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韓愈不孤單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598/web/ 

◆  拜習見不見 台都是輸家
◆  陸融合與威懾並舉 對台效果相抵
◆  高爾夫球工廠 竟是化工廠
◆  農業部升格 農業部不及格
◆  政治鎖台 扼殺大學生機
◆  移工幫派化 社安體制缺陷產物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韓愈不孤單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韓愈不孤單


2023-09-27 00:00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讓教室變成「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學習空間,教育就有希望。(圖/區嘉曦、張俊哲)


在記憶的殘骸中,我能打撈到的古文並不多,而韓愈的〈師說〉最讓我印象深刻。或許,這和自己身為老師有關。兩週前我心血來潮,重讀了〈師說〉。在不用默寫的壓力下,我彷彿和韓愈聊起了天,交換些教育理念。趁記憶未褪,我趕快把心得寫下,分享給明天即將過教師節的老師,以及還記得明天是教師節的讀者朋友們。

早在一千兩百多年前,韓愈就對老師下了個定義,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為這是〈師說〉的超級名句,加上我早已忘了其他內容,導致多年來,我錯以為古人在沒有績效壓力下,可從容不迫善盡師道享受為師之樂。孰料再讀〈師說〉,我才發現韓愈亦唉聲連連。他深嘆不少文人自視甚高,加上礙於情面,因而恥學於師,致使學風凋敝人師受鄙。由此可見,每個時代皆有其教育難題

如果韓愈可穿過時光隧道,來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他一定會訝異於各類知識,竟可在彈指之間,靠網蒐而得。因此,他以前擔心的「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已不再那麼嚴重。當虛擬的「網師」可隨時待命,資訊變得垂手可得之時,如何分辨資訊之真偽,且能有效吸收,才是真挑戰。個人以為:「人師」之學習經驗,不論成功或失敗,皆有助同學撥雲見日,調整學習方向,重新出發;任憑資料庫和教學網站再怎麼強大,也無法完全取代老師的傾聽與關懷

若當時學風之不振真如韓愈所述,其實過去這一千多年來曾實施的「師道重建工程」,似乎也成效不彰。究其原因,古今皆陷「小學而大遺」之認知偏差把老師所傳之道、所授之業侷限於知識層面,卻忽略智慧形塑歷程,以及人倫互動重要。因此不論挹注多少教育資源,一旦老師淪為知識之販賣機或論文之製造機,恐怕只能在設備齊全教室和研究室,教出不知如何做人做事,且缺乏核心價值的下一代。說到這兒,韓愈可能要罵我太過嚴苛了!

其實我遇過不少老師,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無情的評鑑後,竟還可以忍住傷痛,繼續懷抱熱忱從事教學、研究、服務等教職工作。究其原因,最常得到答案竟是「這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工作!」著實令人感動。很難想像他們懷抱教育熱忱的同時,卻得背負他人無情的否定。更令人不捨的是,即便他們已竭盡心力從事教育,卻仍覺得教導學生的時間太少,被迫爭取各式績效的時間太多,因而有著濃烈的罪惡感。為了家計,他們有怨卻不敢發聲;為了教育,他們有苦卻不改初衷。於此,就容我在九二八前夕為他們道出心聲,算是另類的「』」

本次重讀〈師說〉,最大的收穫在於領略師道千年演化在變與不變之間,韓愈為許多認真的老師道出了心聲,使他們得安慰。再次祝福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拜習見不見 台都是輸家


2023-09-27 01:25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大副教授(台北市)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今年未出席G20峰會,外界原本期待的拜習會落空。圖為拜登與習近平去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G20峰會上合影。(美聯社)


大陸外長王毅昨天在《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新聞會上表示,有關拜登和習近平是否年底再會,正與多方溝通並適時發布消息。外界解讀中共尚未關閉拜習會的大門,但是相較於大陸的態度,美國為何更急於拜習會,是台灣需留意之處。

美國從川普在任中後期,開始大舉反中大旗,拜登接續其政策;不同之處在於美國正重返多邊主義,希望與北京有暢通的溝通管道。另一方面,卻又禁止中國取得高科技的關鍵技術,以維持美國的優勢地位,即所謂的「小院高牆」政策。

