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財源分配 政府的道德危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從彈藥庫爆炸,檢視國防滲漏的信心破口
◆  聯合報黑白集/弔詭,衰退救供電
◆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財源分配 政府的道德危險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財源分配 政府的道德危險


2023-08-05 00:19  經濟日報/ 社論
新台幣示意圖。 (本報系資料庫)


選舉旺季來臨,政府許多政策措施開始要接受國人檢驗,近日最引起爭議的是過去八年政府花了將近8,800億元的前瞻計畫。前瞻計畫中許多項目,地方政府的配合款將是一個大錢坑,而且分配方式非常不平均,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獲得的補助金額就遠遠超過其他縣市,甚至「要五毛,給一塊」,此種送大餅的政策,很難令國人接受,畢竟中央政府是全國人民選出來的,不應該對不同縣市大小眼的對待。

首先,2017年初,中央政府突然推出前瞻計畫時,立即就受到國人矚目而爭議很大,因為第一期金額高達4,200億,而且是突然冒出來的,完全沒有任何可行性評估,以及經濟效益的分析。

當時行政院拿出來300多頁的前瞻計畫報告時,其中關於經濟效益的評估只有二頁,國人完全無法了解這麼龐大的政府支出可以帶動多少經濟成長,或是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這些計畫的細部項目也是一筆代過,沒有可行性分析、財務分析和總體評估。

也就是說,所謂前瞻計畫大都是「先畫靶,再射箭」,顯然誰與中央的關係好,就可以優先拿到補助,與中央同一個執政黨的地方縣市,當然就有大餅好分了。

其次,前瞻計畫這麼龐大的金額,行政院卻用特別預算的方式來編列,因為這樣在使用上就會方便許多。但是,前瞻計畫的項目以軌道建設占最多,超過一半以上,完全與特別預算法規定的編列項目不符,比方說,必須有國家安全問題或是天災等緊急因素,才可以編列。

此外,這些特別預算的支出,以及未來編列的項目,可以不用計入政府的赤字當中,因此政府的負債中也看不到此項支出。也就是說,這麼龐大的特別預算其實是不符合政府「財政紀律」所要求的。

第三,前瞻計畫另外一個最受人詬病的地方,就是金額和項目分配的不均,與中央同一政黨的地方政府明顯分配到更多項目與金額,其中分配金額最大的是高雄市1,265億元,新北市雖然第二多,有927億元,但是其自籌款也是最多的1,415億元,而排第三的桃園市政府補助也多達748億元,用人均計算也比新北市多出許多。相反的,人口第二多的台中市,得到的補助只有228億,不到桃園市的三分之一。這些縣市之間分配不公平的現象是再清楚不過了。

此外,從幾個最明顯的例子,來比較中央的差別待遇。首先,這兩天大家在談的高雄前鎮漁港,原本計畫申請3,000萬補助款修繕,結果中央大手筆補助81億全面改建。另外,之前新竹棒球場編列3.5億,最終調整為11.9億元,這些好康的都是綠色執政的縣市。

反過來看,基隆市捷運經費,市府原本只需要分攤17億元,結果國民黨謝國樑市長上台,中央立即將地方分攤費用提高到61億,逼得謝市長說要放棄基捷,結果雙方協商可以延長20年來分攤。最後,台中市捷運藍線建設,市長盧秀燕申請了五年,一直被交通部以不同理由退件,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因為政黨顏色不對。

在民主國家的政黨政治中,中央政府對不同政黨的地方政府補貼有差別待遇,時有所聞,因此「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法」就非常重要。但是我國現在的執政黨完全不把財劃法放在眼裡,尤其是與中央相同執政黨的縣市數目很少,中央補助綠營執政縣市變得很多,這也就是所謂中央政府的「道德危險」。未來不論誰來主持中央政府,一定要全面修正財劃法,對於中央如何公平的分配資源給地方,要有嚴格而明確的規定,同時也要對中央與地方事務權限予以明確畫分,絕對不應該對不同政黨的縣市有不公平的對待。












聯合報黑白集/弔詭,衰退救供電


2023-08-05 03:50  聯合報/ 黑白集
用電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夏天超熱,原應出現一波用電高峰;意外的是,七月用電卻未如預期破紀錄。台電統計,七月最高尖峰負載僅三九六一萬瓩,比預估的四一○○萬瓩少了一三九萬瓩。這是十一年來首見的七月用電衰退。

大熱天用電衰退,追根究柢,並非民眾的「耐熱度」變高,而是景氣變差,工業部門的用電因而降低。這種現象,其實去年下半年即已經顯現,受全球供應鏈中斷影響,工業部門用電年減二.八一%。今年愈發嚴重,工業用電年減六%,其中紡織業和金屬製造業減幅均達兩成,最為嚴重。很明顯,用電減少和景氣不佳息息相關。

