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揚言制裁俄國,蔡政府嫌自己戲分太少?
◆ 聯合報黑白集/哥倫布發現新台灣
◆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人力患寡患不均 速謀對策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人力患寡患不均 速謀對策
2022-02-26 03:35 經濟日報 / 社論
受到疫情影響,這兩年航運不順暢,船期延誤、貨櫃短缺塞港的狀況頻傳。 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領域都創造了新常態,像是塞港危機加劇了供應鏈的混亂,晶片的大缺貨讓汽車到家電產業都嘗到了有訂單卻出不了貨的痛楚。在美國,即便疫情已逐漸緩和,但不少產業反映找不到員工,待業者寧可繼續在家躺平領補助也不願上工。在台灣,疫情造就的疫後經濟新常態,在人力供應上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政府必須加快應對的腳步。
台灣去年全年失業率3.95%,為近七年新高,也是蔡政府上任以來的最高水準。去年失業率攀高主要受疫情影響,特別是本土疫情嚴重的5到7月,在去年6月時就業人口降至1,130萬的全年低點,顯示疫情對就業的衝擊。另一方面,去年我國總體經濟數據亦是近年最佳,不論出口與外銷訂單數字均表現亮眼,不少企業加薪擴大徵才,讓就業市場冷熱情況更加兩極。
一邊是失業率攀高,另一邊卻出現了人力供應缺口,凸顯我國就業市場正進入一個患寡也患不均的局面。在患寡上,以台積電為例,到民國 119 年(2030年)前台積電每年需要約250名與半導體領域相關的博士畢業生,但國內頂尖大學的相關領域博士生每年最多也才300名,僅台積電一家公司可能就徵不到足夠的人才,更何況還有其他廣大的資通訊產業也需要相關的人力。
在台積電等強勢產業缺工潮的影響下,磁吸效應加劇其他產業人才供給的問題。年後國內航太維修相關行業出現少見的離職潮,轉向了科技業發展。就業者轉向薪資更高的職位是市場供需所致,但航太業若一時之間補不上人力,不但影響航空業的競爭力,也可能影響飛安。這些現象均是疫情對全球產業產生的影響,其激起的漣漪與蝴蝶效應,正在我國就業市場發酵。
我國產業人力供給面臨的挑戰橫跨白領技術人力到藍領技術人力,以上述半導體與台積電等指標廠商為例,未來幾年會在國內外大舉擴增產能,人力吃緊的情況只會繼續惡化。從多家媒體的報導可知,台積電徵才的觸角已從過去的頂大擴及到私校,不只台積電徵才難度升高,其他企業若無法提供如台積電一樣的待遇,進用人才的難度只會比台積電更高。
在藍領人才的供應上,主計總處調查顯示,我國中階技術人力供應缺口近年有持續擴大的跡象,去年缺工人數突破13萬人。缺工問題不僅限於我國,亞洲鄰國包括日本、新加坡等地都面臨同樣問題,各國積極對國外的藍領技術人才招手,行政院為此加速推出了「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在台工作六年的移工,或透過我國教育的僑外生,技術及薪資達到一定水準,可由雇主申請認定為中階技術人力,滿五年後可申請在台永久居留。此方案即是著眼於擴大補充國內藍領技術人才的供應來源。
在強勢產業缺工的另一面,政府也必須留意受疫情衝擊內需服務業就業受到的衝擊。去年迄今國內無薪假的重災區以觀光、餐飲業為主,即便疫情逐漸和緩,但已有不少企業因此退出市場,或者仍在度小月縮減開支,無法提供員工更好的薪資待遇。內需服務業是我國就業市場的主力,在遭遇疫情兩年多的打擊後,政府必須循序漸進扶持內需產業邁向疫後新經濟,讓內需產業的就業情況逐步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的脫鉤問題,值得政府投入更多關注。過去十年產業界不斷呼籲政府必須重視產學落差的情況,從技職體系到頂大的高階研究人才培育,都出現了不小的斷層。
另一方面,我對外開放白、藍領人才移民政策仍待進一步優化與擴大彈性。對內深化產學合作,對外擴大吸納台灣需要的產業人才,內、外同步前進,我國產業才能度過患寡又患不均的人力供應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哥倫布發現新台灣
2022-02-26 04:57 聯合報 / 黑白集
有外媒駐台記者發現,Taiwan Plus開播至今流量少得可憐。從去年11月起到今年元月,總共只有130.9K的流量。圖為TaiwanPlus開播時文化部臉書影片。圖/取自文化部臉書
誇口要「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部的國際影音平台 Taiwan Plus 志大言大,頭一年就海擲十億元。但搞了大半年,其平台訂閱數還沒破萬,在 YouTube 上的新聞台也僅千餘人訂閱,不知這要如何讓台灣「被看見」。
台灣不想當國際社會的配角,總想在大國牌局縫隙中露臉,這心情大家都懂。至於要怎麼露臉,如何敘說台灣,政府總得好好琢磨。但宣揚台灣沒這麼容易,人才與方法都是關鍵;四年狂擲六十億,顯然沒有找到要領。
Taiwan Plus 平台去年五月由中央社得標,不到四個月就開台,竟比當時 NCC 關掉中天的速度還快,讓人拍案驚奇。諷刺的是,被關的台如今在網上紅紅火火,新開的卻門可羅雀。
外媒記者更爆料,為平台設計品牌識別系統的業者,竟是幫中共黨媒《環球新聞網》行銷的同一家公司。真不知,這是為了認證「兩岸一家親」,還是自認反正都是大外宣,不妨跟前輩虛心學習,免得走了冤枉路?
