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驊騮千里不如狸狌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全動法擴權 比戒嚴時苛
◆  二二八放假 大大「失禮」
◆  「悲情城市」33年──用人權抵抗強權
◆  桃園神社拜日本鬼神 主體性在哪
◆  蔣萬安兒子 也要為二二八道歉?
◆  釐清缺藥本質 重建醫藥韌性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驊騮千里不如狸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驊騮千里不如狸狌


2023-02-28 00:46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科技進步一日千里,是近代以來時常聽到的一句話。科技在日常生活的貢獻使得人類生活舒適、生活便利。人類近代的生活模式其實奠定得很晚,近代化的學校於十九世紀初期才出現,世界第一條鐵路在一八三○年開通於英國利物浦與曼徹斯特之間。傳統中國的書院、私塾,日本的寺子屋缺乏近代化教學系統,無法普及教育教育普及,其效能為強國,乃是十八世紀東西文明邂逅嚴肅認識。於是各國政府投入科技研究科技發展成為國力發展的表徵,科技進步也使生活上的物質享受獲得改善。

科技與人文的優劣之爭,在西方最早出現於法國太陽王時代的新舊論爭,亦即古代羅馬文藝與太陽王時代孰優孰劣的爭論。這場爭論最終以科技有進步主義,卻無法運用於文藝。「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這句話出自於《莊子・秋水》,寶馬良駒,一天可以跑一千里,即使具此能力,論及捕鼠技術還不如野貓。這句話意味著動物之間存在技術不同,不可相提並論,各具長處。早在兩千餘年前,莊子品察物類,言及貴賤無常,物有殊技、殊性,絕對不可相互比擬。

文藝復興以後,西洋科技逐漸發展,船堅炮利不只摧毀美洲土著的生活與文明,在文明昌盛的亞洲,面對高度軍事化的科技成果,支撐東方政治的生活模式、社會結構、價值觀遭遇嚴重挑戰。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失敗後洋務運動則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最終依然挫敗於中日甲午戰爭。

一八五三年美國海軍提督培里率領巨大戰艦進入江戶灣浦賀海面時,日本驚恐萬分,從素來學習中國文化的經驗總結「和魂漢才」來應付變局。在平安時代中葉,日本開始意識到大和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統治階層的貴族掌握外來漢文典籍的學問,稱為「漢才」(karazae),相對於此,現實生活上的知識、判斷力以及處事態度的行動與人格特質,則稱為「大和魂」(yamatodamashii)。蒙古人兩次侵日軍事行動,最終以失敗收場,初次誕生日本文化優越論的神國思想,在此思想下出現了「和魂漢才」,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慘敗,日本捨棄漢才,謳歌和魂,最終提出「八紘一宇」,荒誕地成為以天皇為世界中心的一體觀。

當然,日本敗於二次大戰絕非只是科技不如美國而已,其中還存在運用科技能力的人性價值的喪失。當我們提到科技一日千里時,何嘗不是陷入科技本位進步主義,未慮及廣大心靈世界,陷入失去對科技的駕馭能力。俄烏戰局未決,中美爭霸升高,大家專注於科技上決高下,忽略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寬容必要性。單憑科技以決定優劣論,最終只有屈服與被屈服兩種選項,不斷反覆的結果,到底是科技服務於人,還是人被科技所奴役那種喪失人性尊嚴與價值的結果呢?人類文明當回歸科技發展心靈穩定的高度平衡










全動法擴權 比戒嚴時苛


2023-02-28 00:46  聯合報/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季青漫畫


國防部預告《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修正草案,遭質疑下達動員後將管制媒體與記者。國防部指出,戰時管理措施早有類似辦法,未箝制新聞自由,乃應對敵人「認知作戰」威脅,部分媒體「如同戒嚴軍管」之述,恐非事實。筆者以為,若比對威權時期舊法,恐怕有擴權疑慮。

