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改變的風險,耕耘的契機
◆ 陳立恆/AI的奧本海默時刻之後…
◆ 廖元豪/空的認知戰,實的選戰
◆ 辛翠玲/沙烏地阿拉伯的猶豫
◆ 葉銀華/注意高股息ETF 2種反噬效應
朱宗慶/改變的風險,耕耘的契機
2024-03-29 02:25 聯合報/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朱宗慶打擊樂團助理藝術總監盧煥韋所創作的〈融〉,由於疫情的緣故,原本預計在2020、2021年的兩度演出皆未果,本次終於得以問世。圖/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前不久,我和打擊樂團受奧克蘭藝術節之邀,首度登上紐西蘭的演出舞台,也意外地提前啟動了樂團的世界巡演計畫。這些日子以來,歷經了疫情和火災的衝擊後,樂團除了維持國內每年一百多場的演出規模,國際演出的邀約也逐步恢復過往常態,並且感到機會不少。
對我來說,樂團透過精心安排的曲目來分享,往往都能與觀眾一同創造美好的體驗,但近來幾次在演出現場所感受到的那種充滿共鳴的熱烈迴響,卻是一次次地超乎預期。這種受到震撼的直接反饋,除了是很大的激勵,也讓我不斷去想,何以如此?我想是因為這一路,一步一腳印、堅持扎實走過的累積,是騙不了人的。
現階段,打擊樂團從作品內容、演出技術,到團隊默契、音樂的演繹詮釋還有表演的方式,都已臻成熟並成為品牌特色;其中,已經累積有二六七首的委託創作作品,更是珍貴的資產和發揮品牌效益的最佳著力點。這些成果,起始於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創團時就立下的明確願景,包括「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本土與國際」的目標,以及強調「專業、團隊、紀律、熱情」的核心精神。
若單就字面來看,這些願景或許會被視為口號,但多年來的身體力行,讓這些口號成為特色定位、遠大志向的體現,及品牌實力的累積。再者,若將時間拉長來看,便會發現這個實踐夢想的過程確實曾跌跌撞撞,也一直伴隨著風險,但我反而覺得,尋求解決問題之道本身,潛藏著很大的機會動力。
舉例來說,打擊樂團已成立卅八周年,正要邁向第卅九年、迎接四十周年,卻總讓人感覺是充滿活力的團隊。我想,除了有第四代團員的年輕新血加入,資深團員也依然活躍在舞台上,構成橫跨四代的共同演繹,兼具了成熟豐厚與新生再造的魅力,是這股活力最為動人之處。從樂團的角度來看,新團員加入不僅是人數的增加而已。事實上,從每首曲目的聲部分配、排練方式的變動,到團務運作相關的組織職務、工作流程的調整,再到重新整合、融合為一體,並借助新的技術輔助來追求「精益求精」的目標…,一連串的量變與質變,充滿許多挑戰與不確定的風險。
改變的風險會帶來「化學效應」,而能量的蓄積與轉化,不但反應在演出舞台上呈現的剎那感受,也反應於團隊在作品和人才方面的不斷累積。這次樂團赴紐西蘭演出,獲得來自主辦方和當地觀眾由衷的肯定與讚佩,應該就是這個改變與耕耘不斷交互作用的結果。
由此,我也更為確信:當時代不斷變化,改變的風險即是耕耘的契機;而當能力與經驗都已踏實累積,更要好好把握每次機會,勇敢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