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預期解封 旅遊業準備「危機入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138/web/ 

◆  聯合報社論/在崩落前夕,一切看起來似仍無比堅固
◆  聯合報黑白集/鮭魚和石斑的代數
◆  經濟日報社論/預期解封 旅遊業準備「危機入市」





經濟日報社論/預期解封 旅遊業準備「危機入市」


2022-07-11 02:04  經濟日報/   社論
新冠疫情雖已有減緩趨勢,然而,未來發展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讓旅遊業難以重新啟動,只能以薄利的國內旅遊「度小月」。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雖已有減緩趨勢,然而,未來發展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讓旅遊業難以重新啟動,只能以薄利的國內旅遊「度小月」。政府為協助旅遊業提出各種補貼方案,但頂多只能讓業者避免倒閉,維持員工正常發薪而已。若疫情有效控制、全球旅遊業恢復之後,台灣因疫情下無法出國衍生的「替代性」國旅,將註定大幅衰退,地方旅遊可能蕭條,各級政府必須未雨綢繆。

疫情發生前,國人從事國際旅遊正盛,2019年出國高達1,710萬人次,但是到去年出國只剩36萬人;來台旅客也從1,186萬人次遽降為14.5萬人,入出境旅客都基本消失。疫情之後,國人多以國內旅遊代替國際旅遊,許多早已「黯淡」的地方旅遊「亮點」又重新發亮。但疫情飄忽不定,使國內旅遊陰晴不定,難以有效取代出國旅遊。特別是國人發現,這些旅遊「亮點」真的不太亮,既有的軟硬體設施,幾乎數十年都沒有變化,很難吸引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訪;不像許多境外景點,幾年不見就幾乎完全變樣,當然願意每隔幾年就再去「嘗鮮」。

疫情重創了旅遊業,台灣的國際旅遊營業額在2019年高達新台幣7,000億元,國內旅遊只有4,000億元,但還是因疫情下滑到2021年的2,700億元,雖然宜蘭、花蓮和台東逆勢成長。為何本土旅遊無法大幅替代出國旅遊,是值得各級政府和旅遊業重視的地方發展議題,因為在疫情過後問題必然更加嚴重。

影響旅遊發展的因素,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看。需求是來自消費者的休閒需要,這方面政府可做的相對有限,即使補貼旅遊也會相當有限;但在供給面,也就是提供良好的旅遊環境,可以吸引消費者流連忘返、一來再來。那麼在供給面,台灣各級政府甚至業者,還有很多可以加強的地方。

首先,台灣各地旅遊景點的空間連貫性不足,未能集中足夠亮麗景點讓消費者流連忘返,願意停留過夜,創造更高的營業額;在交通系統日益完善的今天,更難吸引旅客留宿。只有在單一旅遊地點,匯集了足夠的旅遊資源,旅客才會考慮過夜並仔細觀賞,而這也要地方政府配合才行。例如,台南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性旅遊亮點,但幾乎所有公有景點在晚間都關閉,影響旅客晚間觀賞所衍生的留宿意願。若晚間可以開放一段時間,那麼延平郡王祠、孔廟、赤崁樓、天后宮等景點集中在市區,就可吸引許多旅客願意留宿。特別是南台灣白天太熱,消減許多旅客遊興,晚間經常才是觀賞古蹟的良時。和這點有關的,就是景點投資不足,可看的東西長年一個樣,在資訊發達下,旅客當然不會去當「冤大頭」。

其次,在景點所辦活動,時間上無法串連,分散舉辦下失去了吸引力。當然,「花季」的舉辦受限於開花時程、經常難以挪移,但很多活動經調整後集中在某周或某幾天,就能增加外地旅客的留宿意願,因多一兩天的停留就可參與多種觀光活動,具有時間上的「規模經濟」。

其三,台灣許多景點的歷史性介紹不足、也不夠精緻,難提供旅客足夠吸引力來詳細觀賞和停留。除了故宮等少數景點,各地景點具歷史價值的介紹,要不就是缺乏,要不就是粗糙或年久失修。例如,基隆在台灣早期發展中,有許多可開發出具歷史價值的景點(如中法戰爭等),但卻付諸闕如;台南市孔廟、延平郡王祠等都老舊不堪或說明有限。反觀美國波士頓,就有紀念館展示為爭取獨立時,英美軍隊對打的動態模擬顯示和說明,相當精彩吸睛。

股市有「危機入市」之說,國內旅遊發展也需要危機入市,否則「斷崖式」崩跌很快就在眼前。









聯合報黑白集/鮭魚和石斑的代數


2022-07-11 03:53  聯合報/   黑白集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呼籲多吃石斑魚,被批「甩鍋給國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胡經周攝影



石斑魚銷陸受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出奇招,呼籲民眾「少吃鮭魚救石斑」。他說,台灣每年進口兩三萬噸鮭魚,只要民眾少吃兩到三成鮭魚,就可以救石斑。對此,全球最大鮭魚供應商美威鮭魚幽默回應說,鮭魚將改名「類石斑」,大家千萬不要不吃。

蔡政府的愛台第一原則,什麼農漁產品出了問題,都要民眾用肚子來救,它以為老百姓有幾張嘴巴?先是鳳梨、釋迦、蓮霧輸陸受阻,現在又有石斑,眼看著白帶魚和竹筴魚也有事。現在,陳吉仲把少吃鮭魚的配額給了石斑,接下來,要少吃什麼來救其他漁產?

