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角力 台灣須突圍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598/web/ 

◆  聯合報社論/明揚大火暴露台灣消防系統的長年積弱
◆  聯合報黑白集/憲法不是以權謀私藉口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角力 台灣須突圍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角力 台灣須突圍


2023-09-27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宣布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圖為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右二)七月在北京會見來訪的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左三)。(新華社)


最近美國拜登總統赴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強調與中國的關係是「尋求負責任地管理我們兩國之間的競爭,以免演變成衝突」,並說「我們是為了去風險de-risking),而不是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拜登總統「去風險而非脫鉤」的說法為美國對中貿易政策一錘定音。

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到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民國一O四年(2015年)總理李克強提出「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警覺大陸經濟威脅。到了民國一O七年(2018年)川普總統宣告中國竊取美國智財權與商業機密」,而開始一連串制裁行動中美貿易正式開戰

川普不想讓美國過度依賴中國製造業,「脫鉤」一詞於焉誕生。拜登總統上任後,延續川普貿易制裁手段;政府官員口氣雖稍軟,但手段卻更多元與激進。美國不僅要求各國禁運高階晶片與生產設備到中國,還積極籌建排除大陸的印太經濟架構直到今年5月G7廣島峰會更宣告與中國經貿關係要「去風險化」。

中美貿易戰看起來是美方占上風。畢竟雙方有貿易量體與需求不對稱性。大陸初期還能「以牙還牙」回應美方,但後來也只好以太平洋或世界寬廣,呼籲美方要共存與共榮。至於美方,不僅成功封鎖大陸高科技晶片產製,與大陸經貿是「去風險而非脫鉤說詞取得政治宣傳制高點

拜登政府對中貿易政策澄清說法,是要區隔與川普壁壘作為不同,只是雙方競合關係另類表達方式嗎?「聽其言不如觀其行」,拜登對中貿易制裁手段只有更嚴酷,「去風險」與「脫鉤」其實皆存放在對中貿易戰的彈藥庫

美國對中貿易關係的路徑圖其實至為明顯。持續弱化大陸世界工廠功能,積極建構東協與印度成為新供應鏈;「去風險」因此是指分散進口貨源,不要集中在大陸生產。至於「脫鉤」則是堅持圍堵中國生產任何涉及國安的技術密集產品所產生的後果。

最近美國「百密」箝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終就出現「一疏」,預告「圍堵」策略恐將功虧一簣。華為突破晶片精密製程的封鎖,熱銷 Mate Pro 60 手機,振奮了大陸人心。華為證明大陸自製高階晶片已具備商業性,未來在市場需求與政府補貼政策下,大陸製作更高階晶片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至於美方分散進口貨源行動則早已如火如荼展開;東協國家產品,尤其是泰國與越南,占美國進口比率已從民國一O七年(2018年)7.3%升至去年10.3%。拜登在G20峰會後,率領重要企業直奔越南,宣示深化雲端運算、半導體和AI等領域合作,並希望越南供應稀土,更是具體「去風險」的布局行動

不過,雖然美國試圖對中貿易「去風險」,其效果仍可能打折。據統計,民國一O七年至一一O年(2018年至2021年)間,中國企業對東協直接投資增加44%,其中尤以越南、泰國及印尼最多去年初,東協加五的 RCEP 生效後,東協更躍升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顯然,美國對中貿易「去風險」策略,反而促使中國與東協形成更長的供應鏈

正確解讀拜登政府「去風險而非脫鉤」說法,實際指的是美對中貿易採取「去風險」與「脫鉤」的兩手策略美中貿易戰仍持續進行,官員互訪只是調控緊張態勢。而觀諸美國的國內政治生態,美中經貿關係「過去美好早已成為塵封記憶」,未來雙方敵意螺旋只會繼續升高。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不幸成為美中「鬥而不破」貿易戰的輸家。政府鼓勵台商回台,卻因房地產炒作而民怨四起台灣無法加入 RCEP 且新南向政策績效不彰,而未能承接東協新供應鏈的樞紐角色,甚至出現對該地區的出口大幅下跌;台積電赴美設廠延宕,引發勞資爭議,更讓台灣失去「矽盾」保障。美中貿易不見終戰之日,政府卻苦無對策,台灣經濟必須設法突圍。















聯合報黑白集/憲法不是以權謀私藉口


2023-09-27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新北市長侯友宜請假投入選舉,新北市議會藍綠黨團甲級動員。綠營批侯「落跑」,藍營主張依法請假並拿賴清德不進台南市議會反諷,民眾黨議員陳世軒(前中)同時舉起藍綠雙方的牌子。記者林澔一/攝影
季青漫畫


侯友宜請假參選總統,綠營砲轟他落跑,藍營反嗆賴清德以權謀私上班時間跑選舉行程。賴清德搬出憲法為己辯護。四年前賴神與蔡英文爭初選,高喊「制憲時機」已到;如今大舔中華民國憲法,務實沒下限