或謂:修法是針對「戰時」,其餘情況無影響?《全動法草案》第二條包含:動員「準備」、「實施」階段,且不僅包含「戰時」,還包括「將發生」戰事與「緊急危難」。比對已廢止之戒嚴時代《國家總動員法》只針對「戰時」;《全動法草案》除戰時外,更擴大適用範圍與時點,可謂包山包海!國防部稱草案僅是對媒體「戰時管理」,恐與字面意義不合,更不能就擴權釋疑。

或謂:草案規範動員時針對假訊息的處罰,有何不妥?草案欲增訂第六十一條「動員實施時期,散播有關動員、徵購、徵用之謠言或不實訊息,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台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傳播工具散播不實訊息,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比對已廢止之《國家總動員法第廿二條:「本法實施後,政府於必要時,得對報館及通訊社之設立,報紙、通訊稿及其他印刷物之記載,加以限制、停止或命其為一定之記載」;以及已廢止之《妨害國家總動員懲罰暫行條例第十條:「違反依國家總動員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所發之命令者,其處罰依出版法之規定,必要時並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加重其刑二分之一,為前後兩時代之法律所共通,但出版品與媒體規制,此次修正草案卻加上重刑與巨額百萬罰金,試問:號稱民主自由,卻制定比戒嚴時期更嚴格的法律,能不是種倒退?

英國歷史學家 Richard John Evans 在《陰謀中的希特勒、第三帝國與偏執想像》中提到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二月廿七日德國國會縱火案,即便法官認為證據不足,且只有一位主犯遭處刑,雖非如謠言納粹自導自演,然以迅雷之勢,見縫插針:廢除民權、廢除言論、集會自由與取締政黨,敲開法西斯大門,第三帝國覆滅。比對前開修正草案,不僅比戒嚴時嚴苛,若遭有心人利用,極權再起,怎對得起民主先賢?在德國國會縱火案九十周年,以古度今,實值主事者三思!











二二八放假 大大「失禮」


2023-02-28 01:05  聯合報/ 張璉/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新北市)


今天是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連放四天假,然以放假來紀念二二八,就禮制而言,其實有待商榷。

國定假日有兩種內涵,一是傳統民俗文化,一是具國家民族意義,各國皆不例外。我國如農曆春節、端午、中秋為民俗節期,開國紀念日(元旦)、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國慶日、台灣光復節、行憲紀念日等,具國家民族意義,過去以全國放假來慶祝或紀念民國八十九年起,陳水扁總統任內調整,除民俗三節外,只保留元旦、國慶日放假,其餘節日只紀念不放假,但增加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為放假日,雖說為配合周休二日而改,但政治的斧鑿亦深撇開政治意識,僅就放假的內涵來談為什麼二二八不應該放假。

從《周禮》「五禮」來看,吉凶軍賓嘉五種禮制,涵蓋國家到國際、社會到個人各個層面,於今都適用。吉禮,是國家重要祭典,分天地人三類;如祭天地、社稷及國家有功者,具溯本感恩與紀念的情懷。凶禮,是喪葬之禮,如凶喪禍患的哀弔,有哀傷弔唁的意義。軍禮,如軍事校閱、征伐等。賓禮即國際外交禮儀。嘉禮如婚禮、冠禮、賀壽等人際關係之禮;賓禮與嘉禮皆為歡樂慶典,有陶冶身心作用

今已不祭祀天地山川,但每年春秋兩季,中樞必至忠烈祠紀念革命先烈、殉國烈士及殉職人員,舉行莊嚴隆重的春秋祭典,此即為吉禮。過去逢紀念革命先烈、孔子誕辰、國父誕辰等節日必定放假,目的為緬懷前人的行儀楷模,使人油生景從與感恩之心。又如,行憲紀念日是我國從訓政步入憲政的里程碑,具有劃時代意義,這些國定假日均屬吉禮,可激發內在情操,具積極正面意義,如今卻均被取消,取而代之是二二八和平紀念日。

