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拚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先修改法規(山陀兒,颱風假)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山陀兒,颱風假) 

◆  聯合報社論/電價上漲是為錯誤的能源政策埋單
◆  聯合報黑白集/安倍夢該醒了
◆  經濟日報社論/拚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先修改法規







經濟日報社論/拚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先修改法規


2024-10-02 02:50  經濟日報/ 社論
金管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社會為金管會對金控合併案喧囂擾攘,反而忽略政府籌畫進行中的金融改革。賴清德總統大選時宣布要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7月中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就將此列為三大決議之一,院長的承諾代表未來政府金融發展政策將以此構想推進。

金管會隨之提出落實五大計畫,包括擴大國內外機構與創投 PE 的資產管理與投資規模,推動家族辦公室與私人銀行業務,擴大 OBU 等國際金融業務機構的財務管理業務,及研議成立金融特區可行性。據報導,金管會正積極跨部會協商鬆綁近40項法規,希望「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目標能「兩年有感、四年有變、六年有成」。另外,高雄市政府也已向國際資產管理業者招商,希望特區能在當地落腳。

卓內閣的行動力值得肯定,但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後政府廢止亞太營運中心構想後,歷任執政團隊提出各種變形金融中心就未曾成功過。賴政府提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是否陳義過高,反而斲傷政府威信。畢竟,政府推動資產管理中心主觀意願落實與否端視其與現實環境及客觀先決條件落差

首先,成為金融中心得要有先決條件。包括穩定的法律與監管機制、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充足的金融專業人才、先進的通信及交通、與世界市場的密切連結,及最重要的政治與社會穩定。台灣金融監管易受政治影響,加上處於地緣政治高風險區,政府推動區域理財中心,就得先克服投資人財產管理總以安全為優先的考量。

其次,台灣確實具備發展財富管理的實質條件。據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瑞銀(UBS)統計,台灣國民每人累積財富位居世界前17名,優於世界先進國家如德國與義大利。隨著人口老化,人民的儲蓄確實有傳承需要,金融業理當發展財富與資產管理業務。據統計,今年4月國內辦理高資產客戶財富管理的銀行已達12家,資產規模超過325億美元。近二年來高資產客戶業務每年近乎翻倍成長,說明此業務的適時性。

雖然台灣財富管理業務快速成長,但要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並不容易。資產管理中心不僅涉及國人財富的海內外投資,更要有外國人財富的「跨境」進出。國際金融界提及境外財富管理資金前往亞洲「目的地」,大多新加坡與香港。國際資金進入台灣是青睞高科技產業的獲利,資產管理公司入台則是要把國人財富帶向世界。政府想要亞洲地區財富進出能以台灣為基地,恐將事與願違。

金管會官員闡釋資產管理中心構想時,多以日本經驗為例,認為台灣可指定特定都市為「金融與資產運用特區」。然而,當今六都原本就有不同比例的金融活動,政府若撥用資源建設特定地區為「資產管理中心」,藉以改變金融區域活動現狀,只會落入今日台北101大樓擔綱跨年煙火卻非「亞太金融中心」的後果。畢竟,銀行主動爭取服務在地高資產客戶財富已是常規,政府無需過度介入。

政府與其追求「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名號,不如紮實做好國民財富管理的基礎,優先修改法規才是重點。以增加金融工具為例,投信業鼓吹「台版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就宜用退休金管理框架評估,讓所有金融機構都可提供具有租稅遞延優惠的個人退休金準備。再以金控轉投資 AMC 為例,金管會宜鼓勵其逐步轉型國際慣例的資產管理公司,而非僅止於參與法拍與不良債權業務。

社會期待卓院長領導的「行動創新 AI 內閣」能劍及履及,而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顯已成為施政成效的標竿。觀察金管會本會期在立法院只推動三項優先法案,其中僅基金型 REITs 與資產管理有關。「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工程浩大,如果政府推動步調過慢,不僅金管會主委「兩年有感」無望,賴總統的競選承諾也恐將落空。














聯合報黑白集/安倍夢該醒了


2024-10-02 04:58  聯合報/ 黑白集
自民黨總裁石破茂(中)10月1日獲選為第102任首相。 (美聯社)


日本又換首相,石破內閣上台,跌破許多專家眼鏡,最為意難平的是台派人士。他們認為安倍路線是台灣國安保障,對於號稱安倍傳人的高市早苗敗陣,遺憾之餘,竟將路線異於安倍晉三的石破茂,貼上「舔中派」紅標籤。殊不知,大陸當局對新日相「亞洲北約」等戰略主張,深以為慮。

日本政治向來裡外有別,看山不是山。岸田內閣雖未放棄安倍路線,但早已因時制宜。七月底拜登宣布退選,美日在東京舉行安保會談,並拉來印澳續攤四方會談,討論對中延伸威懾。但同時,岸田指派自民黨總務會長森山裕訪陸,與王毅洽談恢復牛肉等農牧貿易。王毅聽完,接口就是台灣問題和核廢水排放爭議。

