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聯合國氣候峰會給台灣的啟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暴力,政府看不到嗎?
◆  聯合報黑白集/哪個台電說的是真話?
◆  經濟日報社論/聯合國氣候峰會給台灣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聯合國氣候峰會給台灣的啟示


2021-11-23 02:5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甫落幕的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訂下「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要求各國需在明(2022)年底之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美聯社



在英國格拉斯哥折衝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終於結束,最引人矚目的決議就是要加速分階段削減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還要淘汰無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這次大會決議未臻環保團體對燃煤發電分階段淘汰」的要求,也未確保全球均溫上升1.5度的上限不被突破,不過強化管理各國燃煤發電已成為必然發展趨勢。英國首相強生對此次會議結論的註解最為傳神:「改變遊戲規則的協議已敲響燃煤發電的喪鐘。」

格拉斯哥決議要求各國燃煤發電逐步嚴格規範,對台灣是一項嚴峻的挑戰。政府規劃民國 114 年(2025年)燃煤發電占全國電力組成的28%,說明燃煤發電在未來電力的供應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若世界對燃煤發電的限制愈趨嚴厲,台灣未來電力供應會否出現缺口、電力組成內容是否該調整?都是政府現在就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台灣去年進口煤炭超過5,700萬噸,占全體發電量36.4%的燃煤發電必然消耗了不少。根據報導,已有國內大銀行為了遵循「赤道原則」,竟中止對煤炭進口商的貸款。煤炭業者無法取得銀行融資,台灣電力供應卻非得靠煤炭,結果逼得發電廠轉向母公司融通,但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依然無解。

民間金融機構停止煤炭進口融資,固然可以提升個別企業綠色環保形象,但現在的電力、鋼鐵及水泥等產業生產模式還是非得靠煤炭不可。金融機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操作,並無助於溫室氣體減量。未來世界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只會愈加嚴格,金管會似不能僅高喊金融業也綠色環保的口號,而是要在國家能源政策指導下,協助推動合理的過渡性融資策略。

溫室氣體減量是未來國際規範產業運作的核心,電力供應則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政府有責任提供穩定且清潔的電力來源,確保產業發展與人民生活無虞。觀諸政府民國 114 年(2025年)燃煤28%、天然氣50%及再生能源20%的發電組成目標,顯然與格拉斯哥氣候會議楬櫫未來電力發展的方式扞格。政府必須重新審視國家能源政策,尤其是燃煤發電比重該如何調降更是最重要的課題。

經濟部官員近來表示,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相互匹配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但是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發電互補架構本身就有風險,兩者相匹配只能部分解決再生能源供應穩定度的不足,卻無法化解天然氣進口成本與運輸的基本風險。最近即將進行的「藻礁公投」更可能延宕進口天然氣管線建設,反而加重燃煤發電角色,延後溫室氣體減量的達標時程。

為因應國際減碳規範,未來燃煤發電勢必持續減少,台灣供電系統將更加脆弱。現在民間已有重啟核四的呼籲,但政府電力政策則至為明顯,縱使「核四公投」通過也不會遵循公投結果重啟核四。去年工研院模擬出要有50%超高比重的再生能源,才能達成民國 139 年(2050年)溫室氣體減半的目標,至於燃煤發電則只是不再新設電廠罷了。如果工研院模擬為真,國際現實將使電力穩定供應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阿基里斯腱。

英國首相敲響燃煤發電的喪鐘」的讖語,為台灣電力供應帶來兩大問題:一是加速減少對燃煤電廠的依賴,二是在電力供應轉型過程中讓燃煤電廠營運,包括各種融資的順利。我們可以預見氣候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現象會更嚴重,後續氣候峰會議定的國際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將愈加嚴格。

台灣今天不僅要重設更嚴格的民國 139 年(205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還面對能否達標的嚴峻挑戰。最近常聽到政府高喊「淨零」與「綠色」口號,卻未見具體整合行動。格拉斯哥氣候會議啟示我們要立即超前部署,只有透過政府嚴謹規劃與民間合理配合,才能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如果政府與民間仍像現在各吹其調,台灣將會因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規範而一路顛簸。












聯合報社論/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暴力,政府看不到嗎?


2021-11-23 02:4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全家便利商店為保護第一線夥伴人身安全,依疫情指揮中心「不勉強規勸戴口罩」原則辦理,若遇其他暴力衝突事件,以保障自身安全為第一要務。記者黃筱晴/攝影



台灣近月連續發生多起驚悚的暴力事件,尋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因細故遭到恐怖的暴力對待,民眾對此憂心並議論紛紛。九月間,屏東超商女店員因提醒客人戴口罩,竟遭對方毆打及挖眼;十月間,桃園和台中超商店員又因「勸罩」,有人被打到肋骨斷了九根。本週日慘劇再升級,桃園超商店員因為勸戴口罩,遭客人持刀追殺刺死。政府把勸導戴罩的責任推給商家卻渾然不知這讓他們背負了多大的生命風險

