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不存 兩岸關係焉附

◆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不存 兩岸關係焉附
◆  【專家之眼】大陸首季GDP創最高增速 補不足經濟損失

◆  【專家之眼】誰要去接口譯哥 能否以此為指標
◆  【專家之眼】重視台灣不等於美日對台提供安全承諾
◆  【專家之眼】從美國科技政策 看拜登百日維新的目標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不存 兩岸關係焉附


2021-04-21 19:13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4月15日北京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說「1949年國民黨政權反人民內戰中失敗,退居台灣島,從此喪失代表中國政府的合法地位」。新華社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近日表示,「九二共識」可能是前主委蘇起對中國大陸有「過度想像」,因為大陸從來沒有同意過一中各表;他也批評,對岸在只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可以拿著「九二共識」在國際社會宣稱台灣是內政問題,然而國民黨卻沒有能力在國際社會上澄清,以致讓台灣在國際被排擠,要參與國際組織還得仰賴中國大陸鼻息。

邱主委的說法有誤導與錯誤部分。第一是「大陸從來沒有同意過一中各表」這話有疑問。因為大陸方面也在兩岸場子中否認過一中各表。這是一個兩岸各說各話的表述。也因此,邱主委後面把戰場拉到「國際社會」。

這就形成了第二個問題:中共「可以拿著九二共識在國際社會宣稱台灣是內政問題」這句話也是錯的。因為中共從民國 38 年(1949年)以來,在國際場合是用一中原則排擠我們。而外國政府辦外交,依據的是兩岸實力對他們國家利益的影響,不是某種說法。重要的是國際社會怎麼看待九二共識呢?以美國為例,他們不談此共識: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前處長梅建華(Kim Moy)在民國 105 年(2016年)6月說過,美國政府對於「九二共識」是否存在於台海兩岸政府間不持特定立場,也不會對其加以定義。

至於「國民黨卻沒有能力在國際社會上澄清,以致讓台灣在國際被排擠,要參與國際組織還得仰賴中國大陸鼻息」,以馬政府與蔡政府時期的邦交國與國際組織做比較,人人都知道蔡政府執政至今,已經丟了7國;而馬英九僅失去1國,再加上能參與的國際會議,台灣在國際比較被排擠的是不承認九二共識的蔡政府啊!

但邱主委在此時拋出話題,令人讚歎民進黨的政治能力。因為眾多利害相關者,最近都在直接、間接質疑這個共識:4月15日北京國台辦發言人說「民國 38 年(1949年)國民黨政權反人民內戰中失敗,退居台灣島,從此喪失代表中國政府的合法地位」;4月14日拜登政府派來台灣的非官方代表團與隨後的軍售,讓台人覺得美方的支持包括軍事部分;而在4月15日該代表團與朝野立委會面場子裡,美方第一個問題,就是問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立場。

這似乎質疑了國民黨是否仍堅持「九二共識」;與會的國民黨立委蔣萬安當場又說九二共識確實「存在過」,也是「過去」兩岸交流基礎、國民黨內部一直有在討論,能否提出新的具體可行論述,再加上未與會的前該黨黨團總召林為洲委員,同時加碼演出「九二共識沒了,要共識就重談吧」戲碼,會讓人懷疑:誰還在堅持九二共識呢?

許多人對九二共識有誤解。它最重要的功能不在強調政府主權,而是兩岸為了進行事務性協商所做的模糊性安排,那時的協商,給了當時兩岸政府從敵對狀態到可以坐下來談的下台階。所以現在多人否認懷疑其存在,我們該問:沒有這個共識,兩岸政府是否還會繼續事務性商談呢?看來蔡政府對此是心虛的,所以邱主委才會一直提「建設性模糊」、「只要善意的諒解,其實大家就能務實處理後續的事情」。

九二共識的興衰起落,是來自於兩岸各造政治實力的對比。當兩岸破冰之時,台灣經濟實力遠超對岸,台北推銷「一中各表」不遺餘力,中共方面則不講共識,隨著中共實力越來越強,才漸漸承認其存在。現在他們想平視世界,兩岸事務性商談不再重要,意欲進入政治談判才是他們的兩岸主議程。

