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韌性因應地緣政治地震衝擊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623/web/ 

◆  法令虛設 多少兒虐被掩埋
◆  校園防霸凌新規可行嗎
◆  產業研發創新 新政府能做什麼?
◆  縱容圈地建廠 缺水無所遁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韌性因應地緣政治地震衝擊
◆  紅黃單爭議 公安與私權拔河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韌性因應地緣政治地震衝擊


2024-04-18 04:37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最近地震衝擊台灣,引起全世界關注,焦點包括對供應鏈影響,特別是半導體產業。雖然地震強度是九二一以來之最,但死傷人數不多,說明台灣有堅強韌性與防禦能力,對於如何因應危機已有經驗,贏得國外高度肯定。

但相對於自然災害,西方對台灣因應地緣政治風險的能力,就沒有這麼肯定。最近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訪台,乃上任一年第五次造訪。原因並非由於馬英九前總統訪問大陸,而是「習拜通話」後,中美高層互動升溫;美國不希望台灣在這個節骨眼,變成麻煩製造者,但也要安撫台灣,表示對台支持不變。

習近平對拜登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希望美方積極以行動表態不支持台獨,這是合作前提。美國有聽進去,施壓蔡政府取消金門實彈射擊軍演;引線拆除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落實兩國元首共識,中國商務部代表也訪美出席副部長級會議。

在中東戰爭失控當下,中美關係維持至關重要,不容有任何閃失。除兩岸關係外,還牽動到美國亞太區域布局。近期美國指派日本通谷立言擔任下一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說明日本未來在美台間重要性。美國除了在科技上圍堵中國,更以「澳英美三方安全伙伴關係」(AUKUS)擴張到台海,未來再納入日本,代表對中策略軟硬兼施,誰說情勢不緊張?

習近平在此時主動邀請馬英九訪陸,希望緩和兩岸緊張關係、維持台海和平。目前台灣政黨無人能與大陸對話、而不被貼上標籤;馬與其說代表國民黨,更多是其個人。重點不在於馬的身分,而是大陸對馬民族情懷及堅持九二共識的肯定,美國務院也肯定馬習會有助改善兩岸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賴清德五二○演說非常關鍵,必須能看懂大勢。美國目前不希望和中國起衝突,大陸也對美友善、同時對台遞出橄欖枝,因此台灣必須對陸表達「善意」。這對賴清德來說很難,不符合其原則;如過度堅持主權尊嚴,將定調未來政策,離和平漸行漸遠。如何內外平衡、長短兼顧,非常困難。

台灣處在地緣政治地震帶中心,除兩岸議題外,另外關鍵就是半導體。習近平對拜登表示,若美方執意打壓中國高科技發展,不會坐視不管。近期晶片功能大幅提升,美國進一步限制對中出口,中美 AI 差距有可能拉開,關鍵在台灣。中國的籌碼就是市場,如果中美台不能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大陸不會坐以待斃,權衡輕重後會出手,這是目前最尖銳的訊號。

大陸的機會,在於川普上台和中東戰局去年舊金山會晤上,習近平提兩岸「和平統一」,美國支持和平、不同意統一,關鍵在於代價。川普是談判高手,懂得利益交換;今天美國需要中國,超過中國需要美國。但談判要靠時機,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可能是習「和平統一」的窗口,外在條件對其有利。到了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中美軍力差距加大,若兩岸關係惡化,台海危機將升高。

台灣人民必須去除心理上的「三害」,包括逢中必反、自欺欺人和迷信美國,認為現狀可以維持、美國是真心愛台。台灣有「避戰」的心理準備,沒有「備戰」的行動準備有「引戰」的無知勇氣,沒有「止戰」的策略思考現實是,大陸不想戰、台灣不願和、美國不敢亂。下一次地緣政治地震來襲,將會非常激烈,就看我們如何展現智慧與韌性!











