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馬凱/及時易轍還人類一條生路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及時易轍還人類一條生路
◆  盛治仁/企業投入ESG 行善也可兼顧獲利
◆  薛承泰/文獻整理與抄襲之間
◆  方祖涵/台灣日,紐約最台灣的一天
◆  楊志良/請候選人秀施政目標、團隊及財政計畫
◆  王文華/我的「開學日」







馬凱/及時易轍還人類一條生路


2022-09-10 05:35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素有「雨港」之稱的基隆深陷多年來最嚴重的缺水危機,而全台苦無颱風帶來足夠的降雨,也將面臨缺水困境之際;一個打破六十四年紀錄晚到的颱風軒嵐諾終於姍姍來遲地在東北角打了一個擦邊球,為我們送來了及時雨。

不過,這樣的天大好運,不免讓我們深以為憂:難道這最晚襲台的紀錄真的只會六十四年出現一次?或者它會頻頻出現?甚至愈來愈晚,乃至根本久盼不至?這樣的憂慮或許並不是杞人憂天。因為世界各地已先後出現嚴重旱象。近在眼前的是長江上游的四川因為長江水枯導致水力發電停頓,重要產業停工,波及下游乃至台灣產業的運轉。遠在天邊的歐陸,著名的萊茵河、多瑙河都因水位大跌使航運受阻;連倫敦的泰晤士河上游也幾近乾涸。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的報告就指出,地球已較工業革命前升溫一點一度,因而極端降雨、熱浪、乾旱變得更加頻繁。據估計,每升溫一度,極端降雨量就會增加七%,而四年一遇的大雨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加三成。因此,眼前多少年一遇的旱澇熱浪,都還在初始階段。可以逆料,每過一年,都可能愈演愈烈。

人類正在快速破壞我們唯一可賴以生存的地球。隨著極端氣候帶來的天災頻頻出現,不需多少時日,人類將自毀長城,無地自容。因而先覺者大聲疾呼乃至以霹靂手段遏制,各國乃或疾或徐地採取防止措施。唯實際成效不彰,德國追蹤小組發現各國政府的政策卻正在推升地球溫度三度。除非另取蹊徑,人類的作為顯然不能逃脫自我毀滅的噩運。更可悲的是,由於地球一年比一年更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走向末日的過程將一日比一日更加痛苦。

那又如何解人類於倒懸呢?自救之道唯一,就是改變生活方式。自從工業革命開始利用地下化石燃料取代人力、獸力,使能源的天然限制打破後,愈來愈大量的工業生產就改變了生活方式。從先進國家開始,為了不斷加速生產,乃大力鼓動消費。以消費的不斷增長帶動生產、就業、所得,進而得以消費更多。這個循環不斷擴大,被視為經濟成長、繁榮、興盛,並作為衡量國力的基準,各國競相追求,評比炫燿,成為各國的國家目標。而這也正是地球快速升溫,人類生存環境急遽破壞的根源。

因此要重回工業革命之前地球溫度,治本之道就是徹底摒棄一味追求消費成長模式,改以其他基準衡量國家興衰、強弱。其實,一切消費最後都為了讓人過好日子;諸如食可求飽、居可求安、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疾病災難可得庇護。其中許多在北歐的福利國家已部分實現,但仍不徹底。唯有揚棄 GDP,重新設計衡量國家富強與人民福祉的指標。我們可以仿傚北歐國家,將全體的所得之中大部分共同支配,以有效滿足上述目標並特著重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及對環境生態的愛護。進而將其成果數位化,加權構成新的指數進行國際評比,號召各方認同支持,人類庶幾尚有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