日中關係受制於美中對抗,影響貿易,尤其農林水產品。岸田兩手策略,虛實輕重頗堪玩味,抗中喊得高昂,核武都列入議程,但其實是致拜登的送別曲。悄悄赴陸對話,談的卻是實利。未久中日宣布達成共識,大陸將在有效參與國際框架下的核廢水監測後,逐步恢復日本合格水產品進口。

台灣有事,日人最關切如何撤僑。石破茂認為對中加強防禦和對話要雙軌並存,不能只就爭端升高對峙。他是否和岸田一般,採取兩手平衡,值得觀察。賴總統得從安倍大夢裡清醒,想想沒有日本大哥拱火撐場,要如何維持不惜一戰的氣勢。












聯合報社論/電價上漲是為錯誤的能源政策埋單


2024-10-02 04:57  聯合報/ 社論
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9月30日拍板,產業電價平均漲幅百分之十二點五,民生電價則凍漲。新電價預計十月十六日上路。 記者黃仲裕/攝影


趕在九月最後一天,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拍板敲定,十月十六日起調漲工業電價平均百分之十二點五。若不是立法院擱置行政院提出的國庫撥補台電一千億元追加預算,賴政府猶不肯面對台電嚴重虧損瀕臨破產地步,寧願繼續採鴕鳥姿態,大量投入納稅人的錢,掩蓋錯誤能源政策的問題

民進黨實施一連串錯誤能源政策,又不願承擔電價膨脹破表的種種問題,結果讓台電的虧損嚴重到瀕臨破產的程度。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以來,民進黨政府憑恃完全執政優勢,連續兩年編列預算總共幫台電增資了二千五百億元,再加上「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本特別條例」政府捐助撥補五百億元,光這兩年就已挹注台電三千億元

今年行政院原打算故技重施,先向立法院提出一千億元追加預算撥補台電、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再編一千億元撥補台電。按計畫,中央政府三年內預計要花五千億元貼補台電,這將遠比中央政府總預算一整年花在「國家經濟發展支出」的總額還多。

經濟部長郭智輝從八月開始就一直放話威脅,如果立法院不通過撥補台電千億元的追加預算案,十月就可能會漲電價。無奈朝小野大,立法院完全不領情,經濟部拖到最後一刻無奈的漲了電價,但也只敢漲工業電價,民生電價凍漲但台電在三年內漲了四次工業電價,累計漲幅高達百分之四十六,產業界被漲得哇哇叫,最終仍可能轉嫁到產品價格,對物價形成沉重的壓力。

雖然經濟部一再強調,台電的鉅額虧損主要受俄烏戰爭與地緣政治使國際燃料成本大增所致;但事實攤在眼前:國際燃料價格已自高點下滑,回到俄烏戰爭前的水準。經濟部也否認台電虧損與「非核家園」政策有關;但根據台電網站,到八月底止,台電自發電力平均成本每度是三點零六元,其中核能發電只有一點一六元,僅是平均發電成本的三分之一。然而,目前全台灣只剩核二廠二號機在運轉,便宜的核能發電占整體發電量僅存百分之三左右。

儘管許多民調都顯示,民眾支持核電、反對廢核的比率早已遠超過五成,許多工商界與科技界人士也紛紛從反核轉向擁核,但民進黨政府嚴絲合縫毫不退讓,不斷拋棄低廉的核電,而再生能源的發展又不盡理想,只能提高燃氣、燃煤發電,並購買每度平均五點三四元昂貴綠電,導致台電現在每賣一度電就虧損零點三元,財務黑洞越捅越大。

隨著減碳趨勢與核電科技的進步,這幾年國際上一座座的重啟核電廠,民進黨政府卻一座座的關閉台灣的核電廠。連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發生反應爐部分爐心熔毀的美國賓州三哩島核電廠,最近都宣布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重啟,還將售電給微軟公司的全球資料中心使用,以及推動鄰近的資料中心擴建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近年也陸續核准十七座各電力公司重啟核能機組,其中已有十二座重啟運轉。另外,法國取消原訂八月生效的電價上漲方案,正是因為以核能為主要電力來源,能在歐洲能源市場上保有電價優勢。尤其最近英國正式結束一四二年燃煤發電史,而台灣還要強迫民眾更大力用肺發電!

台電公司宣稱,這次調漲電價後,台灣工業用電價格仍低於鄰近的日、韓;然而,台灣的電價優勢來自台電幾近破產的資產負債表,獨木支撐錯誤能源政策埋下的未爆彈。過去電價長期沒有反映成本,民眾的感受猶如溫水煮青蛙。如今電價凍不了而將節節上漲,全民開始要付上代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