法令虛設 多少兒虐被掩埋


2024-04-18 04:38  聯合報/ 王俐雯/社會福利工作(高雄市)


高雄市一名王姓居家保母,疑涉嫌虐待五個月大的男嬰致顱骨骨折,至今仍於小兒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台北市也爆發一名全日托未滿一歲的幼童受虐致硬腦膜出血。三月愷愷遭虐死案震驚社會,尚未落幕又爆發多起虐嬰事件。雖然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刑法加重虐童刑責相關草案,但兒少相關法令往往如同虛設,還有多少被掩埋的兒虐案?

例如三月廿七日社家署召開監視器影像運用會議,擬強制針對托嬰中心修法,但居家保母兒虐防範問題卻完全未提及。據內政部今年初最新統計,零至三歲幼童已通報的成案數,托嬰中心受虐人數占比約三成六,居家保母受虐人數占比約七成六,長期以來,零至三歲家外兒虐案發生數量最多也最嚴重者為居家保母,被放大鏡檢視的卻是托嬰中心。

托嬰中心早於一○九年就開始全面無死角裝設監視器,每三個月至半年、一至二次的無預警訪視稽查,也都會回放監視器確認是否有兒虐問題或超收問題,亦會檢視是否有存檔至卅天,一旦查訪有問題便立即懲處。托嬰中心是各類型零至二歲照顧場所中受政府最嚴苛管理的地方,都會發生兒虐案,遑論監管鬆散且、缺乏橫向連結而且隱蔽的居家保母托育場所,究竟多少受虐黑數存在?保護孩子應該全面,而非僅針對托嬰中心。

現行「監管雲」設置時常出現問題,導致托育現場成為專責顧機器現場,因為主管人員擔憂受罰。對於非此專業的托育現場人員來說,無疑是增加工作負擔,更瓜分了關心孩子受照顧狀況的時間。無窮盡的加諸行政工作,不止會增加情緒勞動,更會增加托育照顧風險。如何避免監視器畫面遺失?監視器母法規範應備份卅天,但實務現場最常見的,就是影像可能隨時會因不可控的外在因素,突然發生存檔功能損害,且相關維護及維修費用對於長期被抑制收費的托嬰中心來說,更是造成莫大成本壓力,因此,應由使用者付費或政府全額負擔,以減少機器發生無法存檔卅天的不可控問題。

與托嬰中相比,居家保母沒有具專業知能的旁人監督和分擔壓力,發生問題的比例也會比較高。近來民團倡議吹哨人機制應先落實於機構,以避免不適任人員四處流竄擔任居家保母。然現行機構人員吹哨過程未受保障,故有立法保護之必要。另應盡速建置「不適任人員通報管道」,以確實提升整體托育品質。

為避免托嬰中心吹哨人機制受濫用,建議應設以下防火牆:一、放寬托育人員以外之合法核備人員的代位協助管理機制,以利可以在突發狀況下接觸孩子(現行規範採認固定照顧者,以致機構內主任、非照顧者,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接觸孩子)。二、阻卻違規托育人員遭吹哨後,連動產生師生比不符問題,以利第一時間禁止行為人接觸孩子(現行規範受制前述的第一點,致行為人遭停職後,就會立刻讓中心陷入師生比不符狀態,於任何人都不可以入班協助的狀況下,就會被以「超收」開罰)。三、免罰行為人以外的吹哨人及配合調查者,減少無辜人受累或被連帶處分。四、通報程序透明化,避免吃案及私人恩怨舉報。五、保護吹哨人工作權及執業權,並建置獎勵機制。














校園防霸凌新規可行嗎


2024-04-18 04:38  聯合報/ 張金章/國小教務主任、台北教大博士候選人(桃園市)


去年八月推出新版「校園霸凌防制準則」草案引發各界批評後,教育部在部長卸任前,於正式實施前兩日突襲式公告,引起各界熱議。新制包括放寬受理期限、新增調和制度、準則不再處理師對生霸凌等措施。但本次修正是否能適用教育現場?有待觀察。