拜登和習近平兩人首次面對面會議,是在去年G20印尼峇里島峰會。之後,美方多次表達希望拜習能再會,結果中共都已讀不回,美國只好派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商務部長雷蒙多,在今年陸續訪問大陸。北京當然知道華盛頓的盤算,但在美國新兩手策略下,尤其是對台政策說與做的不同,中共不願隨之起舞,所以習近平缺席今年在印度G20峰會及聯合國大會,為的就是不願與拜登碰面。

聯合國大會開議前夕,傳來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地中海渡假島國馬爾他舉行多輪會談,聚焦在台灣議題上。隔天布林肯與中共國家副主席韓正,在聯合國大會舉行場邊會議,雙方都重申中美關係對國際穩定的重要性,布林肯強調台海的穩定,韓正提醒雙方須展現合作誠意。上述兩場會議的核心議題都是台灣。

然而,中美最大的歧見也是台灣,假設中美都不願兵戎相見,就有交易的空間。美國希望台灣維持現狀,不要過激中共動武;中共不容許台灣脫離祖國,欲阻止外來勢力與台獨勢力結合。因此,雙方至少可以達成的交易是,美國承諾限制台灣政治人物的言行,不讓台獨成真,以換取中共不採取實際的軍事行動。簡言之,由中美共管台灣,遺憾的是,美中都忘記問身為利害關係人台灣的意見。

我國防部說近來敵情確實蠻異常的,連美國太空軍都研究與大陸熱線的可能性,可見兩岸爆發戰爭並非不可能。筆者相信中美幕僚私下的溝通頻繁,以防止戰事發生,其結果端視年底亞太經合會的發展。如果屆時拜習再會,表示中美已達成某種程度的交易與妥協,代價當然是台灣;反之,兩岸離戰爭邊緣更靠近了,台灣仍是損失最大的一方。














陸融合與威懾並舉 對台效果相抵


2023-09-27 01:28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大陸最新公布的「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提到,鼓勵台灣民眾在福建申領居住證、購房置業。圖為福建廈門市新建中的大樓。(記者廖士鋒/攝影)


兩岸融合發展方案建置福建示範區,凸顯大陸對台政策武統與和統兩種路徑並存。民進黨政府批評這是對台單邊設定的「融合促統」統戰作為,試圖以「同等待遇、經濟利益」為掩飾,拉攏誘引台灣民眾、企業赴陸融入其制度法規規範,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做法。大陸政策已淪為一種批判式、反制化及被動性因應,欠缺有效多元政策工具。

或有論者以為福建先試先行,可能成為大陸對台政策發出的「最後一個和統訊號」。尤其數日內連續發布三次中止部分或全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連同針對二,五○九項貿易壁壘調查時間可延至總統大選前一日,被質疑意圖影響台選舉結果。

大陸在台總統大選前祭出一系列對台政策,意圖不言可喻。儘管大陸宣稱從未介入和干涉台灣選舉,然其政策客觀效應則有引導作用;排除公開對特定候選人及政黨支持,迴避「國安五法」反制,而是以「政策引導」選民投票行為。尤其是針對目前民調最高的賴清德,無疑是一種「預防性措施」作為。

大陸公布福建對台融合發展方案,意味融合促統為對台政策「主旋律」;同一時間,也派遣山東艦航母,聯合十二艘軍艦及空中戰鬥機至台灣南部巡弋,凸顯軟硬兼施、「硬更硬、軟更軟」雙主軸策略。但軍事威懾及兩岸融合,凸顯「一戰一和」政策結構內在衝突,其政策效應也常相互抵換而降低。

大陸於台總統大選前四個月公布兩岸融合新政,以兩岸政策引導民眾對大陸產生正面觀感,展現「融合和統」戰略目標;但又軍事演習威懾、對台貿易壁壘及釋放中止 ECFA 信息,加深台灣社會對民進黨政府兩岸治理能力的質疑,惡化藍綠政黨互動及中央與地方關係。

大陸以福建作為融合示範區促進閩台經貿深度融合,除鼓勵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對台灣的先行先試,更欲推動設立兩岸產業融合發展基金,讓更多台灣企業於大陸上市。同時加快廈門與金門、福州及馬祖融合發展,推進金廈通電、通氣、通橋等措施