二二八是七十多年前官民衝突造成的殺害仇怨事件,訂為「和平紀念日」可也,但全國放假則不宜。「放假」的意義在於可讓人身心放鬆、精神舒緩,特殊節日額外增加的「放假」,更有歡慶、紀念、緬懷、景從等「吉禮」的深層意義。然而,二二八一場因意外的凶喪禍患,立為紀念日,屬哀傷弔唁的凶禮,適合以放假「歡慶」嗎?且年年放假甚至連續放假,難道是年年揭瘡疤、懷抱仇恨、緬懷衝突嗎?因此,這天放假於情於理皆不合。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小至個人禮儀,大至國家禮制,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一個國家若長期錯用禮制,無益國民身心,更無法激發內在精神價值。錯把二二八當做除國慶日之外最大的國定假日,則是大大「失禮」,年年重撕一次國民彼此包容相愛之心。主政者應重新檢討,以和諧愛民為重,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之心;二二八應做為鑑戒的紀念日,但不該放假。











「悲情城市」33年──用人權抵抗強權


2023-02-28 01:03  聯合報/ 江一豪/律師(新北市)
被稱是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悲情城市」,經數位複刻推出4K版本。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侯孝賢導演的作品《悲情城市》問世卅三周年,數位版刻正重映。在美中對抗,戰爭陰影自遠方而至的此時,重新透過這部電影思考台灣人的未來,饒富意義。尤其這部述說七十餘年前事的電影,部分畫面竟仍與當今情境吻合,顯示其所揭示的不僅是歷史,而是仍在綿延的事實,有賴台灣社會集體尋找出路。

「咱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已逝影帝陳松勇片中這句話,道盡台灣人的悲哀,至今仍扣人心弦。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歷經不同政權統治,即使解嚴後進入民主年代,卻始終未能擺脫強權勢力,只是直接、間接影響的差別。繼烏克蘭之後,台灣屢被國際媒體點名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

戰爭及戰爭帶來的恐懼,是台灣人最大的犧牲。前大法官許玉秀說:「我們真的是從小被嚇大的。」她指出,過去很長時間,政府正是以國家安全為由,採取諸種限制人民基本權的措施;而為了替自己的敵對態度找到正當理由,必然要製造恐懼,恐懼剛好可以用來製造衝突。台灣的白色恐怖、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冷戰時期俯拾即是類似的顯例。

面對恐懼,最重要的課題是:人民如何能有免於恐懼的自由,進而展開抵抗強權的集體防禦?對於人權的追求,絕對不能忽視,必須優先。

經歷過強權統治的台灣人,已用民主化證明一件事:國家機器沒有自己的價值,它存在的價值僅在於保護人民,遑論欺負人民。因為恐懼而噤聲,國家機器就得逞了。

同樣地,如果統獨議題與如何守護人民,沒有具體、實際的關聯與對話,那麼這般的反覆誦念跟「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其實並無二致。千萬別忘了,過去追求統一或獨立的先行者,縱使人各有志,但都具有濃烈的反侵略、反壓迫性質,只是人權的普及性更具跨界底蘊。我們若能在追求人權不容國家機器侵犯的路上,做得愈真愈好,那麼用人權抵抗強權的底氣就愈足。

悲情城市》由梁朝偉飾演的失聰者,在生死交關的恐懼中被質問「你哪裡人?」時,勉強說出的那句:「我…,台灣人。」經過好幾代人、不分黨派的努力,於今終於有了全新的意義與感受,至少現在沒有台灣人恐懼說出自己的認同為何,剩下的反而是,我們會因恐懼而鬆手對人權的保障、放棄對權力的監督?

