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不忘記不辜負」之沉重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AI 善用兩優勢
經濟/台灣拚AI 善用兩優勢
2017-06-23 02: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AI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興起。圖為鴻海機器人Pepper。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有關人工智慧(AI)的討論相當多,許多科技大老都將AI視為下一波大趨勢,並認為衝擊性甚至超過工業革命。國際大廠更紛紛投入鉅資開發自動駕駛與金融科技,這是目前最被看好的兩大應用領域,也由於AI讓科技業再度引領風騷,在全球創造出比2000年網路泡沫時更大的股市榮景。
不過,當大家都憧憬著AI帶來的美好遠景時,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卻澆了台灣一盆冷水。他直言台灣因為法令、創投、產業環境都沒準備好,又不積極推動政策與吸引人才,加上過去從PC、軟體、Internet、社交、大數據到AI,每一波的發展環環相扣,但台灣早在PC後就嚴重落後,因此,「台灣要發展AI,根本沒有機會」!
李開復對全球科技趨勢觀察深入,對台灣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多所針砭,這個說法雖然聽來令人難堪沮喪,卻是很精確的批判。事實上,以具有革命性的自動駕駛為例,所需的軟硬體、法令建構、大數據等,都需要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加上眾多跨領域專才的投入,當然更免不了高資本的投入,而能做這種大規模投資的,至少也都是市值千億美元的企業,也難怪目前在AI最活躍的企業,都是美國、中國的大型公司。
以近來打贏人類圍棋高手的AlphaGo為例,其硬體規格,總計用到1,202個CPU(中央處理器)及176個GPU(圖形處理器),光硬體投資已是天價,更遑論軟體開發要投入更多資金,而圍棋不過是Google投入AI研究中的一項,據了解,Google內部深度學習應用已發展到上萬個,顯示AI行業的競爭障礙不斷在墊高。
因此,台灣企業要發展AI,比財力、比規模,恐怕都還有一大段距離。儘管台灣也有台積電、鴻海、聯發科等大型企業,但能夠做的都偏向硬體與零組件,很難觸及系統與服務平台的核心技術,至於在自動駕駛與金融科技,台灣也無優勢的產業環境與發展基礎。
此外,AI在各種領域的創新應用,必然挑戰到現行政策與法規,若政府沒有前瞻的規畫,社會大眾又缺乏對創新的認知與包容,創新就難以發生。去年新加坡排除萬難,允許無人駕駛試行,就吸引了麻省理工(MIT)團隊在新加坡測試無人駕駛計程車,也讓新加坡成為亞洲自駕車的創新重鎮。台灣擁有比新加坡更好的科技與人才,在台灣可以找到全世界所有重要大廠的供應鏈,但因為沒有好政策,廠商也只能委曲接代工訂單,對產業健全發展相當不利。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代表台灣在AI的發展上完全沒有機會。事實上,台灣仍然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兩個AI應用,一個是製造,一個是醫療。
在製造業領域,台商目前掌控全球市占最大的半導體晶圓廠(如台積電)、電子產品製造廠(如鴻海、廣達),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電子零組件、光電、面板,在傳統產業中也有製鞋、成衣、石化等產業,大家都已累積許多生產製造的大數據,提供AI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現實角度來看,在比人口規模的B2C產業,台灣確實難擁優勢,但在製造業的B2B領域,顯然是最能發揮的領域。因此,台灣若聚焦過去累積的科技實力,將AI應用至工業自動化、機器人、智慧製造等領域,必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於在醫療部分,台灣健保制度完整,已累積許多醫療大數據,這是發展AI的重要憑據。全球在醫療AI領域,已普遍應用到預防、診斷、藥物管理、生產流程等,對病人症狀的收集與監控,由大數據歸納出的診斷建議,準確率已高於有數十年經驗的醫生,未來可以利用AI,協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判斷。
總之,任何產業發展,一定要根植於本身既有的優勢,從核心競爭力出發,在現有基礎去做延伸與升級,如此才能有所取捨,聚焦最強的部分,提高成功機會。今天台灣面對AI產業的策略思考,乃至於其他各種產業都應從這個角度出發。
聯合/「不忘記不辜負」之沉重
2017-06-23 02:4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名嘴陳立宏(右圖)罹患腦癌病逝,蔡總統臉書發文表示「永不忘記,也絕不辜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名嘴陳立宏英年病逝,好友紛表不捨。蔡英文總統在臉書發文,說「永不忘記,也絕不辜負」。死者為大,但若獲得國家元首表達「感謝對這塊土地的付出」,堪稱殊榮,實不多見。
但設想一下,如果場景對調,某藍營名嘴凋零,馬英九以總統之尊說出「永不忘記,絕不辜負」之話,社會觀感又會如何?