新版《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的重大改變包括:適度增加學校行政權限、釐清權責與規範、導入調和制度與確定輔導先行體制、師對生霸凌案移轉校事會議處理。雖新版準則回應並解決部分現場問題,但依據筆者從事校園事件處理經驗,新版準則乃至於當前校園相關法令,存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當前學校處理師生與生生衝突,共有性平、霸凌、校事會議、教保人員調查四套法規,但運作迥異;受理天數長短、審議單位人員資格、調查小組人數、性別、專業別比例、行為人拒配合調查有無罰則、有無申復權、調查期程、調查報告交付對象等規範均不同。然是類案件之接案單位均為學務處,學務人員異動頻仍、經驗不足是長久問題,但教育主管機關始終不願面對加以改善,學務人員在四套迥異法規運行拉扯下,不犯程序瑕疵已具高難度,遑論順利結案。

二、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準則實施後,教育部即比照性平模式,委託台北大學橄欖枝中心並授權各縣市辦理霸凌調查人員培訓,行之有年亦培育甚多調查員,在霸凌定義模糊不清狀態下,協助各校解決難題。但去年起專審會、校事會議、生對生霸凌調查員培訓全部回歸教育部,今年起更取消對橄欖枝中心的補助,原先橄欖枝中心與各縣市培育的霸凌調查員資格全數作廢,多年成果付諸流水;不重新調訓具經驗的調查員,卻重新培訓新人,浪費教育人才資源。

三、導入調和制度立意甚好,亦嘗試將修復式正義應用於霸凌調解,但讓霸凌事件衝突之兩造親生共處一室,欲以校外專家中介調和方式修復關係,卻忽略華人父母愛面子、難以在孩子面前向外人示弱之特質。有經驗的學務人員處理校園衝突,甚少會讓兩造家長陪同孩子談和,因是類場面極易擦槍走火。調和制度屬校園事件處理之重大變革,應於案件量多的直轄市以「前導學校」試行滾動修正,而非冒然推動。

四、當前學子受教權高漲,家長投訴案件日益增加,教育局一紙公文到校,無論具名與否、亦不問真偽,一律強制開啟調查。新版準則明訂主管機關可先過濾篩選投訴案,但縣市教育主管機關有無肩膀先行過濾案件?而非大小投訴案均函轉學校開啟調查,耗損行政量能,打擊基層士氣,徒增困擾。

現行校園法規往往是在重大校園事件後急就章制定修正,且法規修正若受少數團體控制操盤而修訂,卻未充分回應基層回饋,只會降低利害關係人服從與執行之意願。其實早於準則公布時,教育部亦訂有「各級學校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但該計畫多年未修正,經費從未到位,各校僅能憑藉霸凌準則於事發後止血。如何讓學校回歸教育功能,於前端防制,而非事事開立小型校園法庭,撕裂親師生信任關係,是未來所有教育合夥人的課題。












產業研發創新 新政府能做什麼?


2024-04-18 04:37  聯合報/ 劉大佼/清大退休教授、科技公司負責人(新竹市)


多年前張忠謀先生曾去清大演講,說明他對於台灣應創立一個世界級公司的想法。在場聽眾頗多不以為然,認為台灣產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靠靈活及彈性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多年後張忠謀先生實現了理想,台積電已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但台灣產業仍多為中小企業。由於台積電一枝獨秀,許多人擔心台灣產業是否會「荷蘭化」,即除了半導體,其他產業由於資源不足而萎縮蕭條?

相信國人皆同意,以台灣產業強大的製造能力,結合研發創新,為國內產業立足世界不可或缺的條件。政府資源有限,要全面支持各產業研發創新當然辦不到,但如何利用有效資源,深化擴大產業的研發創新,避免荷蘭化,值得探討。

筆者歸納出研發創新有三種形式。一、精益求精型:即產業界將現有技術產品提升,如改進產品功能,改善良率。國內產業的研發創新大都屬於此類,台積電將製程從微米逐漸降至奈米級,即為代表。

二、移花接木型:即將兩種以上不同技術結合創造出新產品,電動車可為代表。特斯拉首先將鋰電池技術和車輛製造技術結合成功製造出電動車。電動車概念發源甚早,但能成功結合兩種技術,產生效益,才具產業價值。