恐懼難免,不過我們至少應該有最基本的勇氣,相信在追求人權的歷史長河裡,雖然不時會遇到逆流,但相對於強權,人民、文化、美學,這看似柔弱的軟實力,實則遠比一時的強權來得長久。《悲情城市》適切適時地說明了這件事。











桃園神社拜日本鬼神 主體性在哪


2023-02-28 01:01  聯合報/ 吳昆財/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嘉縣民雄)
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重新開放,希望藉多元活動活絡歷史古蹟。本報資料照片


在台灣日據時期的神社,光復後中央政府都將之改為忠烈祠,以祭拜中華民族因抗日而為國犧牲的軍人。例如在嘉義市的嘉義公園,民國三十八年之後將原來的日本神社改為忠烈祠,其旁另闢建一座孔廟,另有一塊清乾隆平定林爽文之變的福康安紀功碑」。同樣地,在桃園市的虎頭山也有一座由神社改建的忠烈祠,其過程也是嘉義市忠烈祠的翻版。

台灣受到日本統治五十一年,導致部分國人有親日甚至哈日的傾向,也是多元社會下的個人抉擇,旁人不能置喙。但若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崇拜日本軍國主義或者殖民史觀的陷阱裡,國人就必須有所思考,而其中的弔詭就在引發各方爭議的日本神社。

以嘉義公園忠烈祠為例,其存留下來的部分神社遺址,改名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以供後來省思過往的台灣史。僅有參觀並無強調祭拜。但桃園市在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民進黨的鄭文燦當選後,將原名「桃園市忠烈祠」,更名為「桃園忠烈祠暨神社園區」,以特別彰顯日本神社的重要性。同時,在該園區導覽的官網上,又為文表示,現在的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建物規模完整,建築群主要以安置個人靈位的「本殿」、供一般信眾參拜的「拜殿」。如此一來,以台灣民眾為主的遊客來到園區後,無形之中必定會到本殿和拜殿,順道參拜日本人的神和鬼。

問題是,當台灣社會對外再三訴求主體性之際,曾經作為祭祀中華民族抗日英雄,並作為常民生活的忠烈祠,在鄭文燦高舉神社兩字後,究竟為台灣人爭取了多少宣傳效果,又獲得何種主體性?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將至,在此奉勸桃園市政府,誠心祭祀自己民族的神祇與英靈,才是正道。他人的鬼神,少碰為妙。













蔣萬安兒子 也要為二二八道歉?


2023-02-28 01:01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台北市長蔣萬安21日前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與曾英峰二二八受難家屬見面。圖/北市文化局提供


二月二十八日理應是提醒台人正視事實、撫平傷痛,避免憾事再次發生的日子,但這麼多年來,始終有人在此時胡言亂語、鞏固仇恨意識。期盼國人為團結國家的長遠打算,明辨誰在分裂族群社會,支持更全面地呈現真相。

多數人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就是追求真相與和解。然而,檢視相關說法,就會知道為何始終無法做到。

首先,事情已過去七十多年,相關論著汗牛充棟,怎麼還有追求真相問題?這就牽涉到對該事件的主流論述,是某些人選擇性裁切事實的結果。

相關論述多從受難者、家屬的個人經驗與歷史資料出發,卻嫁接成所有台人的共同心得,著力描寫當時政府倒行逆施及參與人民的天真無辜與同仇敵愾,刻意忽略某些台人對外省人的殺戮及對「自己人」的栽贓嫁禍,乃至於事後全台選舉高投票率的支持政府。目前苦大仇深的簡化敘事,脫離現實且不顧收尾的極端論述,恐怕只有期待聖人才能和解。

其次,由於真相偏頗,究責變得毫無尺度可言。今年究責者普遍主張要追究元凶、加害者,如果元凶已經過世,那後代也要提出有擔當的做法;也有人稱只要是國民黨執政,就不會跟北市府合辦紀念儀式。這種表態不是和解。

