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1437/web/◆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必須耕耘全民,重新思考藍營定位(《2024大選變局》系列五)
◆ 聯合報黑白集/吳釗燮的里程碑
◆ 經濟日報社論/破除盲點 迎向另一個經濟高峰(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完)
經濟日報社論/破除盲點 迎向另一個經濟高峰
2024-01-18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40%得票率當選台灣總統,新總統上任後面對議題很多,一般老百姓最關心的,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議題:所得、就業、物價、住房。 美聯社
(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完)
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40%得票率當選台灣總統,520正式上任成為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新總統上任後所面對議題很多,但事有輕重緩急,一般老百姓最關心的,可能不是外交國防、轉型正義,甚至環保能源,而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議題:所得、就業、物價、住房。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民生議題解決之道,追根究柢,只能靠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點點滴滴努力,用對的政策發展經濟,增加財政稅收,政府才有本錢擴大公共建設、發展綠能、強化國防、能源轉型、興建社會住宅、解決勞健保行將破產困境,做好老年照護等施政要務。
猶記25年前,「台灣奇蹟」曾經是繼「日本第一」之後,成為世界各國爭相仿效的對象。然而今天,台灣只能倚靠台灣海峽地緣政治穩定與否,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我們當然不能否定前幾任總統在經濟發展上做出的努力與貢獻,但是從國際經濟論壇(WEF)與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的報告,台灣在國際間相對競爭力逐年下降,卻也是不爭事實。在此,我們歸納出幾個常見的經濟政策盲點,希望新政府可以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首先,若要重新將台灣經濟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政府與相關智庫應該從內心承認台灣只是小型經濟體,不可罹患與美中日相提並論之大頭症,在發展道路之選擇,應該以瑞士、荷蘭、新加坡、以色列為師。這些國家與台灣相似,欠缺天然資源,卻能發展出國際級的產業與經濟,憑藉的是用對了經濟發展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新政府內閣組成之後,首先該做的不僅是內省,更應該外引正確思維。內閣團隊成立後的集訓會議,應該將此列為重要討論議題。
其次,經濟與產業發展政策切忌列入太多的政治與選舉考量,將一切資源分配變成雨露均霑,反而應該遵循80/20法則,集中將主要資源投入強勢產業。試想:政府其實就是國民繳納稅金的操盤者,委託一個代為理財操盤的經紀人,民眾希望的是政府把錢投入在未來會有大回收的產業。
如今國際競爭日趨劇烈,美中歐日印等大國控制市場並主導技術與標準,且相互制衡。面對新的國際經濟競爭型態,政府應該制定有效政策,鼓勵企業以台灣為根基,積極走出去,爭取國際資源:運用國際資金、延攬國際人才、深入國際市場。政府做為產業後盾,不僅需要與各國洽商經濟合作協議,更應考慮以財稅減免方式降低企業國際化初期風險。
投資台灣當然也是為國民創造就業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古今中外經濟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成敗,根本因素在於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與其對投資地穩定安全的信心,所有內外資企業在台灣是否加碼投資,台灣優秀勤奮人才與完整產業供應鏈,的確是正面誘因,但是兩岸關係穩定與否卻也具有絕對性的影響。
發展經濟必須具備穩定能源及電力。為了維護最後一道防線,在民國一二九年(2040年)綠電占比超過五成之前,台灣絕對不能放棄核電,任何執政團隊都應該以務實心態讓核一、核二、核三繼續延役,至於環保人士憂心的核電廠燃料池爆滿,及核廢料最終儲存等兩項難題,隨著技術進步,世界先進國家如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均已有現階段解決方案,絕對可以做為台灣學習模範。
政策取捨經常是兩面刃,有利必有其弊。選擇之道無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退一萬步想,如果台灣遭遇中共航運封鎖,現階段主要發電原料液化天然氣無法進口,僅靠水力發電加上核電,已然可以支撐最基本之民生用電,使社會在數月之內不致陷入無電可用之混亂。
新政府千緯萬端,發展經濟成效是施政的根本,方向走對了,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聯合報黑白集/吳釗燮的里程碑
2024-01-18 00: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交部長吳釗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吳釗燮任內,我國丟了八個邦交國,是四十五年來斷交最多的外長。但這不是他任內最重要的「勛績」,他更大的貢獻,是把「斷交」一事變得無足輕重。沒有人需要再為斷交悲憤,也沒有人需要為斷交負責,一切都是老共居心叵測罷了。因此,大家聽到諾魯和我斷交,已經是水波不興。
當然,吳釗燮一個人也承擔不起所有功勞。大家對外交「麻痺感」的養成,需要長年累月的反覆訓練。蔡政府的大內宣,綠營網軍側翼的攻伐,都居功厥偉。蔡總統引以為傲的宣傳詞是,「讓世界看見台灣」;但邦交數減至十二,想參加的國際組織 CPTPP、RCEP、WHO 都進不去。我們除了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兵凶戰危,還看見什麼?
