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關係必須突破僵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台積電的勤奮文化,在美國廠遭遇衝撞
◆  聯合報黑白集/甘扮小丑的監察院
◆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關係必須突破僵局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關係必須突破僵局


2023-02-28 00: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呼籲大陸當局要維護兩岸經貿關貿關係,不要受政治影響。記者黃義書/攝影


九二共識」不但在兩岸之間的政治上爭議不休,在經貿方面,影響也很深遠,如果比較在有「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台灣的對外經貿,明顯優於目前不承認「九二共識」的表現,兩者之間的差異,也許是突破台灣對外經貿關係的關鍵。

先看政治方面。不久前,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說:「九二共識沒有中華民國的生存空間,同時會讓台灣 2,300 萬人沒有主權。」其實這種說法根本無法通過事實檢驗。因為馬政府執政八年承認九二共識,不但與大陸簽署了23項協議,也與紐西蘭和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而且也和日本簽署了漁業協議。另外,八年間只掉了一個邦交國,同時,又參加了世界衛生大會WHA和國際民航組織ICAO)。最重要的是,台灣的免簽國家從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的54個,增加到民國一O五年(2016年)的158個。也就是說,在有九二共識下,台灣的國際空間其實是大幅增加的。

另一方面,蔡政府執政的七年期間,因為沒有九二共識,邦交國由22個掉到剩下14個。另外,我們不但無法參加 WHA 和 ICAO;也沒有和任何國家簽署 FTA。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其實是大幅縮水的。

在經貿方面,也有明顯的差異。首先,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5月馬總統就任之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原則下,八年間兩岸共簽署了23項協議,其中大多數與經貿有關,包括直航協議、觀光協議、農產品檢驗檢疫協議、ECFA、投保協議等。

直航協議讓兩岸每周航班最高達到590多班,可以從大陸60多個航點飛到台灣的十個航點,兩岸人員和貨物的往來非常便利。觀光協議簽署後,大陸團客和自由行來台人數便快速成長,到民國一O四年(2015年)時,陸客來台人數已經超過400多萬人次,對於台灣的觀光產業有非常大的助益。

民國九十九十年(2010年),兩岸簽署 ECFA,開放早收清單項目先減稅,大陸開放台灣 539 項產品免稅,其中包括18項重要農產品;而台灣開放 269 項產品進口免稅。早收清單項目減稅品,進出口的金額都大幅增加;台灣一年減少的關稅6億多美元。

此外,民國一O二年(2013年)6月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後,當年7月與紐西蘭簽署了 FTA (ANZTEC),當年11月又與新加坡簽署 FTA(ASTEP)。也就是說,台灣的國際經貿空間也擴大了。

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處理兩岸的事務性協商,包括各項經貿議題。在協商過程中,兩岸是依據「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原則來進行。後來台灣想要進一步與更多國家簽署 FTA,甚至申請加入國際經貿組織,包括 TPP、RCEP 等。陸方認為這些已超過事務性範圍,因此要求與台灣進行進一步協商,同時兩岸可以「共同探討與國際經濟相連接的可行途徑」。但當時受到太陽花學運衝擊,最終屬於 ECFA 後續協商的貨貿協議爭端解決機制都無法完成。

在蔡總統上任之後,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協商完全中止。再加上受到疫情影響,現在幾乎沒有陸客和陸生來台;同時,兩岸航班和航點驟減,小三通也僅限於金馬人士,使得兩岸人員往來非常不便。此外,陸方對於台灣的水果與農漁產品也增加諸多限制。去年8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陸時,陸方表示不樂見因為兩岸關係惡化而導致 ECFA 中止,算是暫時保住了早收清單中降稅的項目。

總之,兩岸各項協商的基礎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在這個原則下兩岸許多事務可以透過協商來解決。在兩岸有溝通管道下,不但經貿問題可以解決,而且比較不容易出現兵凶戰危的風險。反過來說,在現在關係冰凍的情況下,不但許多協議無法繼續進行,而且兩岸缺乏溝通管道,萬一有什麼意外發生,難保不會造成事件的擴大。蔡政府僅剩不到一年半任期,是可以尋求兩岸的突圍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甘扮小丑的監察院


2023-02-28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監察院。本報系資料照


監察院耗時廿個月完成疫苗採購與整備調查報告卻不糾正,也不彈劾。全國皆知疫苗採購內幕重重,弊端連連,只有監委不知道。主查監委林郁容還大言不慚,稱要以「科學」處理此案。科學的新解,竟是指鹿為馬,黑白不分。

再看,監察院調查桃園八德運動中心弊案,不去約詢發生弊案的鄭文燦,卻去約談收拾善後的張善政,這何止是錯亂!不僅如此,監察院通過對四十三年前「林宅血案」的糾正,「糾正」對象竟是「孫運璿時代」的行政院,羅列六大缺失,令人儍眼。對照監委對當今的疫苗案放水,其兩套標準令人反胃。