至於民進黨,陳水扁在民國 89 年(2000年)上任1個多月時曾表示,「新政府願意接受海基海協兩會會談的共識,那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當時還埋怨是中共不接受,才有意見。隔天,時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也說,「對一個中國問題的爭議,兩岸願意以口頭各自表述來處理,各說各話最終成為兩岸共識的實際過程」,但隨著執政力量提升,陳總統表示:「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就是消滅中華民國」。當時的說法與現今何異?!但那時國會多數仍在國民黨手裡,黨產也沒被凍結,九二共識還能維持到讓馬英九上台。可見共識本無罪,是實力讓情況產生變化

現在的問題是中共怎麼接招。國際政治常識告訴我們,在無政府環境裡一向是實力至上的叢林法則,但蔡政府政軍上背靠美國,經濟上說中共依賴我們,孰是孰非?很快就能見識到誰是對的了。












【專家之眼】大陸首季GDP創最高增速 補不足經濟損失


2021-04-21 18:01  聯合報 /   李志強/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
4月16日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一季的GDP成長率為18.3%,創下1992年公布季資料以來的最高增速。中新社


4月16日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一季的 GDP 成長率為18.3%,創下民國 81 年(1992年)公布季資料以來的最高增速,在去年第一季經濟衰退 6.8% 的背景下,才有了首季的高成長,這種增速非常態也不具可比性。如果把今年數據和疫前的民國 108 年(2019年)相比,再算出兩年的平均成長才較為客觀。

今年第一季 GDP 比民國 108 年(2019年)同期高出10.3%,兩年平均成長率約為5.0%,較6%的潛在 GDP 成長率低了1個百分點,顯示新冠疫情對大陸景氣造成相當衝擊,首季的高成長沒法完成補償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尤其是去年春節減少的餐飲、旅遊等服務型消費屬於永久消失的支出,無法如生產訂單般可延後完成,在疫情仍未徹底消失前也難以形成報復性消費。

而且,去年第四季成長率已經恢復到疫前水準,今年第一季的環比(同上季相比)增速只多出 0.6%,表示經濟反彈已經接近上限,後三季的環比成長率也難以大幅上升。在去年前低後高的 GDP 走勢下,未來兩季 GDP 同比(同上年同期相比)增速仍會相當高,但會逐季降低。

第一季在帶動 GDP 成長的三大因素中,淨出口金額成長 690.6%最多,但對 GDP 貢獻率最低,只有12.2%,帶動 GDP 成長2.2個百分點;消費金額成長 33.9%,兩年平均成長 4.2%,較疫前8%成長率仍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去年衰退太多。第一季消費對 GDP 的貢獻率最高,為 63.4%,帶動 GDP 成長11.6個百分點,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投資則成長 25.6%,兩年平均成長僅有2.9%,遠低於疫前的5.4%,對 GDP 貢獻率為24.5%,帶動 GDP 成長4.5個百分點。

從以上數據看來,淨出口雖成長最快但因對 GDP 貢獻率最小,所以帶動經濟成長有限。隨著歐美及其他地區恢復生產,去年轉入大陸的部分出口訂單可能已經在第一季反映完,表示後三季大陸的出口和工業生產或無法維持第一季的強勁成長,淨出口的貢獻將逐季減弱,內需的投資及消費將是之後大陸 GDP 的主要成長動能。

去年投資成長主要依賴受政策左右的國有部門,其中國有控股投資增長 5.3%,而依景氣好壞作決策的民間投資則只成長1.0%,可見疫情下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今年在景氣明確復甦下,第一季民間投資成長 26.0%,略高於國有控股的25.3%,在未來三季民企是自發性投資的成長動能。

影響消費最重要的因素是所得及對未來預期,第一季人均可支配收入成長13.7%,兩年平均成長7.0%,遠高於去年收入的年增幅4.7%,由於疫苗的普及會進一步舒緩疫情,首季收入的成長會逐慚刺激後三季的消費。促進消費是北京今年主要的經濟工作,甚至是十四五規畫乃至雙循環戰略的長期經濟任務,尤其大陸將慶祝中共成立100周年,預計在下半年將推出一些措施來擴大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