某藍營政客說法更讓人稱奇,說北市府一定要辦紀念活動,蔣萬安也一定要參加,因為他是市長,「是蔣家後代」;論者並提及,「這個歷史的傷痛,我們都要承擔」。

政客附和曲解歷史者,還以身分追究後代。可曾想過,此說可能會讓蔣萬安市長的小孩,包括才剛滿月的兒子,未來準備扛下難以言喻的重擔?綠媒馬上稱是「蔣家第四代的功課」。

相較於此,國民黨立委李貴敏將出席台北市辦的追思活動,講的故事值得稱讚。她提到父親是東北流亡學生,動亂時在巷子裡躲避,被李母一把拉進教會藏起來,兩人就這麼認識,進而結婚。這讓人知道,在事件相關故事裡,不是只有殘酷陰暗面;人性光明、跨族群互相扶持的事實也俯拾皆是。如何更全面地呈現二二八真相,要團結社會,還是繼續讓政客操弄仇恨?就看我們這代人如何取捨了。









釐清缺藥本質 重建醫藥韌性


2023-02-28 00:49  聯合報/ 周麗芳/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台北市)
缺藥潮延燒,醫師認為政府應思考學名藥如何自給自足的發展。記者曾原信/攝影


近來缺藥成為話題,凸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危機處理往往著眼於預警與控管,若能偵測弱點,厚植結構,更可強化系統韌性,以因應外界衝擊,走出困境,持續發展。事實上,台灣健保藥品市場有個不可思議的特色,由來已久,難乎為繼。

筆者曾有論文分析,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年)台灣健保給付一五,八七○品項藥品,為方便比較,僅討論其中八,○六○項口服固體劑型品項。五十五%口服藥粒的單價不超過新台幣二元,卅八%不超過一元,廿二項不超過一角,最便宜為兩項抗組織胺,單價只有六分。在實際支出方面,占率最高者為高血壓藥「脈優五毫克」,單一品項占五%,前一○七個品項就占五十%,而末尾四,四四一個品項加總支出才占一%。單價低的藥品,用量並不低,單價不超過一元的品項,共開立三億三千萬次,占率四十七點五%,藥粒總數卅九億顆,占率卅二點七%,然而支出僅占四%

很明顯地,健保藥品市場高度不均衡,充斥廉價品項。上述藥品單價還是終端價格,而非藥廠出廠價格,可想而知,絕大多數廉價品項為國產學名藥,否則怎負擔得起運輸費用。藥廠並非慈善事業,利潤過低,則生產意願不高,品質亦難提升。健保署也知原委,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底新修正「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對於新品項且具標準包裝者,每粒核定為一點五元,符合 GMP 等者,每粒核定為二元,即所謂「地板價」。十年過去,地板價文風不動,未隨物價調整。另一方面,依然有九四七項口服藥品單價低於一點五元,很有可能藥廠估算,為了申請新的藥證,花錢進行生體可用率或生體相等性實驗,並不划算。

近日健保也將調整部分負擔,包括門診藥品。台灣健保採行從價的定率部分負擔,事實上,學理與國際的部分負擔有各種樣態。藥品方面亦有從量者,依處方、品項數、天數等課徵;定率或定額者,還可區分比例、累進與累退。差別課徵方面,也可按照藥品類別而有不同的部分負擔,極端者不予給付。全民健保法初始即訂定,成藥與指示用藥不在給付範圍,健保署雖於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大規模停止給付胃藥,迄今仍未全面落實至其他指示用藥,或可一併考量規畫。

報載有人跑了多家特約藥局才領到處方藥。衛福部擬升級藥品供應資訊平台,擴大藥品監測範圍及建置預警系統。三年前新冠肺炎流行初期,健保署曾與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建置全國藥局實名制口罩庫存系統,即時釋出資訊,促成一百多個團隊開發 APP 查詢系統。台灣健保日常運作早已電子化,醫師看診時可查閱雲端藥歷,開立處方時訊息隨時傳送至健保署。期待健保署再讓台灣醫療資訊成果更上層樓。

常有人詬病,台灣健保支出藥費占率近三成,遠高於歐美日韓,值得正視。其他類別服務給付過低,也值得深思。例如台灣健保胃鏡檢查給付約一千五百元,美國則是一千五百美金。在台灣健保體系內,當民眾普遍認為低價係理所當然也習以為常時,韌性系統建立還有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