在陳菊的領導下,監院對民進黨的違失總是慢半拍或視而不見;對「前朝」或非綠色執政的案件,則一馬當先,勇往直前。鄭文燦任內的弊案,卻去約詢張善政,牛頭不對馬嘴,真能誤導。

疫苗採購弊端陳建仁當時是高端戰士要角,監院身為東廠,自不敢觸其楣頭監委重查林宅血案,則是配合二二八紀念日,讓側翼助攻。儘管不少監委都是綠營周邊或過氣政客,談不上政治影響力,但跑起政治龍套還是很積極。

每逢被質疑,監院便以憲法為護身符,稱「獨立行使職權」,要外界「尊重監察權」。「憲定權責」竟成掩飾雞鳴狗盜之藉口,最不尊重監察權的,正是監委自己。













聯合報社論/台積電的勤奮文化,在美國廠遭遇衝撞


2023-02-28 00: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美國亞利桑納州新廠首部機台進廠典禮。中央社


台積電的美國亞利桑那廠去年底風光開工,冠蓋雲集。最近,美、台媒體分別訪問了該公司員工,不少人對美國設廠的決策提出質疑,甚至感到憂心。主要的問題是,台積電外派的工程師,在台習慣長工時、責任制的企業文化,因而換來台積電高品質、高良率的卓越成就;然而,美國廠員工卻是時間到不交接就下班,甚至拒絕任務分派。《紐約時報》稱,員工擔心這樣的文化衝突,可能影響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地位。

台積電在美中對峙的地緣政治背景下,被迫赴美設廠。儘管美國的《晶片法案》提供了補貼,但其金額是否足以彌補美國廠四倍高的生產成本,台積電始終語焉不詳,甚至進而決定將原本承諾的投資額度從一二○億美元擴大為四百億美元。這項決策,或許想帶動更多廠商前往投資,從而舒緩供應鏈鞭長莫及的問題,並降低生產成本。但台積電可能沒想到,最棘手的問題,會是員工的工作文化差異

去年台積電以六架次包機將台灣員工送往美國廠工作,場面甚是驚人。這些員工都獲得「薪水加倍」的待遇,得到「獲配休旅車」的承諾,可住進公司安排的宿舍。其中,不少員工是為了孩子能在美接受教育,乃至日後取得綠卡,而簽約舉家赴美。但近月來,網上不斷傳出這些員工或配偶的不滿,甚至爆出長官要求「不准休假」等黑幕。這些,顯示外派員工的「美國夢」在理想與現實間存在落差。

無論如何,這些適應問題,都不及美、台工作文化的差異嚴重。近兩年,台積電美國廠新進員工來台受訓,即曾傳出諸多不滿,諸如抱怨「把員工當中學生看待」、「在辦公室待多久都要管」等。這顯示,美國員工無法接受高科技公司採取嚴格的紀律管理,認為不尊重個人自由,缺乏全球化公司應有的高度。而如今美、台員工共同在美國廠工作,卻是台灣外派工程師要在不利時段做更多工作;日積月累,必定產生「相對剝奪感」。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在裴洛西面前直言,他不看好美國移植晶片產業能成功,原因就在於此。台積電作為晶圓代工廠,主要就是靠著嚴格的團隊紀律要求精準與效率,不斷締造技術領先和產品良率,才能取得今天的領先地位。而今,即使資金和技術都能移植美國,但缺乏有責任感的工程師,作業員坐領高薪卻不願遵從工作規範,不論美國砸下多少重金補貼,仍無法使它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晶片產業。美國政府雖撒下五百億美元,但若不好好深耕人才及產業鏈,如何開出花朵?

台積電將千百名台灣工程師派往美國,從積極面看,是開疆闢土、開枝散葉,把企業的發展觸角伸得更遠。但從消極面看,這也是某種程度的人才外流(brain-drain),使我國科技菁英淪為美國所用。尤其,這些外派員工若在三年後拿到綠卡,極可能跳槽美國其他競爭企業,以追求更高薪資。如此一來,「護國神山」人才及技術的流失,即更嚴重。最糟的是,在美、台不同工作文化的衝突下,如果美籍員工無法融入台積電的企業管理,台籍員工則因雙方的差別待遇而心生怨懟,甚至進而影響到台積電台灣本地員工的情緒,那就真的是得不償失。

台積電因應地緣政治的拉扯而赴美、日、德等國設廠,或許在客觀條件上有不得不然的考量,也因此獲取了設廠國的承諾補貼作為補償。但無論如何,海外設廠絕不能隨著政治風向任意搖曳,從而損傷了台灣的經營根基;那樣的話,就太不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