國事如麻,當今台灣從經濟到外交情勢,都是舉步維艱,站在繼絕存亡的關頭。蔡英文的國家元首責任和自我期許,應當超越藍綠之立場。蔡執政一年多來,縱不論民調滿意度的雪崩式下滑,證明了換誰當總統都不好做;僅以改革使命的輕重判別而言,亦步步出現了令人驚異的選擇。
小英從上任之初,在華航工會罷工和國道收費員的個案上,即親上火線指揮資方讓步,藉以向勞工交心。但如今一例一休大事,落得勞資雙輸,執政高層何以收場?司法改革大事,小英卻獨對前朝綠營官員的官司個案表達支持;金融秩序混亂,小英又為尚未定罪的個案向金管會下達異議。
如今為了陳立宏之逝,小英稱「永不忘記,絕不辜負」,何其沉重!民進黨如今執政成績,不但過去死忠支持者不能滿意,很多曾經期望換人做做看的中間選民也頗灰心;總統何嘗以「永不忘記,絕不辜負」回報之?
聯合/台灣的金融治理需要轉型正義
2017-06-23 02:4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北院裁定永豐金董座何壽川等三人收押禁見。記者楊萬雲/攝影
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因為不當貸款案,經人檢舉後由金管會移送檢調,法院裁定收押禁見。這是近年台灣著名家族老闆被收押的首樁,也反映出數十年來台灣金融監理之始終未上軌道,值得關注,也值得檢討。
台灣不少知名企業是家族企業。家族企業首重家族利益,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放在家族之後思考是常態,故其公司治理不易上軌道。這些公司治理不佳的家族企業一旦染指金融事業,則往往將銀行視為自家金庫;銀行原本應對提款、放款、紓困、鑑價、承銷、擔保等業務保持中立,但一遇「自己人」就自動轉彎。從早年的王玉雲、王又曾到扁政府時代的中信等金融機構,再到最近的永豐何家,問題層出不斷,公司治理機制形同虛設。可見,台灣金融業的監理治理制度還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金融業由於向大眾吸收存款,財務槓桿大,又涉及金融秩序,因此國家應課予較大的管制。這次何壽川的案子,即適用《金融控股公司法》五十四條,由金管會撤銷其經理人職務。這個規定看似嚴厲,但在台灣卻是無牙老虎,原因是,台灣有全球僅見的「法人代表制」,因此一旦何壽川或哪個家族成員甲被解職,只要另派甲妻或心腹接任法人代表,即輕鬆過關。而且,被解職的人連辦公室都不必搬,繼續以「義工」或「顧問」名義垂簾聽政,該法形同虛設。
第二個常為人詬病的公司治理問題,則是「獨立董事」。這是台灣抄自其他國家改善公司治理的制度規範,但衡諸實際情況,台灣的獨董角色一向受到質疑。獨董的年薪酬勞動輒數百萬或千萬,對於任何人都是誘惑。因此家族企業要尋找所謂「獨立」董事,通常會找「不要過問太多」的人擔任。多數家族企業要聘獨董,其對象絕對不會是像台積電所聘的如施振榮、Fiorina那種真正不受管束的獨董,而是家族熟識的老朋友或老闆的同學,乃至門神或酬庸之輩。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只是以董監酬勞為代價迴避了公司法的約束,豈可能有所謂公司治理之改善?
另外一個銀行公司治理的未解環節,則是「產金分離」。產金分離意指經營實體產業者,不可以同時經營金融機構。如果某甲同時經營實體企業並擁有金融機構的股票,則此人只能是金融股票的股利收取人,但是不能對金融機構的營運有任何實質參與。從總體經濟穩定的角度觀之,「產金分離」能有效隔離跨業之間的系統風險傳染。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觀之,產金分離也能阻斷實體業者將銀行視為「私人金庫」的念頭。但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的金融業者十之八九是大事業集團的「總裁」或「教主」;不少人可能未曾思考過「產」與「金」分離之利,他們的公司治理願景可能也就以私利為先了。
最後一個影響台灣金融業上軌道的環節,則是政商掛勾。扁政府時代有荒腔走板的「二次金改」,政府大搖大擺地將國家金融機構以詭異的條件「賣」給家族財團,迄今有些官司尚懸而未決。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部長、副院長、主委等,則在退休後毫不避諱地出任各家金控的獨董或所謂「最高顧問」,在扮演特殊的門神角色。這麼複雜綿密的政商關係,恐怕是政府改善金融監理最大的障礙。就「法人代表制架空金控法五十四條」或「產金分離」淪為空話而言,都曾見諸藍綠智庫的檢討報告,但迄無任何政黨提出認真的修法提案。要說這背後沒有複雜的政商影響,其誰能信!
永豐金控的弊案,凸顯了台灣金融監理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絕對是台灣經濟提升的阻力,其嚴重性恐怕遠大於公教年金破產。台灣的金融監理問題已經久病纏身,它需要真正具「前瞻性」的「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