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盛治仁/抵擋民粹壓力 別忘為何努力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抵擋民粹壓力 別忘為何努力
◆  方祖涵/選手從傷病重生的啟示
◆  葉匡時/走鐘的組改-三級機關缺調整彈性
◆  楊永明/「小弟委員會」能撐美供應鏈安全?
◆  劉維公/鑑賞力,是你的AI競爭力
◆  葉銀華/如何解讀股臨會召集的法律戰?







盛治仁/抵擋民粹壓力 別忘為何努力


2023-06-10 04:41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未來8年至少40所大學退場,「淹水線」的私校老師想盡辦法到公校任教。圖為私立大學校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閱讀遠見雜誌關於私立大專院校爆出倒閉潮的深度報導,令人憂心高教未來發展。少子化的海嘯衝擊,在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會有一波學生數十七點二萬的新低,造成許多私校退場。

造成這個現象有許多原因,遠因當然是當年無視人口發展趨勢廣設大學錯誤政策。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全台有廿七所大學和七十七所專科,現在則是有一五八所大專院校,既摧毀技職教育,又造成大學太多的生存困境。

即使在現在的運作上,也有需要釐清之處。以學費凍漲為例,究竟應該採取自由競爭或是從上管理的角度來思考?如果私立大學教育是希望各校發展特色並自由競爭,則教育部不應該干涉太多而應該鬆綁管理。但現狀是私校如果經營不下去,是交由市場機制淘汰。但經營的過程,包括學費和教學框架,則是受到教育部多面向的管制,是一個矛盾的機制

私立學校並非先天就一定比不上公立大學,只是在台灣長期的資源分配管理體制後天造成的。

從個人謀職的經驗,不覺得公私立大學的師資有絕對的差異。當年畢業申請教職時,只有兩個學校有缺,剛好一公立一私立。意願上當時以國立大學優先,但私立大學提早兩個月展開招聘教師的作業,從書面審查、邀請面試到決定聘用的時間很快完成。等到公立大學通知面試時,已經和私立大學達成聘任協議。在私大任教時,也有公立學校邀請加入,因對環境已熟悉而未異動。

國外的頂尖私立大學所在多有,在全球化的自由市場競爭,並不需要國家資源支助,但也不能有國家力量箝制發展

雖然國立大學每位學生平均補貼廿五萬,而私立大學則是一萬,這並不表示金錢資源差異是唯一困難有企業願意興學培養人才,卻被設置學校繁瑣規範嚇阻

遠見雜誌還盤點了私校的財務狀況,發現許多擁有企業捐贈、宗教背景、醫護資源、擁有資產及傳統老牌等特質之私校都具備很健康的財務體質。如果能夠適度鬆綁管理並挹注資源,當可發展成極具特色和競爭力的大學。否則只能坐等私校一家家隨著少子化曲線下降一一退場,讓台灣只剩下公立大學。這應該不是大家希望看到,但很可能發生的結局。國家教育政策需要立即檢視

更重要的是,無視未來長期發展趨勢來制定的政策不只是高教,重要的能源政策兩岸政策亦復如是。要達到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碳排還要能夠穩定供電,可行的路徑究竟為何?非核後有沒有可能做到?兩岸和平主權尊嚴兼顧,有什麼具體主張可以長治久安?台灣與美中之間要維持什麼樣的關係最為有利?不要戰爭就要交流協商,二十年前談,十年前談,現在談還是十年後談,如何做對台灣最好?

總統選舉逐漸加溫,幾位主要參選人,有不談實質政策的,有一直批評但沒有因應做法的,也有政策跟自己長期立場相反的,讓選民真不知道該如何決定。

長期政策的制定,要有遠見,也要能夠抵擋選舉時的民粹壓力。不要變成像「人選之人」影集中林月真總統候選人所說,到最後只是為了勝選,而忘記是為了什麼而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