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

黃正忠/當文化反映ESG浪潮之後(初八)

◆  黃正忠/當文化反映ESG浪潮之後(初八)
◆  徐遵慈/川普重返白宮將促東協向中靠攏(初七)
◆  彭金隆/保險市場與預言奇書「推背圖」(初六)








黃正忠/當文化反映ESG浪潮之後(初八)


2024-02-17 04:17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去聽一場以氣候變遷為主題鋼琴演奏會,有趣的是除了海報、現場布置、貴賓致詞與氣候變遷有關外,節目安排以及演奏家的曲目介紹、感言,完全與氣候變遷無關,主辦方的籌辦結果令我訝異。

許多年前與家人開車回花蓮過年,快到曾經有過採礦的山區前遠觀一片綠,當時還向家人說台灣果真進步了,開發過的地方能夠恢復綠化真令人感動。當行車靠近這些區域時,結果發現令人感動的綠竟然不可置信是上去的。

號稱 ESG(環境、社會、治理)基金的投資商品如雨後春筍推出,成為募資最容易的市場新寵,但許多卻只有極小比例資產是真正投資在落地永續領域企業,導致許多先進國家針對資本市場進行加大力道的打假 ESG 檢視措施。

深度到位需要曠日廢時自不在話下,表面工夫雖是輕而易舉,但終究不能真正解決不永續的問題,更何況這個問題隨時均可能顛覆我們的生存環境。人類的科技文明發展到了廿一世紀,面臨世界不可持續挑戰已是真議題,環境汙染、自然資源耗竭與全球暖化帶來氣候變遷的衝擊,驅動系統性經濟轉型已成絕對必要。每個人都是問題的一部分,一定也必須是解方的一部分。

企業要解決永續發展的 ESG 落地實踐,還可以將全體員工與主管集結在會議室進行一系列的教育訓練,學校的永續教育也可以在教室傳道授業與解惑,但社會整體呢?如何營造願意加入低碳淨零等永續轉型行動的氛圍?如何讓現代社會問題得到治本的資源?文化面 ESG 的塑造與內化恐是別無抉擇的關鍵。

文化是一種結合認知、價值、信念、規範、習慣、生存條件外在環境所產生的綜合體現,有快速強制建立的,也有緩慢自然演進的。文化是動態而非一成不變的,反映在思想、生活(食衣住行育樂)、宗教、行為、消費、科技、產品與服務、藝術創作(設計、繪畫、音樂、工藝、歌/舞/劇及影視)。透過反映當代狀態(生存條件與外在環境)的創作可以帶來省思,省思驅動改變,改變進而衍生新的文化

早在廿年前極端氣候的趨勢就帶來了「水世界」與「AI人工智慧」等電影;盧貝松與宮崎駿因為環境生態議題創作許多發人深省的電影;社會不平等與貧富差距加速擴大反映在韓國影視「魷魚遊戲」與「寄生上流」;串流影音平台 Netflix《黑鏡》(Black Mirror)爾近第六季《在海的另一邊》(Beyond the Sea)系列影片,更反映了許多數位科技背後帶來可能的危機

不可預期卻會大肆傳染疾病,早就出現在世界風險監控的雷達與無數恐怖電影的創作,但被視為無稽之談而忽視;許多因應環境資源與低碳挑戰而開發的永續設計,都因為市場一味追求低廉消費而未能獲得青睞;現代奴役的悲歌與社會患不均的悲劇層出不窮,還未能喚起共識後的行動。

我們不能讓文化成為煮青蛙的溫水,而是要讓文化成為找希望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