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加入CPTPP 衝擊不如想像中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忘掉小黃卡吧,陳時中快規劃疫苗護照
◆  聯合報黑白集/滿朝皆是莊孝維
◆  經濟日報社論/加入CPTPP 衝擊不如想像中大







經濟日報社論/加入CPTPP 衝擊不如想像中大


2021-10-21 03:28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灣正式遞件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台灣農業產業恐受衝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眾所周知,加入 CPTPP 不是免費的午餐;其中在市場開放問題上,農業面對的衝擊一向是各界認為最嚴峻的挑戰。但仔細分析 CPTPP 貿易結構,衝擊也許不若直覺上巨大。

農業衝擊高的刻板印象不難理解,因為目前我國依然針對超過八成的進口農產品課徵關稅,而且若以最能反映實際進口情況的「貿易加權平均稅率」(亦即按各項產品實際進口量占比予以加權)計算,農產品關稅率高達9.8%,反觀工業產品的稅率卻僅有1.5%,二者相差6.5倍。此外,還有16項敏感農產品(包含稻米、香蕉、紅豆、花生、洋蔥、鳳梨、芒果、乾香菇、雞肉及豬雜碎等)另有關稅配額配額內關稅減半、配額外關稅平均高達200%。由於經貿自由化過程中通常保護門檻與衝擊程度成正比,加上 CPTPP 最著名的特徵就是接近「全部產品零關稅」的高標準,因而農業部門的影響自然成為各界關心的對象,如何調整及因應也被列為加入的主要挑戰之一。

然而「保護門檻與衝擊程度成正比」這個原則成立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移除關稅保護後,原本被擋在門外的進口產品會大舉入侵,取國產品而代之。換言之,實際上衝擊的高低取決於自由化開放對象農產品出口結構。這就是即使我國跟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的自貿協定中農產品零關稅比重就已經接近100%,卻沒有產生影響的原因,因為新加坡基本沒有農產品出口,而紐西蘭出口台灣的主力,是奶粉、牛羊肉、奇異果、蘋果跟乳酪,都是台灣沒有生產或是產能極低的農產品,因而就算改成零關稅也沒有國產品被「取而代之」的問題,反而是消費者因選擇變多而受益。

因此,國人看到高標準零關稅時可以先不用慌張,應該更細緻的分析 CPTPP 各國對我國的農產出口結構,才能真正掌握衝擊程度,精準規劃因應對策。歸納目前 CPTPP 的11國農產品出口結構,撇開貿易往來稀少的墨、秘、智利、汶萊及已有協定的紐星剩餘五國對台灣敏感農產品有潛在威脅者依序是加拿大的豬雞肉、澳洲的乳製品、越南的花生水果茶葉與草蝦及馬來西亞的白蝦至於日本除了洋蔥外其餘農產品出口都跟台灣互補。當然,越南及澳洲也是最敏感的稻米出口國。

以上歸納,可謂是初步列出了加入 CPTPP 首當其衝的農產品清單。部分產品(如豬、雞、水果及茶葉)應聚焦以新鮮及品質差異化回應,部分產品則需轉型甚至退場,都需要政府投入時間、資源及能讓農民安心的承諾。對外談判也須積極爭取排除降稅或至少分階段降稅作為緩衝,都是重要的安排及調整工具。綜言之,CPTPP 對農業的衝擊毫無疑問,但「取而代之」的威脅卻非地動山搖,況且個別敏感產品的影響程度不一,對策不同,不宜繼續以「農業」這種籠統、概括的方式來理解 CPTPP 的挑戰。

特別是台灣農業並非全都是弱勢,有出口能力者會受惠於 CPTPP 其他各國的降稅待遇,例如毛豆是我國出口日本的第二大農產品,關稅6%,競爭對手泰國卻享有零關稅待遇,又如日本愛吃的台灣香蕉,關稅更高達20%。其他如各種魚類、茶葉、蝴蝶蘭等具競爭力的產品也都可受惠。

CPTPP 衝擊或許比直覺上低,但並不意味部分農業部門的改革調整能放慢腳步,這是因為 CPTPP 並非台灣最後一個自貿協定,展望未來至少還有台美及台歐盟有機會,而美、歐也都是世界農業出口大咖,因此藉由加入 CPTPP 的機會,擬定具體時間表,加速農業部門改革,仍然是不能迴避的準備工作。











聯合報黑白集/滿朝皆是莊孝維


2021-10-21 04:27  聯合報 /   黑白集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被問到「大陸」,回說「實在不知道哪個國家」。圖/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到立法院備詢,內政部次長陳宗彥代理主持防疫記者會,一炮而紅。記者問,民眾以大陸證明換到台灣接種紀錄,將如何處理?陳宗彥笑答:「你說大陸,我不知道是哪一國?」多酷的官員!完全得陳時中真傳,甚至青出於藍

平日有陳時中坐鎮,陳宗彥苦無表現機會。沒想到阿中離席一回,陳宗彥全力發揮,就勇奪最機靈表演獎。綠媒立刻大讚他,「比陳時中還帥!」可不是嗎?陳時中只敢喊一喊「武漢肺炎」,擋一擋「小明們」返家;陳宗彥則乾脆把海峽對岸整個抹掉,無視於它的存在。這架勢,恐怕連酷吏院長都望塵莫及。