在通橋方面,不僅受金門縣政府、縣議會、在地非政府組織及普遍民意支持。民眾黨柯文哲公開支持建設金廈大橋,國民黨侯友宜主張公投決定,郭台銘亦主張興建。但民進黨賴清德並未公開表態,顯然這樣的融合主張引發藍白綠分歧;及金門離島政府、民眾與「綠中央」政策衝突。

無論是既往大陸提出惠台卅一條、廿六條、農林廿二條措施,或現在倡議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示範區,民進黨的解讀大多是指控大陸試圖介入干涉台灣選舉,「名為利台、實為利中」,企圖拉攏框住台灣、分化台灣社會內部團結和諧。融合示範區勢必會被標籤化為介入台灣大選,或被視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行動案」。

大陸對台政策出台時間,在客觀上可能衝擊台灣選舉政策辯論,從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並淪為藍綠政黨依據自身政治利益,加以詮釋、解讀、操作之政治工具。然自陷「唯選舉論」政策思維,反將失去對兩岸政策本質與結構之理性認識與正確理解、忽視解決敏感政治性議題,及功能性、事務性、經濟性之實際需要,更凸顯缺乏處理兩岸問題的自信及能力。














高爾夫球工廠 竟是化工廠


2023-09-27 02:38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製造高爾夫球具相關產品的明揚國際位於屏東的工廠22日發生嚴重爆炸意外。記者劉學聖/攝影


在一般民眾認知裡,高爾夫球是簡單的硬殼塑膠,成分應該很單純。

明揚公司如果不是發生慘重火災,誰都想不到,原來該公司是自己生產高分子塑膠,而高分子聚合反應必須以丁二烯為原料,再以有機金屬為起始劑化工專家們剝絲抽繭分析後,大家才赫然發現其生產製程與化工廠無異;可是地方機關以及當地民眾,卻將其視為一般的運動器材工廠,而忽視了潛在的風險,可能連例行性勞安檢查也未特別注意,以致釀成巨禍。

追根究柢,可能是業者未據實申報生產的原物料種類、性質、數量及流向,以致疏於管制。甚至發生火災時第一線的消防人員亦無法掌握完整的資訊,而未能及時有效採取正確的措施,造成消防弟兄傷亡,令人扼腕。

建議未來任何工廠都必須將廠內的各種物料,包括生產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衍生物、廢料等之數量、性質、存放位置等資訊,統統建檔且呈報主管機關,並作動態管理,而且可以 QR-code 迅速查到。消防單位也可以針對該工廠可能發生的各種災害,預擬救災之 SOP。在 AI 時代,發生火災時還要去翻閱該工廠紙本的安全資料表,實在太落伍了。

唯一可能的問題是,有些業者基於商業機密之考量,不願據實告知完整的原料配方等生產資訊,甚至對使用的微量物質秘而不宣。萬一是高危險性的物質(如明揚公司就可能使用到),就可能百密一疏了!對此,或可容許業者以代號申報,但性質仍必須說明得清清楚楚。

以上這些應不困難,數位發展部可以多加努力,協助廠商,也保護消防人員及一般民眾。













農業部升格 農業部不及格


2023-09-27 02:37  聯合報/ 呂光璧/法律顧問(台北市)
農委會8月升格為農業部並揭牌,當時新任農業部長、原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致詞。目前陳吉仲已因蛋的問題請辭。記者林澔一/攝影


農業部長下台了,但是雞蛋問題並沒有解決;這幾天蛋價重回今年高點,據報導,中秋節過後蛋價將再上漲五元。

農業部雖然升格,表現卻不及格;經過長達近兩年的補貼及輔導過程,雞蛋產量並沒有增加,價格又持續上揚。受疫情及俄烏戰爭的影響,導致原物料上漲;但飼料價格上漲相對有限,周期性的禽流感結束了,母雞換羽毛甚至小雞都長大了,農業部似乎沒有協助蛋農找到真正的問題。

