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真的解決債限問題了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777/web/ 

◆  聯合報社論/一個吃案成性的黨,卻奢談為性騷修法
◆  聯合報黑白集/相信的人舉手!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真的解決債限問題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真的解決債限問題了嗎?


2023-06-09 00: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債示意圖。(美聯社)


6月初美國拜登總統簽署《2023年財政責任法》,結束過去數月因舉債上限逼近,造成政府可能無法正常運作的困擾。拜登為此還特別電視直播,宣稱兩黨預算協議避免了一場經濟危機。的確,根據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評估,美國若處於債務違約邊緣,經濟成長率將減少0.3%,而債務長期無解更會對經濟造成6.1%的傷害。回應美債違約危機的解除,金融市場出現慶祝行情,世界宛如「船過水無痕」,一切活動似乎又回歸正常。

美債上限不再是大家需要關切的問題了嗎?還是市場短視,完全服膺「就長期而言,我們終究一死」的凱因斯名言,將鉅額美債留給後代來解決?我們要提醒,美國這次處理債務上限完全是妥協做法;僅暫時取消舉債上限,改以2025年重啟計算,並以十年削減特定支出1兆美元作為交代。這個號稱「財政責任」的妥協法案其實未解決政府結構性的預算赤字;明年美國大選,政客開出的支票只會累積更多債務。

目前美國政府的預算規劃無法永續下去。據白宮預算管理辦公室統計,聯邦政府預算赤字占GDP的平均比率,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七年為3.5%,2020與2021年為13.6%,而預估2022至2028的七年竟為5.6%;疫情之後,政府預算赤字顯然已出現結構性改變。

另外白宮預算管理辦公室也預測,自今年起五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赤字每年將高達1.6兆美元。可是國會剛通過的協議,每年卻僅刪減千億美元,這對彌補赤字缺口根本是杯水車薪。顯而易見地,2025年國會若要重設債務上限,其起跳金額將輕易超過34兆美元。

美國過去不是沒有嘗試要「平衡預算」。雷根總統強調落實減稅且能平衡預算的小政府,當時國會順勢通過兩次平衡預算法案。到了老布希與柯林頓總統,國會又陸續通過三次預算平衡法案,而終於在柯林頓總統的最後三年與小布希總統的第一年,美國做到會計帳的預算盈餘。不過自從進入21世紀後,美國人口老化,政經環境丕變,其中包括2008年的金融海嘯,執政者無所不能的心態竟將財政赤字快速累積出龐大國家債務;據統計,美國公債餘額占GDP比率從1980年的31%竟竄升至今年第1季的118%。

美國鉅額債務與聯準會調升利率已造成政府沉重的利息成本負擔,出現扭曲社會資源分配的無謂損失。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預估,美國債務利息支出在2023年將高達6,630億美元,且往後還會繼續攀升;這使得未來十年政府付出的利息將超過10兆美元。依此推估,2050年美國債務利息將成為政府最大支出項目;除排擠國家政事支出,扭曲公共資源使用外,利息主要支付給富人,更惡化世代之間所得分配,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子。

有人認為不少美債為政府相關機構購入,社會大眾持有的債務並沒有那麼多。的確,今年1月美國政府機關與聯準會掌握高達6.9兆美元的政府債券。但這代表社會大眾仍持有24.5兆美元的公債,其中7.4兆美元是由外國政府或投資者購買。根據彼德森基金會預估,20年後社會大眾持有美債占GDP的比率仍將高達152%。美國人購買公債會排擠投資,而政府若把債務貨幣化,則會衝擊物價與金融市場的穩定。至於外國政府與投資人若對美債失去信心,更會加速去美元化,直接挑戰美元與美債價值的穩定。

美國目前雖然暫時解除債務違約的危機,卻沒有脫離困境。解決美債過多的最佳手段是經濟成長,並以時間換取減輕債務負擔的空間。

雖然美國面對日益惡化的社經結構與基礎建設,國會協議卻仍選擇明年要增加國防支出6.7%,而達8,860億美元。社會因此無從期待美國會有高經濟成長;在沒有債務上限後,今明兩年美國反會大量舉債。我們擔心快速累積美債會出現金融投資的「典範轉移」;市場在美債協議鬆口氣後,仍會面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相信的人舉手!


2023-06-09 00: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積電日前舉行股東會,董事長劉德音答覆股東,政府說不會缺電,「我們只能相信」。記者曾吉松/攝影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答覆股東,政府說不會缺電,「我們只能相信」。他說這話其實帶著苦笑,身為「護國神山」第一支柱,難道能說不相信政府?相對的,台灣美國商會就不客氣了,白皮書直批我國能源轉型進度「落後」,衝擊國家安全。很顯然,美國商會選擇「不相信」。

大企業沒有說真話的自由,這個人們能理解。因此,儘管劉德音說得「含蓄」,許多人仍聽出有「弦外之音」。藍委認為,他在「暗酸」政府;連綠委都覺得,政府讓他心有疑慮,就該改善。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幾年來不斷跳票,連賴清德都立場鬆動,當用電大戶劉德音說「我們只能相信」,心中其實是滿滿無奈。

「有政府,請安心」是政府的響亮口號,什麼「國家隊」都喊得嚇嚇叫,但結果又如何?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堅持隔離並拒絕讓民眾普篩,蔡總統則帶頭吹捧高端疫苗;結果全民失去快篩自主權,而百萬「高端勇士」出不了國門。「相信政府」,下場何其慘烈!

