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蘇蘅/同學 真要在群組說再見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同學 真要在群組說再見嗎?
◆  李清志/東京奧運的魔咒 1988年日本動畫巧合預言「會停辦」
◆  沈呂巡/羅素與坎伯
◆  賴英照/公司為誰經營?
◆  方祖涵/倫敦地鐵的心靈小語
◆  黃介正/中美熱線電話的必要與玄妙







蘇蘅/同學 真要在群組說再見嗎?


2021-07-24 04:19  聯合報 /   蘇蘅(作者為政大法學院教授)
LINE是民眾最常用的通訊軟體之一。示意圖/記者張芮瑜攝影


這段時間,很多朋友同學群組不時傳出「我不認同,就此退出」的訊息。有的情緒性謾罵後拂袖而去,也有不發一語悄悄離開,多年同學弄到反目。有人私下追問為何退群,得到的答案要不是「不認同」或「不想看朋友吵架」、「友盡於群組」,不同立場引發的價值矛盾和利益衝突,而其中最多的狀況,都是為了政治立場的貼文爭吵,傷害了友情。只是,這樣值得嗎?

社群媒體出現初期,許多人認為全球連結的巨大增長,將有利民主制度。然而,隨著社群媒體普及,分享回饋功能增加,樂觀情緒消退,已知的危害清單正在增加

社群媒體上的政治討論,比現實生活中的討論更直接,更情緒、更不文明。政黨蓄意掌控的網路輿論,共同創造愈來愈極端的世界觀,虛假宣傳蓬勃發展,意識形態成為療癒嗎啡

疫情發生以來,政府防疫表現、中共認知作戰,甚至最近的林昶佐作秀、國產疫苗效力,無不引起網路熱議。因為立場而解讀不同,試圖美化或排斥異見,指責錯誤,或者誇大攻訐,已是常態。政府該不該隱瞞真相?要求公開疫苗價格是民主問責,還是居心叵測?國產疫苗獲得國際認可重不重要?皆無法理性討論,追求真實淪為犧牲品

溝通原來是一條雙向道,親密如朋友、同學,建立群組在互相問候,傾心相談,披露彼此工作生活近況。然而,當網路世界把言論變成對峙雙方的擂台,政治立場道德譴責凌駕一切,不但傷害了許多人情感寄託,更造成信任失落;尤其是政治無所不在政黨立場共構的世界觀愈來愈極端,仇恨言論在網路滋長,最後就是友情的終結

民國 109 年(二○二○年)皮優中心發現,四成五美國人說,目前政治氛圍,讓他們不敢在網路分享政治觀點。智庫 GATO 更發現,近三成美國人說,曾發生談論政治,而斷絕和朋友連線。也因此造成嚴重的網路言論自我審查。GATO 民調發現,人們自我言論審查,從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的五成八,升至六成二。

另一項 IPSOS 全球調查發現,全球有三分之二國家受訪者認為自己社會愈來愈分裂時代雜誌說,媒體本身的兩極化是社會分裂的幫凶。廣播電視談話節目、部落格、傳統媒體的民意論壇,本是表意自由的開放園地,但如今社群媒體造成破碎的公共論壇,同溫層相互取暖,付出公民知情權更加蒙蔽,和犧牲表意自由的代價

這種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目前台灣也是社會內部嚴重分裂凝聚力和向心力土崩瓦解。問題出在哪裡?

常把團結掛在口中的蔡政府,常做的事反而是分化社會,分裂認同。網路上展現的是動用網軍、側翼,製造敵意和輿論追殺,甚至動輒抹紅不同意見者為「中共同路人」,用《社維法》法辦民眾網路貼文等,皆證明政府的「團結」吶喊,只是嘴上功夫。怎會不加重了台灣失序和社會裂痕

執政者接受批評,天經地義。政治包容,本來就是針對執政者的期許。拒絕包容,視在野和人民的批評為「居心叵測」,對國家沒有好處。影響所及,也造成多少同學朋友群組上的反目,多年情誼毀於一旦,讓人難過。

愛因斯坦在論自由一文中,指出科學進步取決於公開的話語,「僅靠法律,無法保障言論自由為了讓每個人都能不受懲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就必須有一種寬容的精神」。社群媒體如果要從黑暗走向光明,首先要有「政治疫苗」,不論藍綠,都要開啟容忍的良知,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