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社論/戰爭劇本和那些貌似「友台」的提案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能力慘輸民間
◆ 經濟日報社論/切勿輕忽台灣物價上揚的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切勿輕忽台灣物價上揚的風險
2021-11-08 00:44 經濟日報 / 社論
物價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月來,各界對台灣是否已出現通膨爭議不休,民間感受和官方說法更是兩樣情。就數據來看,10月台灣物價上漲率升至2.58%,17項重要民生物資 CPI 年增率亦從5月的1.32%走高至10月的3.07%,反映消費者物價明顯上漲。難怪國內機構調查顯示,大多數民眾的通膨預期心理日益加深,並認為未來數月物價上漲壓力將加重。
有別於民眾感受到萬物齊漲壓力,官方仍強調國內物價穩定,並指稱近月油料費、運輸費、蔬菜等部分商品價格只是短暫大漲,尚不符合一般性物價連續性、普遍性及顯著性上漲的通膨定義,且近期物價上漲有相當部分來自進口物價升高,而新台幣相對美元保持強勢,也有利緩和國內物價走揚幅度。
雖然官方說法不無道理,惟各界仍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台灣今年第2季至今七個月時間裡,就有五個月消費者物價上漲率超過2%,與以往物價上揚多落在過年期間不同,且與民國 89-109 年(2000~2020年) CPI 平均漲幅0.93%相比,近期漲幅確實明顯偏高。
更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蔬果價格可能因天候而出現大幅波動之外,台灣天然資源缺乏,向來仰仗大量進口,以致當原油、天然氣、基本金屬等國際能源與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黃小玉等大宗進口農產品漲價時,交通類與食物類價格勢必因為反映成本升高而走揚,帶來可觀的輸入性通膨壓力。
就目前情勢研判,因歐美勞動市場緊俏、運能仍不足、廠商加大備貨力道等因素依舊,讓全球供應鏈持續面臨卡關瓶頸,供不應求問題遲遲未能獲得有效解決,輸入性通膨現象至少將維持到民國 111 年(2022年)。
首先,在國際油價方面,由於主要國家經濟持續復甦且力道強勁,原油供給無法立即配合增加,市場供不應求使油價相應上漲,今年6月後國際油價多處於每桶70美元以上。事實上,去年第4季原油期貨遠期曲線(CCRV)即開始轉為逆價差型態,且 CCRV 曲線逐月上移,代表國際原油短期供不應求的情況不但遲未改善,甚至更為緊俏,反映出油價恐要到民國 112 年(2023年)第4季才會回到70美元以下水準;而近期液化天然氣價格亦劇升,創下 12 年來新高,將透過替代效應影響原油需求,加以目前北半球正陸續邁入冬季,取暖用油需求亦將上升。於是,全球原油需求續升而供給未及支應,以及原油期貨市場的投機性交易者亦增持多單下,估計未來國際油價仍將維持強勢格局。
再者,農產品的收成與氣候變遷問題息息相關。今年出現反聖嬰現象機率仍高,使極端氣候衝擊大宗商品生產的可能性大增,農產品生產首當其衝,加上目前全球塞港等現象暫難解除,以及國際油價上漲將推高運輸成本,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11月3日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重申當前通膨率上升預料是暫時性的,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也表示中期通膨展望仍受抑制。但即便真如美、歐與台灣央行所言,當前面臨的通膨壓力是暫時性的,惟一般民眾對物價上漲大多抱持悲觀態度,且物價持續上漲的時間也可能遠比原先預期為長,恐讓通膨預期自我實現,使消費者物價上漲的風險倍增。
要言之,各界皆同意物價上漲風險確實存在,因此,與其繼續花時間在釐清充滿不確定性的孰是孰非上,倒不如捫心自問若通膨證明是長期,而非短期現象,政府是否已擬定好完善的因應對策?尤其當海外供給瓶頸依舊,持續為國內帶來輸入性通膨壓力,而國內因防疫措施逐步鬆綁、振興五倍券發放、基本工資調漲與軍公教調薪等都將激勵需求。也就是說,當供給面和需求面推升台灣物價的力道恐將一起來時,各界能不保持警覺嗎?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能力慘輸民間
2021-11-08 01:56 聯合報 / 黑白集
台灣自購的59萬劑AZ疫苗昨天運抵桃園機場,但11月底就要到期。記者鄭超文/攝影
來了一批我國自購 AZ 疫苗,一問傻眼,效期只到本月底。扣掉一周的封緘,能打的天數僅十七天。何況,政府手上還有一百多萬劑 AZ 庫存,新到的貨恐怕還沒打完就過期了。
相對的,鴻海、台積電、慈濟捐的 BNT 疫苗源源不絕到貨,迄今已超過訂購數之半。兩相比較,政府議約及催貨能力「完敗」。AZ 是去年十月政府簽約,只來了七一二萬劑;BNT 是今年七月才簽約,已到貨八六○萬劑。蔡政府「先發而後至」,敗得一塌糊塗。
此事引起的困惑是:能力和效率不足的政府,若多交出一些權力給民間,國家不是能得到更好的管理,人民也得到更好的服務嗎?道理淺顯易懂,但滿腦子官威的官員,權力就是他們的資產,誰肯割捨。就連民間團體自己掏錢服務百姓,陳時中等人也是耍盡官威、給盡排頭,何曾想到百姓感受?