農業部進口雞蛋彌補產量不足,卻不理會蛋價高漲的事實,進口雞蛋課徵高達卅%的關稅,加上運費跟特定業者的利潤等等,以至於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甚至發生大批滯銷及過期的情況。

另據《海關法》:「為應付國內或國際經濟之特殊情況,並調節物資供應及產業合理經營」,「行政部門得逕對進口貨物增加或減徵一半關稅」。法令既賦予農業部此等權力,農業部卻沒有替民眾著想,去減徵進口雞蛋的關稅,更沒有鼓勵相關業者進口的措施;放任賦予的職權,無視民眾的需求,卻獨厚少數的進口業者,在中央畜產會及大盤商之間的交易中暗箱作業。

最嚴重的失格是,農業部是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品質驗證、認證授權及指導監督的最高行政部門,長年努力在台灣農業上建立各項體系制度,更是農業法令的制定機構;卻在雞蛋生產日期上混淆視聽,又要求業者將標籤更改產地,頻頻用小動作欺騙民眾,並企圖推卸責任給下游業者。這不但是知法犯法,更影響到民眾對原農委會長久以來的信任,損害政府施政的公信力。

台灣有實力進口雞蛋的物流業者、食品公司、量販業者猶多;台灣駐各地的代表也有能力在地洽商;即以農業相關,政府指派董事的財團法人,也有進口農產品的資質,為何卻獨獨青睞一個註冊資本額五十萬元的小公司?令人聯想到去年衛福部緊急進口新冠試劑時,一家前身為小吃店的公司,也能打敗眾多競爭對手,脫穎而出。

雖然農業部是升格了,但在民眾的心目中是不及格的。如果連處理相對簡單的雞蛋問題,方法都可以拙劣至此,那進口肉類、美牛、萊豬的產銷等問題,何以取信於民眾?面對與中國大陸 ECFA 到期問題、WTO 規範下農產持續開放的各種狀況,又豈是靠換標籤改日期能處理的?















政治鎖台 扼殺大學生機


2023-09-27 02:26  聯合報/ 鄭自勵/大學教師(台北市)
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等多個教育團體指出,學費補助非分配正義的根本之道,忽略私校學生仍有五花八門的「雜費」,呼籲政府消弭公私校差異,邁向高教公共化。記者趙宥寧/攝影


台灣高教危機已非一朝一夕,聯合報日昨報導「大學寄存招生名額,六年累計破四萬」,戳破教育部無能無為之鴕鳥心態,官員發明「寄存名額制度,猶如國王新衣,彷彿大專院校寄存招生名額之後,隔年就不會發生缺額的情形,影響新生選填就讀意願。

殊不知台灣高教招生危機,由經濟學供需原理,無非就是「供給(學校數)太多、需求(學生數)不足」。教育部將「供給量」(可寄存名額)減少,事實上學校數目不減、教職員不變,供應商(學校)暫時減少供應,但經營組織的固定成本依舊存在;對於寄存名額學校的唯一效益,就是「萬一明年依舊缺額,但報導時的缺額數會降低,不致嚴重打擊校譽」。而開始寄存之後,學校無法增加收入就是要降低經營成本,方能度小月撐到一一七學年度的出生率降低谷底

既然十八年前出生率高低影響十八年後的就學新生數,時光無法倒流,教育部無法增加「本土島內需求」,積極開發海外和中國大陸新生才是增加「島外需求」根本之道。近在咫尺的中國大陸,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之後突破千萬人報考高考,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為錄取率約為八十五%,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報考人數創新高一,二九一萬;台灣只要開放陸生來台,絕對能解招生困難台校燃眉之急,但又政治化鎖台不理

之前聯合報曾報導老私校研擬「減授鐘點」積分制度,此如同超商和賣場的積點兌換活動,只是變形為老師積點來換取任教飯碗。報導也言及「寄存量體持續擴大恐讓大專校院以撙節成本思維辦學」,因此限制廿人選修方開課規定,將使招生困難學校在降低開課成本考量下,學生受教權和學習多樣化遭受不良影響。而特殊專業科系本來學生人數就少,如文學、藝術、表演、體育等之專業選修科目,之後恐都無法多元開課。

