致力提升吸引穆斯林旅客來台,推出不少促銷活動及優惠措施;但是並沒有同步提升國內穆斯林遊客的旅遊環境。例如國內具有穆斯林認證的餐廳並不多,如何使這些旅客能安心的吃在台灣,才有可能帶動旅客人數成長。
提振台灣觀光產業,必須有系統的規畫與鉅細靡遺的推動,才能有所成效;而不是仍陷入以其他客源足以補足陸客缺口的迷思中,更不應該有陸客不來,台灣的觀光品質會更好,風景會更美的想法。

聯合/炸彈客與護鯊哥


2017-07-19 02: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綽號「護鯊哥」的施姓男子坦承寄送斷手包裹,表示他要讓賣魚翅的商家有同理心。 記者林孟潔/翻攝



不少迪化街商家接獲假斷掌包裹,外界推測這是為抗議買賣魚翅。果然,最近一施姓男子承認是自己所為,聲稱鯊魚被切掉魚鰭如同手腳被砍,希望商家感同身受,也強調會扛下責任,並自認「非常光榮」。
任何高尚的目的,均無法合理化其非法手段,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共識。不過,今天台灣「法治」的優先性被推到很後段的位置,有時更因體制的不正義,讓人心生「為改革不擇手段」的憤慨。例如,施男現在被稱為「護鯊哥」,恰似當年「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被視為農業的良心。
就鯊魚保育而言,魚翅爭議延燒多年,歐盟早已明文禁止割鰭棄鯊,香港半島酒店多年前亦宣布停售魚翅;但在台灣,卻吃者照吃,售者照售。台灣捕鯊惡名遠傳國際,漁船曾在保育區被抓到捕鯊割鰭,遭逮捕受罰。漁業署雖宣稱遵守國際漁業組織之養護規範,但以迪化街賣魚翅、夜市賣「鯊魚煙」之普遍,保育觀念何曾落實?
保育措施中看不中用,效果如杯水車薪。再舉一例:新聞報導廿年來台灣推動賞鯨活動已累計五百萬人次參與,但因無規範細節,造成賞鯨變擾鯨,有賞鯨船竟直接穿越整群鯨豚,或海豚被多艘賞鯨船包圍而飽受驚嚇。這種種令人痛心之事,或許只能期待「護鯨哥」挺身而出了!
這就是台灣現況,從白米炸彈客到護鯊哥不惜觸法護生。齊柏林去世引發民眾哀悼,但「看見台灣」的精神如何傳遞下去?

聯合/「募兵爛攤」到了該收拾的時候


2017-07-19 02:2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由於近年社會對軍人趨於貶抑,加上軍公教年金爭議激烈,明年底國軍全募兵目標恐難達成。 記者洪哲政/攝影



依政府的兵役轉型規劃,明年元旦起將停徵一年期義務常備兵,到明年底,陸海空三軍將全由志願役組成。但由於近年社會對軍人趨於貶抑,加上軍公教年金爭議激烈,募兵成績遠難達標。前外長錢復最近更透露:美方官員警告台灣安全必須靠自己,募兵制是錯誤政策,應回歸徵兵。
軍隊是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之惡」,其規模應該多大,要視國家面對的威脅而定。舉例而言,近年因俄國總統普亭展現擴張野心,瑞典與立陶宛均已相繼恢復徵兵。反觀台灣卻毫無憂患意識,兩岸和平時,可將徵兵改為募兵;但兩岸不睦時,政府卻徒逞冷言冷語而不問兵源士氣。
中國大陸近年經濟起飛,軍費成長速度驚人。一九九七年國防經費僅八百多億人民幣,今年已經突破一兆,增加十三倍。早期中共海軍是沿海活動的「黃水艦隊」,如今則即將擁有第二艘航空母艦,並在東非建立海外基地。上月共軍在印度洋活動的船艦,總數高達十四艘;在東亞,軍艦近月數度出入第一島鏈,遼寧艦更穿越台海。
相對的,我國國防預算廿年來均維持在新台幣三千億元上下,占GDP比重愈來愈低。美方多次指出,台灣軍費應達GDP三%,方能有效自衛。但馬政府八年,國防預算占GDP比重持續下降;蔡英文上任前批馬輕忽國防,但她上任後,國防預算僅比馬政府最後一年多編一億,更跌破GDP二%。
廿年來,國軍歷經精實、精進、精粹三次裁軍,總員額由四十五萬降至廿一萬五千人;其設想,是以兩岸追求和平為目標。精粹案於二○一四年一完成,國防部立刻續推「勇固」案,遂遭質疑是替高層兌現支票而削足適履。在立院決議下,勇固案被凍結至今。
國軍停徵義務役原訂二○一四年開始實施,但因募兵情況欠佳,在二○一三年、一五年兩度宣布延後,共延四年。如今期限將屆,顯已圖窮匕見。現任部長馮世寬雖堅稱可以按時上路,但有誰相信?
國防部削足適履,還不只勇固案一端,包括社會青年報考軍士官取消國英文筆試,致遭批評是濫竽充數。尤其近年軍方憂讒畏譏,「人性管理」讓基層軍官動輒得咎,視帶兵為畏途,軍官缺員比士官兵還要嚴重。政府強推軍公教年金改革,更動搖「鐵飯碗」的誘因,今年陸軍官校招生獲得率甚至不到一半。
眼前的嚴酷現實是:以目前國軍的規模,能否維護台海安全都成問題;更別說,一旦停徵義務役,光靠募兵,連現有規模都無法維持。此一窘境,其實是台灣社會的共業:馬政府在二○一一年底貿然提出廢止徵兵,確嫌輕率;但平日逢馬則反的民進黨竟無異議配合,火速通過修法。馬政府尚以追求兩岸和平為前提,而蔡政府則唯恐兩岸無事;遑論先前扁政府不斷縮短役期,導致基層部隊經驗難以累積。簡言之,藍綠皆難辭其咎。
於今,將停止徵兵的期限再往後延,為國軍爭取喘息時間,並同步研擬恢復義務兵制,恐怕是唯一途徑。這當然是個痛苦的決策,但蔡總統既將兩岸關係帶向冷對抗,就不能不以社稷存亡為己任,主動提出新的政策方向,並尋求在野黨的支持。藍營也必須考量茲事體大,不應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否則,朝野政黨一味「相互保證毀滅」,台灣將伊於胡底?
近年軍隊士氣淪喪,乃至招募困難,一在近年國防部主事者只剩曲意奉承和粉飾太平,而不見捍衛立場的道德勇氣;二是民粹政治高張,選民與政客相互欺騙,假裝天下有白吃不盡的午餐。這是台灣國力兵力江河日下的主因。蔡政府挑起兩岸緊張,就必須加強台海戰略、鞏固國軍戰力;而不能一味挑釁,卻完全沒有應對之計。所以,已成國王新衣的「募兵爛攤」,也該嚴肅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