台灣在國際政治上居於邊陲,這是先天格局之限,很無奈。但我們民間社會活躍,有沒有官方頻道其實無關宏旨。BBC、CNN 誕生英美,皆由地緣現實決定。但文化部成立國際平台,究竟是想建立「台版 BBC」,還是要搞「國際版的 1450」?否則怎會開個標就結束?這心態,哪天弄出「哥倫布發現新台灣」的烏龍,不必驚訝!
聯合報社論/揚言制裁俄國,蔡政府嫌自己戲分太少?
2022-02-26 04:58 聯合報 / 社論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基輔市區滿目瘡痍。 路透
俄羅斯總統普亭對烏克蘭發動外科手術式的精準炮火攻擊,隨即派軍攻打其首都基輔,烏國民眾紛紛倉皇逃難。對此,歐美各國陸續對俄羅斯祭出經濟及金融制裁措施,但因強度不足及反應落後,普亭似乎完全不以為意。在此之際,傳出蔡政府開會研商要如何加入國際制裁行動,限制廠商對俄出口晶片。此舉除了「湊熱鬧」,究竟有何意義,讓人費解。
觀察目前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話雖然說得很狠,但實際出手卻相當保守。以美國為例,主要是凍結俄國幾家大型銀行及普亭親信在美國的資產,但並未如先前揚言的將俄國逐出 SWIFT 金融網路,使其無法進行國際金融交易。德國則是叫停俄國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但自己得忍受供氣不足之苦;英國則更可笑,僅制裁五家俄國銀行及三名俄國富翁。不斷居間穿梭斡旋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則迄未宣布具體制裁措施。
試想,如果圍觀的西方要角們祭出的制裁不過爾爾,遙遠的台灣卻在這裡磨刀霍霍要跟進出手,蔡政府到底意欲何為?又能發生什麼實質影響?諷刺的是,當蔡政府傳出要採「晶片制裁」時,經濟部長王美花宣稱「很快會有作為」;但國內晶片業者卻稱,「我們沒有俄國客戶」,也懷疑此舉能有什麼成效。換言之,政府急著想蹭一下這場國際大戲的熱度,讓自己在制裁舞台上露個小臉;更對美國的政策表示積極配合,以凸顯台灣是所謂「民主同盟」的一員,於是晶片再度成為政策工具,擔任政治與外交的重要角色。
相對而言,日本要跟進歐美的金融制裁,也包括管制晶片出口至俄;日本是開亞洲「第一槍」的先鋒,或者它覺得有必要搶這個位置,以示與歐美並肩行動。但日本官員稱,若禁止晶片出口,俄國「恐受重擊」;此一說法,則可能誇大其詞。原因是,俄國近年發展多元貿易,歐盟雖仍是其最大貿易對象,但就國別而論,中國大陸所占貿易比重已達十八・三%,遠高於第二名德國的七・四%。到上月底止,俄國的外匯存底已累計達六,三OO億美元,近年並大量減少外匯的美元比重,這也是普亭對制裁不太在乎的原因之一。
如果西方國家的制裁行動都「雷大雨小」,資源無多的台灣卻躍躍欲試,千方百計想把自己捲進這場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戰禍危機,到底所為何來?尤其,蔡政府挖出藏在箱底的傳家寶,竟要把無辜的晶片送上戰場當武器,豈非不自量力?進一步說,晶片是台灣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群」數十年經營的成果,它是民間創造的果實,也是「和平的產物」,政府有什麼資格要求業者把它交出來當成制裁工具?這兩年,蔡政府把台積電當成「外交伴手禮」,不斷叫它去國外設廠,已經是極不當的干預;現在連自己做制裁秀也要找它上場,也未免太過分了!
這次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斬首行動,迅即摧毀八十多座軍事基地,並癱瘓許多政府網站,手法之精準,讓人震駭。反觀烏克蘭,從俄羅斯大軍集結起,外界並未看到烏克蘭整軍經武的戰略與戰術整備情況;此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竟說,要發放武器給願意為國而戰的民眾。軍民角色倒置至此,外界很難想像。
缺乏準備而意志荏弱的烏克蘭,這次因仇俄而欲參加北約,錯選工具,落得人民離散、國土被侵的下場,可以用「草螟弄雞公」來形容。至於台灣,以為用「大內宣」即可征服一切的蔡政府,先想想蘇貞昌拿著掃把要抵抗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