陳吉仲的如意算盤是這樣打的:石斑一年銷陸是六千多噸,民眾每年少吃兩三成鮭魚,就彌補過來了。但問題是,鮭魚每公斤如今貴到三百元,但比起石斑魚肉切片每公斤要八百元,還是相對便宜得多。民眾不是不想吃石斑,而是吃不起啊!何況,不同魚種口味和營養相去甚遠,且看去年的「鮭魚之亂」,許多年輕人不惜改名以追逐口腹之欲,但石斑有這等讓人「姓名相許」的魅力嗎?

「少吃鮭魚救石斑」之計一出,陳吉仲的黔驢三招也就見底了。他的第一招是補貼,用錢來堵農漁民之口;第二招是集權沒收,讓水利會及相關農漁組織永遠閉嘴;第三招是愛國主義,叫百姓團結共吃。但鮭魚救得了石斑嗎?









聯合報社論/在崩落前夕,一切看起來似仍無比堅固


2022-07-11 04:10  聯合報/   社論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圖/美聯社



日本前首相安倍在為同黨同志助選時,在街頭遇刺身亡,台灣損失了一位友台的領袖。此前一天,英國首相強生遭到五十多位內閣官員集體辭職逼宮,宣布辭去保守黨魁及首相職務;他發表辭職聲明時,民眾當場報以噓聲。安倍遇刺次日,則是不滿國家破產的斯里蘭卡民眾闖入總統和總理的官邸示威,總統拉賈帕克薩和總理威克瑞米辛赫雙雙被迫請辭。

一連三天,多個國家發生震驚全球的變故,令人一時難以消化。安倍遇刺是一樁預謀事件,但粗疏的維安,隱隱不滿的社會情緒,都透露出日本派閥政治的頑固病灶。斯里蘭卡的破產危機是存在多年的宿疾,隨著政黨輪替在親中與反中之間擺盪,不斷堆疊;當政治再也無力解決問題,民怨大爆發自是必然。最值得玩味的是強生的逼宮下台:一個月前,強生剛剛逃過執政黨議員對他的不信任投票,以為自己已穩住江山;誰料,這回是他的內閣閣員棄他而去,短短兩天內有五十多人拋出辭呈,擅長民粹政治的強生終於走到盡頭。

相對於保守謹慎的英國政壇,強生是一個異類。他一頭亂髮,喜歡吹牛,華而不實,粗疏懶散,私德不檢。但不知何故,這樣的膨風特質,在某種時空吸引了英國人的喜愛。在擔任了八年倫敦市長之後,他成為鼓吹英國「脫歐」的旗手,終至把自己推上首相的位置。英國《經濟學人》曾直言批評「強生有毒」,並把毒素注入英國,此話所言不虛;這次強生辭職,《經濟學人》更重批是「小丑垮台」,並要求他立刻走人。問題是,一個小丑被奉為政治領袖多年,英國人花了多大的代價才認清這個事實。

表面上看,強生這次垮台,是其副黨鞭品契爾在酒吧猥褻兩名男子的性騷擾風波所引發。但強生用人隨便,出事後又刻意包庇,令人忍無可忍。何況,在此之前,強生違背自己的防疫禁足令,在其唐寧街官邸開趴,無德無行之狀已令社會沸騰。他對英國更大的傷害,則是和反對黨唱和鼓吹「脫歐」,使國家陷於前景不明之境多年,卻為自己贏得巨大聲名。他展現的,是政治人物如何利用國家空轉的間隙,把它變成自己獲益的機會之窗。未來幾年,如果蘇格蘭及北愛爾蘭相繼通過「脫英」公投,大不列顛變成了「小英格蘭」,都應「歸功」於強生鼓吹「脫歐」之遺毒。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發難推倒強生的兩名閣員,一是財政大臣蘇納克,一是衛生大臣賈維德。他們率先請辭,隨即在內閣中引發海嘯般的連鎖反應,四十八小時內接連有五十多人拋出他們的辭呈。然後,一行人前往首相辦公室,要求強生「有尊嚴地離開」。諷刺的是,上個月強生才面對了一次同黨議員的不信任投票,並僥倖過關;誰料,旋即遭到眾叛親離的閣員伏擊下台。可見,英國政壇對強生的忍無可忍,已到了極限。

在崩落的前夕,一切看起來似乎仍然鞏固與美好,強生毫無所覺;但人心翻轉的瞬間來得如此快速,他轉眼就跌落谷底。英國作為民主政治的發源地,即使有被全世界當成典範的國會制度,仍無法免於被浮華民粹的強生玩弄,令人唏噓。但無論如何,這五十多名閣員集體辭職逼宮的演出,仍是令人動容的一幕,顯示政界力挽狂瀾的意志依然強大。相形之下,同樣陷在民粹漩渦中的美國,儘管前總統川普煽動國會暴亂的事件受到嚴正檢視,仍無法阻擋川普再起的波潮。包括台灣,一路走向專權的蔡政府,會懂得收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