就像林靜儀,被抓包擔任「接種受害審議小組」委員,兩年十六次開會只出席三次,缺席時多半在上綠媒政論節目。要不是因為要參選被抖出來,她也會繼續占著茅坑吧!
所以,政府輸給民間的不只是能力,還有一顆清純為民服務的心。敘利亞一名八歲難民兒童,最近將他存了三年的一歐元捐出,說要回饋台灣的援助。而那個為難童服務的團體,名叫慈濟,不叫台灣政府。
聯合報社論/戰爭劇本和那些貌似「友台」的提案
2021-11-08 01:56 聯合報 / 社論
國安局長陳明通表示,攻占外離島為中共攻台劇本之一。記者邱德祥/攝影
國安局長陳明通近日證實,中共內部確曾討論是否攻打我東沙島;但即使發生此事,蔡政府任內也絕不可能接受「以戰逼談」。與此同時,國防部長邱國正投書《華爾街日報》,稱「台灣絕不會向中國投降」;《路透社》則發表共軍攻台「六套劇本」,情節從封占金馬、周邊阻絕、空襲到全面攻台,窮盡各種可能。這些情況,顯示台海對峙已從戰爭的「想像」,漸漸發展為成形的「劇本」。
陳明通談「中共打東沙」的可能性,引發一些批評,認為他輕率洩漏情報,可能使我情蒐布建人員陷入險境。尤其,他以「雞屎落土也有三寸煙」來形容台灣不會因中共武力被逼上談判桌,充滿民粹的托大氣味,卻看不出專業上的智勇。他的談話,被很多人誤讀為「蔡英文任內不會發生攻打東沙」,事實上他強調的是「蔡英文不會被逼上談判桌」,言下卻暗示東沙極可能被攻下。這些表述,並不妥當。
陳明通的政治表態輕鬆隨興,相形之下,國防部長邱國正即承受了極大的壓力。中共奪東沙的傳言四起,邱國正日前才嚴正表示,國軍持續強化東沙防務,他並以「我死則國生」勉勵駐島官兵與島共存亡。但面對陳明通以「雞屎論」笑談東沙攻守,東沙駐軍如何想像自己「我死則國生」的壯烈價值?邱國正投書《華爾街日報》,或許只是蔡政府「大外宣」的一環;但國防部長在未戰前向外媒說出「絕不投降」的話,恐怕也不是太鼓舞人心的精準表達,只暴露蔡政府「愛挑釁、先喊冤」的輕率伎倆。
相對的,中共近日推出「台獨頑固分子」清單,點名蘇貞昌、游錫堃、吳釗燮三人,顯得離譜與可笑。這三人雖在口頭上賣力反中,卻非死忠台獨,而是機會主義的「嘴炮台獨」。可見,北京的對台情資偏離事實太遠,將這三人列在台獨大榜,反而幫他們塑造光環。台灣四項公投在即,中共這類「幫倒忙」的舉動必須節制,否則將使自己變成民進黨的最佳啦啦隊。
「奪東沙」的風聲未歇,《路透社》隨即遍訪多國將領,撰寫出共軍攻台「六套劇本」,將戰爭場景拉近到馬祖、金門和台灣本島,戰術從占領、封鎖、空襲到全面攻台,無一不備。其中最壞的結局是,如果共軍大舉攻台,並襲擊美國駐日及關島基地,美日澳聯軍將聯手反擊共軍;數小時內,東亞即將淪為大戰戰場。就算最壞的情況發生的機率極微,但假設外島的馬祖與金門遭共軍封鎖或占領,台灣能吞得下嗎?
路透社的六套劇本,或許太過聳動,卻有助於台灣民眾思考自身處境。從馬政府到蔡政府,我們的大陸政策因政黨輪替而有軟硬變化,但至少在自主可控範圍。但隨著美中競爭衝突加劇,川普與拜登不斷把台灣推向美中對峙的前線。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台灣便逐漸失去了自主的地位,變成了美國主導國際形勢的棋子。
且看,美國共和黨議員最近三天內便推出兩項與台灣有關的法案,分別為《武裝台灣法案》與《台灣嚇阻法案》,內容皆在要求美國提供每年廿億至卅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給台灣,以加強台灣的防衛能力。這些表面看似「友台」的提案,除了包藏美國軍火產業推銷其武器的商業企圖,更顯示美國政客意圖把台灣「要塞化」,把台灣變成它抗中的第一線戰士。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血淚未乾,「別人的小孩死不完」,不正是如此?
大家該讀讀路透社的六套劇本,並想想美國政客的「友台」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