社會戾氣潰堤的問題,不只發生在超商。台中日前一件尋常的行車糾紛,名車惡煞竟呼嘯揪眾,將落單的大學生打到昏迷。荒謬的是,警方到場處理卻輕信兇嫌說詞,以「沒見到打人,不是現行犯」為由,將一干惡煞以傷害罪輕縱;直到市長盧秀燕震怒,才改依「殺人未遂」處理。另外幾起,只是路上爭道或逼車糾紛,有人開槍、有人木棒相向,有人噴辣椒水自衛。

對這些林林總總的事件,高呼「抗中保台」的蔡政府似視若無睹,認為只是尋常人際糾紛。但看在一般民眾眼中,卻不能不為暴力成為生活之日常隨機,而感到驚駭。十月間高雄發生三起槍擊事件,被封為「慶記之都」;不少網民即自嘲:「難道只有自己沒槍?」台中瑪莎拉蒂惡煞打人,許多人開始討論「開車備球棒」之必要;日前汐止棍棒哥遭機車騎士以「辣椒水」逆襲,辣椒水頓時又成了當紅的「推薦自衛工具」。網路上甚至開始討論各種緊急情況的「自保」之道,如何報警,如何備妥防身工具等等。

這些反應,絕非民眾無聊時的自嘲自娛,而是心有戚戚焉地感受到了生活中隨時可能之「不測」,和「自我防衛」的重要。桃園超商男店員因「勸罩」被刺死後,民眾的憂慮情緒霎時化成憤怒,許多網友灌爆蔡英文總統臉書,質問她「超商店員何以變成高風險行業」、「說好的社會安全網呢?」有人則嗆,「整天搞公投,命案一句都不提!」

民眾的憤怒,其來有自。第一,近兩年,政府以「防疫」為名嚴肅管控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對於其他應興應革的政務卻著力有限;「小燈泡」兇手以無期徒刑定讞,許多精神官能症患者也仍在社區趴趴走。第二,最近蔡政府全力鎖定四大公投案的攻防,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值得他們一顧的事。第三,政府把要求戴好口罩的責任交付給店家,成為國民必須履行的義務;但衛福部長陳時中跑攤無罩嗨歌飲酒,府院黨上上下下卻無人說一句「不宜」。這樣的執政雙標,怎麼可能不引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相對剝奪感?

在陳時中壟斷大半個內閣舞台後,有些民眾也許已不記得內政部長是誰。但徐國勇最近露臉,是在台中名車惡煞打人後站出來宣布「掃黑」,只要符合組織犯罪一律嚴辦,他還自誇台灣治安在全球「名列前茅」。徐國勇的浮誇令人錯愕,他以為困擾小民的治安問題,就只有黑道橫行嗎?他錯了!超商店員勸人戴罩即遭暴力相向,與組織犯罪無關,而是市井的隨機暴力;因車禍或鄰里口角等細故即被毆被砍,也不是黑道所為,而是社會公民理性與禮讓寬容精神的喪失。這些,恐怕是政治對峙氣氛高漲所鼓動,還有警方的怕事與偏頗。

在蔡政府大內宣上癮後,凡事都利用網軍側翼及文宣攻勢對民眾洗腦,正是台灣社會「公共理性」喪失的主要原因。當政府忙著打倒「敵人」,民眾只會學到對抗,整個社會也漸漸忘記了理性。













聯合報黑白集/哪個台電說的是真話?


2021-11-23 02:5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選會四大公投第二場公投說明會,「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與台電核能發電處長許永輝(圖)激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重啟核四」公投第二場說明會,台電核能發電處長許永輝說核四從興建起就問題多多,絕不能重啟,角色類似「汙點證人」。但核四封存前台電曾完成安檢報告,如果許永輝是代表台電發言,哪一個台電講的才是真話?

台電是國營企業,必須奉命執行政府政策,所以前後立場不一或許無法避免。但回到最基本的專業立場,仍然有可以分辨黑白的科學界線,不應該是誰說了算;許永輝的說法,可能混淆了這些專業價值。

許永輝把核四安全問題,追溯到民國 84 年(一九九五年)的「分包」政策不當,又提到原廠品保問題、各種設備不合設計規範等弊病。這等於宣示,封存前歷經三任總統、十一個經濟部長、花了近三千億蓋的核四,根本就「不能用」。若他的話可信,核四一開始就是一個大弊案

但封存前,許永輝就是「試運轉測試」的負責人;如核四從頭到尾「根本不能用」,他就是共犯結構的一員。若是迫於無奈,為何多年來他也不曾發一語?「過去台電」和「現在台電」的說法牴觸,至少有一方是說謊,或者兩個台電都在說謊?

珍愛藻礁」公投牽涉是否應興建「觀塘三接」,對此台電也信誓旦旦,說三接興建是「唯一可行方案」。如今,既證明台電會說謊,那麼台電說三接必須興建,還能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