帶職參選本是民主國家常態,綠營卻藉此猛攻侯友宜,但賴清德從政史就是一部落跑史。民進黨中央和賴辦宣稱,依憲法精神副總統是備位元首,和總統一般全時執行憲法職權,無須請假。看似有理有據,實則魚目混珠,轉移焦點。

憲法明訂總統是憲政機關,但不包括副總統。副元首憲法職權僅在總統缺位時繼位、不能視事時代理,可沒「參選總統」這項。再者,四一九號釋憲文指出,副總統繼任或代理前,行使任何屬於總統之憲法權力,即屬「於法無據」。直言之,總統能,並非副總統也能。

另外,國安會組織法明訂副總統為國安會議出席人員。如果賴清德身為總統參選人,連主持大法官提名審薦都不宜,為什麼可以參與影響層面可能廣及選舉的國安決策?

賴清德罕言中華民國憲法」,打選戰卻以憲護身,黨中央及賴辦搖身憲法法庭,合理化公帑參選。憲法賦予副總統職權是「總統備胎」,不是「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自行釋憲將憲法變作選戰提款卡。郭董批蔡政府「禽獸食祿」,所言不假














聯合報社論/明揚大火暴露台灣消防系統長年積弱


2023-09-27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爾夫球代工廠明揚國際公司發生駭人爆炸案,造成十死百餘傷重大意外。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爾夫球代工廠明揚國際公司發生駭人的爆炸案,造成十死百餘傷的重大意外;尤其四位消防員甫進事故現場十公尺即遇爆炸身亡,讓人想起五年前桃園平鎮敬鵬工廠大火六名消防員還無法辨認火場物品相關位置即殉職。對照明揚爆炸案,過往的慘痛悲劇再次重演。

積極推動消防專業系統與制度強化消防救災效能」,是預算人事獨立之外更深層的消防警政分立、消防獨立設署的目的消防署成立已二十八年,這一高懸二十八年的消防署成立宗旨,對照明揚大火,顯然執行成效並不理想,難道消防單位改革還要牛步下去?聽任消防員殉職不幸再度發生?

明揚爆炸案第二天,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消促會上凱道開記者會,提出三項訴求支持消防員組工會支持消防員適用職業安全衛生法》、補足地方消防人力及量能基層消防團體的三項訴求,直指政府對消防救災體制與現行措施需大力變革,不是掛牌成立消防署,救災就會有效率。

消防員組工會的訴求,已經成為總統大選議題。消防團體點名蔡總統和各總統參選人要表態。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已表態「如果當選,會支持消防員組工會」,其他參選人都沒有講太白。不過,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才說要溝通,行政院就逕自提出修訂《公務人員協會法》,擴大公務人員結社權與協商權但被民團批評說謊狸貓換太子因為公務人員協會並非工會不具有與雇主簽訂對等契約的能力也無法完整保障勞動三權

其實仍有民眾、甚至部分消防人員有些懷疑,組工會就能阻止消防員在明揚大火中殉職嗎?就像消防員已有退避權,也無法避免明揚大爆炸的憾事發生。尤其,恐怕沒有民眾會同意,家裡失火或家人受災待援時,消防員正在行使罷工權!這絕對不是勇消搶險犯難消防救災初衷,卻可能是消防員組工會社會阻力,有待更完整的論述與溝通。

消防員是公務員,必須通過國家消防設備人員考試,才能進消防單位任職;因為是公務員,不能組工會,只能依《公務人員協會法》組成協會,其間最大的差別是組工會後提出訴求,相關的資方不能迴避,必須出面協商以工會身分提出訴求,雇主與勞工有強制協商的義務另依工會法職安法可以裁罰違規雇主,有相當嚇阻作用。另外,目前教師可組工會但不能罷工,雖仍有爭議,但或可作為消防員組工會的參考。

於地方消防人力城鄉消防量能差異,存在已久;先不比台灣與日本、新加坡的消防人力相距甚遠,台灣每位消防員幾乎負責比近鄰國家多一倍人口的消防安全;即便只在台灣內部比較,城市的消防人力也有相當差距。而因為消防工作風險高,近年招考屢屢不足額,使得城鄉消防人力與量能問題更嚴重

明揚爆炸案也傳出毫無打火經驗的屏縣消防局長許美雪,被質疑專業不足、不適任,根本是外行領導內行。她的學經歷都與消防專業無關,真正有關的恐怕只有她是屏東縣老縣長、立法院前院長蘇嘉全妻子的同學。這也暴露消防署成立整頓人事本該是要務,怎麼會連一套專業篩選機制都沒有?

明揚大火,明揚責任難逃;消防系統積弱,也該檢討。積極回應基層的改革呼聲,別再糊弄消防員,更別再讓政治凌駕專業,繼續破壞消防制度,消耗消防量能,庶幾不負成立消防署,積極推動消防專業系統與制度、強化消防救災效能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