諾魯這是第二次與我國斷交。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扁政府時代,諾魯就曾琵琶別抱;時任總統府副秘書長的吳釗燮即曾口出名言,稱台灣應以「辦喜事」的心情看待此事。但天算不如人算,三年後諾魯又與我復交,那是辦喪事嗎?
去年十月,淡大教授黃介正即曾質疑,諾魯總統突然下台,顯示外交部情報失靈。吳釗燮為此痛批黃介正,指他發言不實,枉具學者身分。如今斷交,吳釗燮難掩措手不及之驚愕,他敢說這是「第二次辦喜事」嗎?
民進黨常說中華民國「不是正常國家」,現在它快把邦交國丟光,這更像正常國家嗎?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必須耕耘全民,重新思考藍營定位
2024-01-18 00:1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天主持敗選後的首次中常會,表示所有的責難,他會一肩扛下。記者余承翰/攝影
(《2024大選變局》系列五)
國民黨這次未能贏回執政權,政黨輪替的八年魔咒被「賴蕭配」打破,讓藍營支持者備感愴然。若非立委選舉戰果豐碩,奪回十五席並躍居國會最大黨,以國民黨散漫的紀律,極可能逐漸淪為一個「中型政黨」。目前國民黨內已浮現「找戰犯」的氛圍,有人要求主席朱立倫下台,有人歸咎馬英九「信任習近平」的失言;但如此浮躁地怪罪單一因素,恐怕都簡化了國民黨的問題。
回顧這次選戰,藍營幾乎是在搖擺不定和內外紛擾中度過。初選前後受到郭台銘不斷掣肘,藍白合協商階段則遭到柯文哲戲弄,可以說,國民黨是從藍白合破局後才開始凝聚,展現罕見的團結。過去藍營的菁英與地方派系之分,本省與外省的省籍猜疑,這次已不復見。趙少康最後出線搭檔,成功拉高聲量和支持者熱情,即是明證。
國民黨之所以輸掉總統選戰,主要原因是缺乏對人才的長期培養,臨陣選將當然不足以致勝。試想,民進黨從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就刻意栽培他,蔡英文甚至不計嫌隙拔擢他出任行政院長與副總統,幫他打造不同歷練的光環和能見度。相形之下,侯友宜的中央最高資歷就是警政署長,儘管其新北市長任內政績不錯,但畢竟只是地方層級歷練。選戰一開打,侯友宜面對一些全國性議題都相對生疏,尤其最初兩場與大學生對談表現僵硬,使他失去年輕族群支持。
國民黨敗選的另一因素,是選戰策略的老舊。例如過度倚賴「陸軍」和組織動員,卻不重視網路的「空軍」造勢,且訴求都顯得老氣,難觸動年輕世代。這次藍營提名的不分區立委高度年輕化,頗受好評;但政黨文宣從頭到尾只圍繞侯趙,不見安排新人現身亮相,平白浪費了這張「年輕牌」。
此外,民眾黨這次汲取當年蔡英文發動「小豬撲滿」捐款及結合網紅的經驗,成功利用小額捐款策略號召「小草」認同。包括支持者輪流扛著阿北的「人形氣球」,接力行走千里,都是很成功的社會動員。表面上看,這種非傳統的造勢策略只是插花,但其「遊戲化」的設計卻具有低門檻易入的趣味,能讓基層民眾自由地參與響應,形成社會動員風潮。遺憾的是,國民黨在這方面毫無著墨,把支持者阻隔於門外。
上述人才培育、選戰策略、社會動員的問題,都是國民黨必須積極改進的工作;包括藍營的政黨定位,也必須隨社會環境變遷調整。如今外媒提到國民黨,都稱之為「親中政黨」,這當然是偏見;但可想而知,台灣年輕一代一定也受到同樣宣傳的影響。兩岸保持溝通是和平的要件,目前也有只有藍營有能力做到,卻屢屢遭到抹紅。藍營必須努力經營一套有效的論述,說服有顧慮的民眾,這是迫切要務。無論如何,國民黨若想在四年後贏回政權,主席必須提出具體可行的「兩年中興、四年光復」計畫,才能重新擦亮國民黨的招牌。
國民黨未來的坦途無他,就是必須認真深耕全民,努力監督揭弊、追求公義,以擴大自己的民意基礎,不能只盯著日漸縮小的藍營基本盤掙扎。只要心中以人民為念,對民進黨的施政積極監督鞭策,努力追求真相揪出弊案,賣力扮演好在野黨角色,一定可以爭取更多選民的認同。而只要能提出具公義價值的法案,便不怕民眾黨不追隨,何需一味苦待藍白合?
加上未來四年,國民黨將失去政權達十二年之久,具有中央歷練者更少。屆時,有幾人能角逐大位,必須早兩年把人選備妥。擁有地方執政優勢又是國會最大黨,下回若再錯過,就沒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