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半導體人才荒是國安議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烏克蘭危機三階段,誰應對升高緊張負責
◆  聯合報黑白集/人權判決之後
◆  經濟日報社論/半導體人才荒是國安議題







經濟日報社論/半導體人才荒是國安議題


2022-02-27 02:31  經濟日報 /   社論
半導體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論是設計、製造、封裝到測試,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且人力需求大薪資優渥,不論是對國家經濟發展穩定人民就業,都可說是「護國產業」。但全球半導體人才奇缺,台灣半導體業的人力需求更為急迫,尤其相關領域的大學以上畢業生日益減少,每年相關領域的畢業生人數,光是台積電一家都不夠用。

半導體業可說是正進入新一輪的搶人大戰,根據日前104人力銀行發布的調查,民國 110 年(2021年)第4季半導體人力缺口,平均每月達到3.4萬人,較兩年前上升近77%創下七年以來最高紀錄;想進入半導體業的求職者,平均每人可獲得3.7份的工作機會,更是三年來的新高。

為何半導體業的人才荒會如此嚴重?首先是供給面短少少子化已成為國安問題,根據教育部的數據顯示,民國 106-109 年(2017至2020年)間,大學 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理工系畢業生從10.1萬人減少至9.2萬人,人口下滑使人才斷層趨勢短期難以逆轉

其二是龐大的擴廠效應,使得人才需求急遽增加,尤其台積電在台灣北、中、南設廠,大晶片公司以高薪搶人,其他廠商根本競爭不過。

另如在聯發科的名校畢業生月薪可達8.3萬元,加上紅利,年薪超過200萬元,如此高薪更凸顯人才供需失衡程度

其三是從上游的 IC設計到晶圓製造,半導體的專業性非常強,有相當門檻,並非人人可以嘗試,這些年大學理工科系畢業生占比卻不斷下滑。

其實,政府也深知半導體人才荒困境,所以蔡英文總統去年12月連續主持陽明交大、台大、清大「半導體學院」的揭牌典禮,連同10月剪綵的成大,共有四所大學半導體學院開幕,中山、中興、政大、台科大等大學也提出申請。

半導體專業橫跨電子、電機、材料、機械、物理、化學等不同領域,以往各個科系有自己的相關課程學程等,學生學習相對不夠完整。

但以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為例,分為「元件技術、材料與物理」「積體電路設計與應用」「先進製程設備與封裝」「電子材料與化學四組招生直接針對半導體不同專業深入培育專才。

但是半導體學院開出來的名額大部分還是碩士學生,只是把中段學校或其他領域的學生吸引過去,也就是人才版圖挖東牆補西牆排擠其他產業人才需求,對於增加整個科技產業優質從業人力效益不大

如果半導體學院能以接近市場薪資請來專業人才擔任教職吸引國際優秀學生前來就讀博士班,未來才有機會培養出優質並具有研發能力的人才,幫忙解決半導體人才不足的問題。

半導體業的人才不足,還跨出理工專業,台積電日前在社群網路服務網站 LinkedIn 徵才,開出的職缺是政治學類相關博士商業智能分析師,主要是從事美中台關係政治經濟學究。這類型的人才要懂半導體產業,還要精通政治學經濟學,預估年薪至少有四、五百萬元,引發社會科學界大騷動

台積電表示,主因是公司需要對地緣政治經濟變化的轉變、以及對 IC產業供應鏈影響精闢了解人才。據學界表示,除半導體技術最相關的電資理工領域外,未來半導體人才生態鏈包括極廣,不僅是地緣政治,商管、人資、綠能、環保等都是所需人才領域,這樣的外溢效果值得肯定。

面對半導體業人才荒,政府應該升級至國安層級來慎重對應。台灣缺資源、缺人才,別的國家也經歷過相同的困難,最後還是走出自己的路,歐洲的荷蘭選擇走向國際,並在各國雇用在地人才,開拓市場,就是台灣可以借鏡的對象。












聯合報黑白集/人權判決之後


2022-02-27 05:48  聯合報 /   黑白集
憲法訴訟法上路,卸任、現任大法官合影留念。記者王宏舜/攝影


憲法訴訟法上路,憲法法庭做出兩個判決,第一號判決指警察可強制抽血酒測違憲,另一號判決也指法官強制要求刊登道歉啟事違憲。大法官積極保障人權,但若缺乏完整配套,恐又流於「只保障加害者人權」。

酒駕是全民公敵,卻不代表不斷加重酒駕強制嚴懲規定全都合憲,更不能與直接賦予警方強制權力劃等號,何況涉及侵害身體權資訊隱私權,這也是第一號判決的意義。

憲法法庭既點出問題核心,也提出兩年過渡期應報檢察官核可、受測者可聲請法院撤銷等對策,勢將成為修法方向。不過更大的疑慮是,報請檢察官核可需要時間,肇事者酒精濃度下降,形同眼睜睜看著證據湮滅,如何補洞,立法及行政機關必須給人民交代。