說來弔詭,在用電尖峰的炎炎夏日,民眾可以整天開著冷氣而沒跳電,竟是拜「景氣衰退」之賜。這條線索,未免讓人隱隱感到不安。台灣的用電結構,工業用電占整體電力消費的五十六%,住宅用電僅占十八%,服務業用電占十六%。所以,一般民眾今年夏天能夠奢侈用電,確實是工業部門生產衰退所留下的餘裕。

工業生產衰退已持續超過一年,人們雖吹著冷氣,但能不為經濟感到憂心嗎?本屆「唐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近日直言,台灣的能源政策是「即興演出」,因為天然氣和燃煤加總高達八成,毫無「去碳」的思維。正因如此,政府靠衰退救供電,才更令人心裡發毛。














聯合報社論/從彈藥庫爆炸,檢視國防滲漏的信心破口


2023-08-05 03:40  聯合報/ 社論
陸軍在基隆祥豐彈藥庫24日發生迫擊砲彈爆炸意外,居民促請遷移再次成為話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軍漢光演習期間基隆彈藥庫發生爆炸,事後傳出現場缺乏急救裝備,官兵靠自購止血帶才救回同袍一命。又有官兵爆料,新式急救包要供檢查,不許擅用。此前,也有網友質疑制式抗彈板的效力,國防部辯稱標準比照國際;但綠委舉行記者會後,國防部立刻改口稱要重新檢討標準。雖是兩件小事,卻顯示軍方公信力長期不足,這對國防安全的傷害並不亞於共軍擾台。

近年軍中常自嘲是「全國最大弱勢團體」。意指軍人動輒得咎,社會上司空見慣的偏差行為若發生在軍人,立刻飽受輿論撻伐。軍中發生意外,外界往往作不利推測;例如洪仲丘案和阿帕契事件,司法調查後,發現「國防布」等陰謀論多為妖魔化的無稽之談。對此,官兵常有「有事軍人幹,沒事幹軍人」之嘆。

一般大眾對軍中事務往往既熟悉又陌生。兩岸對峙情勢下,軍事議題變得熱門,曾服兵役的男性便慣以自身經驗比附聯想;而媒體流量掛帥,樂得迎合民眾情緒產製相關內容。然而,國軍是全台最大科層體系,多數成員並不清楚其他部門狀況,尤其軍中軟硬體多年來已有大幅變化;人人儼然是專家,其實常談不到要害。

譁眾取寵自不可取,但軍方許多作為也等於鼓勵外界消費、霸凌軍人。國軍一大惡習,首推唱高調而不崇實。作為公民,官兵的權利義務與一般國民無異;但軍中卻認為軍人須扮演社會楷模,須比一般公民具備更高私德,一旦有軍人犯下酒駕或桃色事件等,動輒汰除出軍。試想,官兵眼見高官染婚外情依舊升官,同袍一犯錯就遭「職場死刑」,怎會服氣?負面個案被不合理放大的結果,便衍生黑函爆料橫行。

國軍「造假」的印象由來,主要在裝備妥善率長期偏低,每到檢查就要粉飾。日前「急救包不准用」的傳言未必屬實,但符合許多人的刻板經驗。再如抗彈板事件,防護力與便捷性本就必須交互取捨,軍方堅持標準未必有錯;但政治人物一表態,國防部立刻前倨後恭,自然讓軍伍內外更輕視上級的專業和擔當。

「有編制無裝備」或「有裝備不敢用」,都是不重視後勤所致。若器材故障送修遙遙無期,主管自然會把裝備「供」起來不用。看近日審計部的報告,過去五年回送報修的戰甲車夜視鏡,僅三分之一修復,其中三分之二超過一年。其關鍵零件「光放管」,美方十年前即已停售,六年前已無庫存,至今問題仍未解決。面對無米之炊,部隊訓練品質必定打折,官兵心中負面記憶更可能永遠殘留。

國防預算長期低估作業維持費,則是問題核心。引進新武器被視為「重大政績」,但要花多少錢去養裝備,即少人過問。近年美國對台軍售,五角大廈公布之金額往往明顯高於我方編列之預算,例如M1A2戰車價差即達三分之一;其中玄機,正是政府選擇犧牲周邊輔助裝備與後勤零附件等開支所致。

近年,軍方多次動用預備金採購機艦油料與零附件,可見軍中慣於低估開支;一遇共軍擾台,立即捉襟見肘。進一步說,國軍近年大量外購或自製新裝備入列,固有助於提升戰力;但若作業維持費無法趕上,眼前的軍容壯盛很快就會東折西損。

《論語》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任最重要。國軍武德也包括「三信心」:信仰長官、信任部屬、自信。建立國防信心需要物質條件配合,確實達到足兵;國防部不能為迎合上意,一再踐踏自己的尊嚴。如此,國軍才能擺脫「最大弱勢團體」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