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快評】台灣的疫苗採購政策 令人驚駭莫名
◆ 【重磅快評】以為小英被蒙蔽盼求見?環團好傻好天真
【重磅快評】台灣的疫苗採購政策 令人驚駭莫名
2021-04-01 17:50 聯合報 / 主筆室
本土的高端疫苗廠前天宣布完成二期臨床收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土的高端疫苗廠前天宣布完成二期臨床收案,衛福部長陳時中同步在立法院宣布,採購國產疫苗已經進入細節,基本已經確定;最新消息則指出,衛福部上周五就已經發函給本土疫苗業者,說只要核心受試者打完第一劑疫苗就會簽約,而且相關合約已經開始跑公文,最快這個月初就會簽約。這樣的發展,只能用「令人驚駭莫名」六個字來形容。
回顧去年10月東洋代理BNT疫苗採購,當時BNT疫苗雖然尚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但已經非常接近結案;但談判過程中,衛福部不願購買的理由之一,就是說當時BNT的試驗「數據不足」,所以只願意採購200萬劑,因為與當初BNT簽訂的備忘錄有巨大的數量落差,終使交易破局,台灣也喪失在第一時間拿到疫苗的機會。
但是與當時已經接近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BNT疫苗相比,本土疫苗現在才剛剛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的收案;而且包括BNT、莫德納和AZ等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收案人數都在二、三萬人之譜,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當時衛福部的決定都「保守」得不合乎常理。而如今本土疫苗只有第二期臨床實驗,衛福部就急著簽約,而且一買就是五百萬劑,又「激進」得超乎常人想像。當時的衛福部長是陳時中,現在也是,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去年疫情之初,各主要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國搶著和疫苗研發廠簽約,是為了分散風險,因為一旦研發成功,就可能搶不到疫苗;但以本土疫苗的研發進度來看,二期研發完成就被其他國家「搶疫苗」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存在;更進一步說,只有二期研發成果的本土疫苗,要得到其他國家青睞的可能性不大,既然沒有「搶疫苗」問題,衛福部急著和本土疫苗廠簽約之舉,就更加啟人疑竇。
其實不只是本土疫苗採購,即便是BNT疫苗的一波三折,也充滿斧鑿痕跡。近來被媒體揭發的內幕,是去年東洋案時,每劑的採購價只有32美元;但衛福部堅持不買,後來宣稱「直接和總公司談判」的價格,卻高達每劑45美元。相同的疫苗,可以先拿到、較便宜的不買,卻大力爭取價格較貴、且較晚才能拿到的方案。這能說這中間沒有問題嗎?
雖然如今取得BNT疫苗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但不代表當初談判過程沒有問題;近來特定本土疫苗廠的股價漲翻天,已是去年此時的8倍之多,衛福部急著簽約到底是為了取得疫苗,還是為了幫「生技幫」拉抬股價?種種不合理之處,都令人心生疑竇。
除了這些可能的疫苗採購弊端,最關鍵的問題是,一旦現在簽約,但二期臨床結果不如預期,損失要由誰來承擔?又或者衛福部打算霸王硬上弓,無論屆時臨床結果如何都買來讓國人施打,好穩住「疫苗國家隊」的股價?而民進黨一在阻撓立法院調查疫苗採購問題,是為了「防止機密外洩」,還是「防止被發現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