七年前,大家也都相信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建設會打造出不同的台灣;但七年過去,人們看到的是揮霍和分贓,卻看不到國家的「前瞻」?忙碌的外交及軍購,只把台灣更推向戰爭邊緣,誰看到了國家安全?

劉德音「只能相信」,美國商會則選擇不信,台灣民眾更相信誰?














聯合報社論/一個吃案成性的黨,卻奢談為性騷修法


2023-06-09 00: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對民進黨來說,爆出這一波性騷案傷害最大的,是受害者曾經向上申訴卻遭到來自婦女部與青年部吃案,讓黨標榜的進步價值徹底破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性騷事件爆不完,除了中央黨部及綠營執政縣市,更延燒到外圍的小英之友會、合作團隊、親綠學者和媒體人,加害者難以勝數。為此,主席賴清德一再道歉,並稱將率領全體黨公職人員接受「性平教育課程」。蔡總統也提出三大改革方向,包括加強性平教育、檢討申訴機制及性平法規修訂,要求立院下會期列為優先法案。

賴清德和蔡英文的改革提議,對黨內外的性騷受害者而言,毫無任何寬慰作用,反而讓人覺得是在「打太極」。民進黨兩次執政,前後加起來已超過十五年;它一向自詡是「推動性平的先驅」,沒想到黨內老中青三代處處暗藏「鹹豬手」,黨工、支持者、學生長期受到騷擾侵害者不計其數。如今指控案件大爆發,黨中央的因應作法竟不是逐案「徹底調查」,而是讓大家集體去上性平教育課程,這是哪門子反省?

這種作法,就彷彿是「執政黨內有人犯了錯」,政府卻要「檢討全國百姓」一樣,根本牛頭不對馬嘴。試想,如果民進黨員的性平觀念都像小學生一樣膚淺,必須接受再教育;而蔡總統卻要綠委迅速修定性平法規,他們真能訂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法令嗎?更何況,今年初原能會主委謝曉星發生性騷事件時,國民黨團曾提案要求行政院通盤檢討公務機關性騷申訴流程機制,應將性騷者停職再啟動調查程序等;當時,民進黨五十八名立委全數投下反對票。事隔數月,民進黨卻要讓同一批立委快馬加鞭修法,難道綠委都只是奉命行事的立法機器人?

進一步看,這次民進黨面對的黨內性騷問題,是因為性平法令有太多破洞?還是該黨不依法執行所致?其答案,顯然是後者的成分居多。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近年性騷擾申訴案件逐年上升:以二○一七年為基礎的話,當年僅六六二件,二○二一年增長至一七二一件,成長二點六倍;二○二二年更多達二○八六件,增長三點一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申訴案件中,將近七成五在調查後都成立。由此可見,民眾遭到性騷擾後,已有更多人選擇不再隱忍,而現有性平機制也能有效運作,維護受害者的權益。

相對於一般大眾的性別意識覺醒,民進黨內的性騷案件卻備受壓抑,或者受害當事人不敢出聲,或者申訴之後遭到上級漠視及阻撓,而必須痛苦隱忍。以這次引起大爆發的首件婦女部黨工遭外包導演性騷事件為例,受害者第一時間即提出申訴,竟長達九個月未獲處理,只能離職後在臉書爆料揭露真相。其他個案,更不乏黨幹部以權力或金錢相脅的醜陋騷擾,問題在民進黨不敢直視真相,連親綠媒體也一意護航不敢討論。民進黨連自己制定的法令都不想遵循,如今卻奢談要參考先進國家制度完善台灣性平法制,民眾會相信嗎?

檢視民進黨處理性騷的態度,癥結包括:第一步,是不尊重受害女性的感受;第二步,是威脅她們不可鬧大,否則名譽會受損;第三步是吃案,讓事件消失在申訴程序中;第四步,宣稱「沒有調查權」,怠惰以對;第五步,拒絕送交資料給地方主管機關,使調查無法展開。且看台北市政府索討多日,民進黨中央卻遲遲不交出相關文件及資料,就是擺明了它自己內部不處理,也不交給外部機制處理。如此不把法令和申訴機制放在眼裡的政黨,還大剌剌談修法,豈不可笑!

民進黨雖產生了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元首,但執政七年後,綠營的「進步」與「平權」真相卻不堪檢驗,何其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