至於命加害人道歉違憲判決,憲法法庭雖在「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與保障言論自由間作出更細膩的辨明及選擇,卻無助解決廣為詬病的「大街罵人、小巷道歉」現象。法院雖仍可判決加害人刊登判決全文或被害人勝訴啟事,但回復名譽程度終究比不上道歉,如何避免加劇「假聽說、實毀譽」歪風,也有待未來法官判決補救。

人權立國理想,已成「第四審」的憲法法庭,用兩個判決守護加害者人權,但如何撫平被害者痛苦和折磨,卻是人民更關切的事。











聯合報社論/烏克蘭危機三階段,誰應對升高緊張負責


2022-02-27 05:50  聯合報 /   社論
烏克蘭官兵廿六日早晨在基輔與俄軍激戰後,撿拾未爆彈。(法新社)



俄國總統普亭不顧國際警告,繼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併吞克里米亞後,再次出兵烏克蘭,在飛彈猛炸烏克蘭全境二百餘處軍事設施之後,坦克大軍直驅首都基輔。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要求談判,俄羅斯則提出「去軍事化」等條件。烏克蘭戰爭雖然尚未落幕,但似已開始走向終點,值得痛定思痛,檢討戰爭是否可以避免。

回顧這場危機,真正的主角只有兩個,俄羅斯與美國;其他國家元首們雖然穿梭各大首都之間,但不是幫腔,就是幫兇,主要看美俄兩個大國的互動。

第一階段以俄羅斯為主,普亭的策略是把大軍布置在邊界,經由不同的演習,讓大家猜不透他的下一步會是什麼,藉以升高壓力,他穩坐克里姆林宮,等著法國與德國元首來談條件。普亭原本希望兵不血刃,以外交達到目的,一宣布演習結束,開始撤軍,西方就會歡迎並且合作,最後視不同讓步的情況,選擇最有利的進行。

想不到美國與北約根本不承認俄羅斯撤軍,美國堅稱,根據衛星情報,俄軍並沒有撤,或者即使撤了,也是做做樣子;而且美方一口咬定,俄方已集結十九萬部隊,是二次大戰以來最大規模部隊動員數目還在增加中。

烏克蘭危機於是進入第二階段,美國取得主導權,控制危機升級的程度。拜登的策略是「我看你敢不敢?」,對於俄羅斯提出的安全要求堅決不讓。如果普亭妥協,正好顯示拜登叫陣成功,他可以重演古巴飛彈危機中強硬的美國總統角色,在期中選舉收穫政治利益。

西方情報估計,如果要占領烏克蘭全境,應付此起彼落的反抗游擊隊,需要的軍力達七十萬,等於把普亭陷入泥沼中,耗盡俄羅斯國力,國內民意可能轉過來反對他,這其實是西方期待已久、普亭政權崩潰開始。此刻法國總統馬克宏代表的外交解決派再度上場。經過四、五小時的電話外交後,拜登在俄羅斯不入侵烏克蘭的前提下,同意與普亭舉行高峰會。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以為普亭終於願意見好就收。

但普亭不這樣覺得,他認為可以抓回主動權。十九日普亭檢閱俄軍三棲核武能力,其中包括裝備核彈頭超高音速飛彈試射,暗示將排除任何外來干涉,不惜升高到核戰。第二天,普亭召集國安會議承認烏克蘭境內頓內次克盧甘斯克獨立國家地位,並派兵進駐「維和」,烏克蘭危機正式進入第三個階段。

普亭不惜以戰爭的極端手段,迫使對方屈服。他宣稱,解決烏國危機「最佳」方式,就是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去軍事化放棄加入北約維持中立

美俄雙方堅不退讓,情勢螺旋升高,最後釀成戰爭。普亭相信軍事壓力可以逼烏克蘭與西方屈服,不惜撕毀冷戰後國際秩序,但這將對俄羅斯與周邊中東歐國家造成歷史性的傷痕,也將觸發俄國內部對普亭的不滿。而由於阿富汗撤軍造成的負面效應,拜登政府力圖展現強硬形象,不願接受普亭的條件,同時強調俄羅斯威脅的迫切性。但美國已經聲言不派兵介入烏克蘭戰局,加上經濟制裁手段有限只有坐視烏克蘭情勢惡化

歷史學家研究古巴飛彈危機時發現,當時的確已經走到核戰邊緣,但是美蘇雙方持續溝通,願意妥協,最後終於避免戰爭。反觀烏克蘭危機,在各個階段,一方占了上風,另一方就偏不妥協,還要升高緊張企圖壓過對方。但不管如何,都不應該走到戰爭這個地步。普亭與拜登所犯的錯誤與應負的責任,歷史會記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