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王文華/自己餵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自己餵
◆  闕志克/民主規範的崩裂
◆  張延廷/台灣能變成「北約+」嗎?
◆  廖元豪/慎防戒嚴與緊急命令的濫用
◆  馬凱/如果護國神山被搬走
◆  薛承泰/教改三十年成就了什麼?
◆  魏國彥/我們都年輕過──致瓊瑤、劉家昌








王文華/自己餵


2024-12-15 01:33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小朋友從被爸媽餵到自己吃,是一個里程碑。

大人從被網路餵到自己吃,也是里程碑。

我開了一堂課,帶同學討論 AI 和人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我們聊到大型語言模型是被訓練出來的。你「餵」它很多個人資料,它就能更客製化地服務你。比如說,你把公司過去大賣的產品的資料餵給它,它就可以設計出類似的新產品。

這是 AI 的優勢,接著我們討論人的優勢。等到優、劣勢都討論完了,一位同學語重心長地說:「AI 不斷被餵,人不斷被掏空。」

我們都有過「被掏空」的感覺。工作、家庭、人際關係……事情排山倒海,每一件都緊急,每一天都不得已。老闆下班後還發訊息,於是我們睡覺也不敢關機。

「掏」,本身不是壞事。鑽石要打磨,才能去除瑕疵。瓷器要高溫燒製,才能穩定美麗。

活著就會被掏,那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都要賺錢養家,不是每個老闆或客戶都合情合理。用體力和心力換薪水,沒什麼不對

但掏到「空」,顯然不妙。每個人都在被「掏」,為什麼有些人「成功」,有些人「成空」?

看自己被掏後有沒有補給

某些選擇,表面上看起來是補給,本質上還是掏空。比如說大量吸收網路上的資訊、機械式地點開推給我們的每一首歌曲、不斷檢查社群媒體上的動態、苦心塑造最完美的網路人設。這些動作在發生的當下感覺很補,事後卻感覺很虛。雖然是我們的腦和手在操作手機,但本質上是演算法在「餵」我們

這樣被餵久了,不覺飽滿,更覺空虛外表還是人,但失去了人味、人情、人性、人慾

所幸,人類的優勢,是可以選擇「自己吃」:只看自己想看的東西、甚至根本不看。不偷窺、不過度分享、不留在回音室、關機。

AI 不斷被餵,人不斷被掏空」,接下來會怎樣?

AI 不斷被餵,會變得更像人,貼心地滿足使用者獨特的需求。人不斷被掏空,會變得更像機器,麻痺地重複例行公事。

任何重複的例行公事,遲早會被機器接收。當機器變得愈來愈像人,人必須變得愈來愈像「活人」:放大人味、人情、人性、人慾,而不是默默地被科技壓抑。

我開的那堂課下課後,說出掏空名言的那位同學寫信跟我說:「昨天的課程非常有趣,碰撞出許多新的思想火花。謝謝你中午抽出時間跟我一對一對話,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我鬆了一口氣。你看,這位同學,並沒有被掏空!活的美好,在感受意義人的美好,在點燃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