接之開課不易下,教師將無法達到基本授課鐘點要求,一則減薪,二則可能被強制資遣。仍想留任之老師,勢必分心於其他可以減授鐘點之「赴高中招生宣講法律諮詢文件翻譯等庶務」,教學和研究能量隨之大受影響。老師在憂心工作隨時不保下,教學品質更將連帶下降,此誠非莘莘學子入學學習初心。

教育部「寄存招生名額」鴕鳥處理少子化招生危機,而寄存名額量體大的私校,又在成本考量下限制開課,影響學生受教權益,對於老師又採取超商積點減授鐘點。可以預期,在不開放陸生或大幅增加外籍生入學,「需求」(入學人數)無法有效增加下,台灣高教界將有一連串的未爆彈。

當無名額可再寄存、當無法招足學生人數,大量的私校關閉和教職員失業問題,將是執政者未來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少子化高教痛點,豈可不慎乎?
















移工幫派化 社安體制缺陷產物


2023-09-27 01:44  聯合報/ 池文光/警官(新北市)
雲林斗六石榴地區1處社區最近經常聚集移工,人數還日日增加,引起警方注意,日前到附近1棟公寓內清查,果然查獲11名失聯移工。記者陳苡葳/翻攝


報載失聯移工出現幫派化趨勢,販毒開賭場,或充當黑道打手,或當山老鼠,承包犯罪業務。

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台灣移民政策如同教改般失敗般,抄襲美國體制。當年雖經專家學者多次開會研討,結論皆認為不可行,但扁政府仍在內政部下成立移民署,各地單獨設立專隊及簽證發照單位,業務脫離縣市政府管轄。

凡我國家行政執行事項,只要涉及人民生活權益,除了司法審判外,幾乎都由地方政府負責,如教育及衛生等業務。原本外來移民人口,包含外籍配偶及移工等,也由各警察局外事單位發證管理,在縣市首長整合行政權及資源下,規畫郷鎭市區鄰近便利的服務。

照說設立新機關,由警察機關移撥人員與預算專責管理移民事項,應更能解決問題,如今外來人口卻形成治安隱憂,移工失聯由警察管理時的三萬多人暴增至八萬三千多人。主管移民事務等權責機關難辭其咎。

談論涉外治安事件,絕非單僅失聯移工造成,應深究早年自泰國、越南等地引入外籍配偶起始即埋下的伏筆。當時即有人口販運集團為謀圖利,大量引進外籍女子至特定行業賣淫,估計有相當高的比例是以假結婚持居留證件方式入境,以形式合法、實質非法手段,在經過五年以上時間後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

這批假結婚外籍女子成為台灣人,卻是無根浮萍漂泊;在台既無學歷專長,也無家業,多年混跡特定營業場所,和在地混混熟識或結識幫派人士,日久成為地頭蛇或結合黑幫,擴張從事非法或不正當行業,這是外來人口被稱為幫派犯罪的濫觴。

八十年代後,各行各業引進大量外籍工人,有些從事危險或重度勞力等工作,因就業環境不佳原因而逃逸;為了生計,只得投靠先期來台的外籍同郷或親友而涉案,最終成了報導描述的,加入黑幫,夜店圍事,或當藥頭販毒等犯罪情節。

外來人口以國籍聚合成生活社區,發展成各種異國聚落,犯罪情形也有不同態勢。像台北市萬華阿公店茶藝館,現成了外籍或歸化我國籍女子討生活的聲色場所。

這些人士在台社經地位上皆屬弱勢,最需要地方政府協助及照護,但官方資源未實質到位,衍生出相關社會問題,種下今日犯罪根源。

台灣經濟發展,藍領移工不論在工廠作業,或於社區家庭幫傭,都有一定程度的頁獻,不容置疑。部分移工失聯原因,確是長久以來存在國內外聘用仲介制度不善等因素,卻始終沒有改善。至於移工涉嫌司法案件,未見有特殊重大暴力犯罪,且犯罪占比相較國人比率亦明顯偏低。

幫派犯罪產生,非朝夕形成,也非單一移工族群能參與涉及,應為社會安全體制缺陷之產物。籲請將縣市移民執行事務回歸地方行政,以統合事權,發揮實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