三、無中生有型:此類為將學術研究中的創意概念商業化,做出新穎產品,可以有機發光體(OLED)型手機為代表。OLED 為柯達公司於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首先發現,但卅年後三星才商業化,製造出新一代的 OLED 手機。

對於第一型的創新,產業界自有其生存發展之道,政府不必投入資源支持其研發,僅需提供必要之發展條件,如水、電等。

第二類研發創新通常需跨領域專業人士合作,因此僅有大型企業或政府支持的研發單位有能力進行。大型企業研發不大需要政府經費支持。對於研究機構,政府亦已編固定預算,故不必額外投入大資源在此類研發上。

至於第三類研發創新,多來自將學術論文中的想法商業化。管理學大師杜拉克說過,一個創新的想法要能商業化,至少也有卅年。所以此類型創新,耗時長,風險高,但如果成功,產生的價值難以估計。

目前國內的研發創新多聚焦於前二類,政府因資源有限,若能多投入支持第三類,才是對台灣產業發展避免荷蘭化最有力的貢獻。

第三類創新的想法,有不少來自學術界,政府也有若干鼓勵教授創新的計畫,但必須由申請教授自行組織團隊並找經營者,困難度大。同時,政府五年五百億支持大學研發結束後,許多大學研發經費明顯不足。

建議不妨將研發創新想法的商業化,納入大學財務改善的一環。例如,國家在每年給予國立大學的經費中,提撥一筆大學自主創業基金,可以五年為限,大學可自行評估那些創意可以商業化,然後組織跨領域團隊推動,這不僅對產業創新有益,亦可提供師生貼近市場的訓練。大學主管也應認知此項經費不會無限期由政府提供,故須有承擔成效之心理準備。如果有良好的創新成果,自然容易和產業界接軌,成為台灣產業升級的動力。











縱容圈地建廠 缺水無所遁


2024-04-18 04:37  聯合報/ 詹明勇/水利技師(台南市)


新政府即將上任之時,又傳水情吃緊。政府在水利工程投入的經費極可觀,每年還忙著解釋澇旱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性,是否也該想想水資源的策略方向有無調整空間。

從宏觀來看春分清明後的乾旱缺水問題,過去有過極度乾旱的紀錄,那是發生在前一年水庫未蓄滿,次年春雨晚到的現象。這沒辦法怪管理單位,僅能呼籲所有用水端共體時艱。然而,近幾年的缺水卻不太相同,因為水政管理單位在十月之後常說水庫庫容豐腴,次年用水不虞匱乏。若時逢選舉年,執政者更是保證春耕沒有問題、高科技設廠也有充足水源。但是,選戰結束到了春分,缺水警語又紛紛出現,水庫水位屢創新低。

最近幾年,不管春雨來不來,我們都是捉襟見肘在處理春季缺水。原因在於沒有規畫的工業發展!政府為推動電子科技業設廠,縱容電子業者在各地圈地建廠。以最近嘉義即將有科技廠進駐為例,嘉義原本就有該地的水資源分配制度,多了一個科技廠嬌客,連水權申請都沒有就能設廠?

挖東牆補西牆是造成用水匱乏的主因,水政管理單位為滿足大型工業用戶的無限需索,想出類似地下水水源用水的傍河取水(伏流水),甚至想設立大型耗能的海淡廠來滿足用水需求。原本水價已經夠低廉了,現在還期待用高成本高耗能的海淡水來迎合工業。如果相關產業用了這些高碳排的水源,會不會在產品外銷時被質疑未善盡碳排削減?