自從藍營因「溫良恭儉讓」大敗,台灣政壇就風向丕變,盛行「酸麻辣冷酷」。遠的不談,駐德代表謝志偉自稱舉國旗舉到「吐血」,華視總經理莊豐嘉稱中華民國為「幽靈國」,指揮中心發言人嗆記者「我為什麼要告訴你」,皆成為政壇「佳句」。真的,如果不夠嗆,就不夠格在蔡政府任官。也難怪,陳宗彥一嗆成名,媒體馬上說他可望取代徐國勇升任部長

最近,吳釗燮、邱太三都在搶當國防部長,頻頻對兩岸軍事對峙發言;陳吉仲也不落人後,故意言詞挑激對岸。當「反中」變成「表演化」,滿朝官員都是「莊孝維」;這麼一來,大家都不必問正事了吧?












聯合報社論/忘掉小黃卡吧,陳時中快規劃疫苗護照


2021-10-21 04:27  聯合報 /   社論
疫苗接種小黃卡。記者謝承恩/攝影



最近有台商在中國大陸接種科興、國藥疫苗,返國後在地方衛生單位換得台灣的「小黃卡」接種證明;但不旋踵,即因指揮中心反對被追回。小黃卡是我國對國民核發的接種證明,台商既非在台接種,用「換發」方式取得確有混淆之虞。政府雖同意他們可以到我國「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補登,但補登無法變成可攜式證明,仍然極為不便。政府該做的,是盡早規劃「疫苗護照」,以便與國際接軌。

在民間捐贈的 BNT 疫苗源源不斷地進來後,目前台灣疫苗覆蓋率已達六成二,逐漸補上原來落後的進度。然而,蔡政府整體的防疫部署,仍處於有一搭、沒一搭的無發條狀態。例如,早說過要開放疫苗「混打」,卻又漫無進度地拖著;疫苗施打分配混亂,讓民眾窮於奔波;政府每天得意宣布本土「加零」,卻又維持二級警戒不肯放鬆;入境者十四天的居家隔離不能在自家進行,卻必須花大錢住防疫旅館。最糟的是,台灣與世界接軌最重要的「疫苗護照」,至今毫無蹤影。

歐盟、德法等駐台單位最近建議我國,比照新加坡與北美、歐洲、亞洲地區共同推行「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對已完整接種疫苗的旅客可以用 PCR 檢測取代隔離,但指揮中心無法同意。陳時中的理由是,台灣疫情少,民眾「抵抗力弱」,所以防疫管制無法隨著覆蓋率提高而擴大開放。這便暴露了政府的可笑:平時不斷自誇防疫做得多好,但一談到要放鬆管制,馬上就說國人的防疫力不足無法解禁,這不矛盾嗎?桃園機場出入境人數已創下史上新低,台灣還要鎖國到何時?

如果陳時中不知道如何設計疫苗護照,最簡單的方式,是參考歐盟的做法。歐盟自七月開始啟用「數位疫苗證明」(疫苗護照),廿七個會員國迄今已發出五・九億份證明。這個註記有個人國籍、身分、接種及染疫資訊的證明,其中有 QR code,可透過手機隨身攜帶,並在出入國境或出入特定場所時提供相關單位掃描檢查,使得歐盟民眾可以方便地跨境旅行。由於這套系統安全及隱私保護皆佳,包括瑞士、冰島、以色列等十三個非歐盟成員國也主動加入這個疫苗護照系統,使其普及性又更提升

美國十一月起將開放完整接種的外籍旅客入境,無須隔離,但旅客仍須提供三天內的 PCR 陰性證明。這意味著,使用歐盟疫苗護照系統的國家將可以得到最大的便利;中國大陸的科興和國藥疫苗已獲世衛組織承認,也會有相對優勢。對台灣而言,儘管施打AZ、莫德納及 BNT 的民眾不成問題,但接種高端的人勢必遭遇國際旅行的障礙。至於我們的小黃卡,上面雖有英文字樣及注射機構印章,但許多欄目是空白,由持卡人自行填寫;這樣的卡,能否成為國際承認的接種證明,恐怕仍有疑問。

換言之,若要與國際接軌,台灣的接種證明恐怕需要進一步數位化,變成國際往來可以識別的證件。那樣的話,小黃卡便要再經一道數位轉換手續,讓它變得更正式,台灣民眾才能隨身攜帶使用。這點,陳時中絕不能再拖拖拉拉,或推說要等到覆蓋率七、八成再來思考。我們也強烈建議,台灣的疫苗護照不妨參考歐盟或其他國家做法,萬勿再交給疏誤多端零碎散亂關貿網路公司承做

疫苗護照的使用,是一種鼓勵解封支持跨境移動的思維,伴隨著它的是「與病毒共存」的哲學。隨著疫苗護照的使用,全球經濟將進入新的競爭形勢,台灣不要繼續掛在車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