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亮恭/萬物流動中的變與不變
◆ 馬凱/再論教育亡國
◆ 王文華/三十六個瞬間
◆ 盛治仁/運用人工智慧 要靠人心輔助
◆ 林中斌/習近平的變通
◆ 周行一/你是財富自由的父親嗎?
◆ 嚴震生/俄烏戰爭中的俄非高峰會
陳亮恭/萬物流動中的變與不變
2023-08-13 04:06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是現代哲學的先驅,出生於西元前五世紀,至今僅存部分文字於不同的文件或經後人口述而流傳。不同於當時的主流理論,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而變化是一切存在的本質,自然中沒有永恆的存在。這個思想在其名言「萬物皆流動」(panta rhei)中體現,而現今傳誦的「變是世上唯一不變」也是出自他的名言。
一千五百年後,因「烏台詩案」被宋神宗貶謫到黃州的蘇軾寫下《赤壁賦》,和友人從赤壁之戰談到天地人的關係,暢談自然界間的變與不變,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說:「你是否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事物像這江水,但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就像這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是月亮並未有所增減。從事物變化的角度來看,天地間沒有時刻不發生變化;但從事物不變的一面觀之,萬物與我的生命一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呢?」
東西哲人相隔一千五百年的交互輝映,體現人世間的變與不變。相較於千年以來的社會,現今最大的社會變遷與人口高齡化息息相關,從赫拉克利特與蘇軾的立場觀之,變化之中或產生社會的質變但也或許未有改變。
近日「台灣迎向超高齡社會大調查」,盤點國人的老後想像。從中看到很大的變化趨勢:首先,民眾對於「老人」已有新定義。俾斯麥定六十五歲為退休年齡時,社會平均餘命還不足五十,邁向百歲人生的今日,民眾對老的自我感受已然改變,三成民眾認為七十歲以上方稱老,顯現社會認知的轉變。
其次,「在地老化」想法逐漸鬆動。本次調查,卅五點九%受訪者偏好退休社區與銀髮住宅為其老後居住選擇,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的「老人狀況調查」顯示六十五%長者希望與子女同住,但該比例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大幅下降十五%至五成左右。以「在地老化」為主軸的政策思考也面臨挑戰,趨勢也反映在銀髮住宅熱銷的事實。第三,財務安全與銀光經濟更形關鍵。調查發現六成的人對退休財務安全沒有信心,而三成受訪者願意退休後以任何形式重返職場,表現出高度意願繼續工作。
本次調查傳達很明確的訊號,社會與民心在變,不變地緊抱單一理論的社會安全與經濟政策將難以回應民眾期待,人口快速高齡化同時帶動快速社會變遷,不僅年輕世代想法在變,現在與未來的「法定老人」的想法也正劇烈變化。然而,這些變化的趨勢中卻也有個不變的趨勢,就是民眾期望老後生活的尊嚴與自主生活,面對劇烈變化中的不變,更應加速跨域科技的開展,回應民眾與社會的需求,將變化視為機會重塑超高齡的社會樣貌。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永遠變動的,而變動是依照一定尺度和規則進行,然而,現代科學的進步改變了既有尺度與規則,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掌握變與不變的元素,或能如同蘇軾般超脫看待事物的變化。
《赤壁賦》雖然名為赤壁也談了赤壁之戰,但此赤壁(湖北黃岡市)並非三國的赤壁(湖北赤壁市),兩個赤壁相距兩百多公里,也是變與不變間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