近年來政府一直強調台灣要營造不缺水的環境韌性抗旱機制,這是理想也可能是夢想。我們先要理解韌性的底線在哪裡?當雲嘉南農業缺水時,在台北提倡韌性管理,會不會太任性一點?講韌性管理的學者與官員,應該先到缺水重災區過過缺水生活,才有資格回到廟堂發表高見。水利專業背景的工程師都知道不缺水是不容易達成的目標,但可忍受缺水環境則是可以期待的。

怎樣可以忍受缺水情境?就是讓受災區民眾理解缺水無法全然避免,但可以很快讓大家維持既有生活步調的最低要求。其中包含產業保險輔助、臨時配水機制、非民生用水高用水費率、新建屋舍設計規範、土地利用限制、工業興辦管制等統合運用。這沒有高深的學問,也不需投入無窮大的預算,現行的法規條文約略夠用。只要務實調查與協商,民眾會體會政府的用心與溫暖。

竹科搶水大戰已開打,中部水情也很緊張;如果南部再沒有下雨,或是下在不對的位置,缺水事件也將重演。中南部地區無法遁逃缺水的輪迴,也無法找到可信賴的用水環境,這是最無奈的宿命。大自然的挑戰要虛心面對,但執政者總有減緩缺水威脅的想法吧!新政府新氣象,請睜開眼睛,看看民眾殷盼的眼神,才有機會找到水資源管理的新契機。












紅黃單爭議 公安與私權拔河


2024-04-18 04:37  聯合報/ 拱祥生/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台北市)


花蓮大震震出紅單及黃單建築物達百餘件,這些紅黃單建築該拆除還是補強?資訊是否應該公布?事涉公共安全及住戶權益,應該有明確方向。

建築物紅、黃單主要依據「災害後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辦法」第六條規定判定張貼,緊急評估人員(建築師及技師)會根據緊急評估表作成緊急評估結果,再由政府以書面通知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或管理負責人。

紅、黃單判定主要根據評估表以目視方式評估,類似緊急災害後的建物危險程度快篩,避免人員於震災後進入有倒塌危險的建築物。紅、黃單建築物並非耐震能力快篩,只是建築物被震出目視可及之外傷。依評估辦法規定,須於一定期限內辦理建築物修繕、補強或拆除,也應檢具相關文件,於報請政府同意後解除危險標誌。

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花蓮天王星大樓即因為外牆損壞被貼黃單,當外牆修復時卻未實施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但這非屬原來黃單所能管轄之範疇,因而撤單,結果本次大震應聲倒塌。民眾觀感落差處在於,黃單因地震而起,卻在修繕補強撤單後又於下次大震倒塌,顯然評估辦法仍有需加強之處。建議應於撤單公文加註「耐震能力仍待確認」,以提醒民眾及購屋者權益。

紅、黃單的第二個矛盾是該資訊是否應公布?政府如何面對公布後對房價的影響?事實上,民眾是購買政府頒發使用執照的房子,該房屋有耐震瑕疵或已發生過震損、未修繕補強前,政府本來就有義務公布,才能確保市場上交易的房屋揭露正確資訊。況且大震後紅、黃單張貼於建築物主要出入口及損害區域適當位置,未經政府許可前也不能撤除,找不出不能公布的理由;至少一定期限內未修繕補強就應公布。

第三個矛盾是當紅、黃單作成結果後,當和住戶觀感不一致,或擔心房價下跌,紅轉黃或是直接銷黃單的需求雜音便會出現。從九二一美麗殿社區「樓下全倒、樓上半倒」案例,到本次大震屢見不鮮;甚至同一張建照與使用同一個地下室,但地面層不同棟的房屋,有的貼黃單、有的卻未貼黃單的情況也在本次地震發現。目視快篩本來就會有評估差異,震後損壞一定要進行修繕補強才是正解。

大多數震損房屋,當初都領有政府發給之使用執照。最新消息顯示桃園市政府提出「震後修繕特別計畫,只要被判定為紅、黃單案即可補助修繕費用,這能讓震後紅、黃單爭議與誤解快速弭平;民眾若在短時間內得到政府補助承諾,就沒理由過度爭論紅黃單,或煩惱補強費用及對房價影響。

與地震共存是台灣島的宿命,端視政府能否由專業角度,確保公共安全及全民不動產權益,以面對不可預測的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