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北京與吉隆坡南海對峙 檯面演戲檯下默契

◆  【專家之眼】北京與吉隆坡南海對峙 檯面演戲檯下默契
◆  【專家之眼】鬥不能破!談如何寸土不讓的空防戰略








【專家之眼】北京與吉隆坡南海對峙 檯面演戲檯下默契


2020-12-03 16:30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中國海警艦艇與馬來西亞海軍巡邏艦艇在南海對峙,有人揭露馬來西亞巡邏艦艇是由中國造船廠所承建。圖為中國海警2307艦艇。取自澎湃新聞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 CSIS: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 所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組織 ( AMTI:The 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 日前刻意透過其社群媒體平台對外公佈,中國大陸海警艦艇與馬來西亞海軍巡邏艦艇,在南海南康暗沙鄰近瓊臺礁水域對峙衛星照片影像,但是此等資訊並未同步出現在該項研究計畫專屬網頁,顯然該智庫是刻意運用遠較其專屬網頁更強之社群媒體傳播能量,向關切此等議題讀者群傳播此項訊息。

依據該項臉書貼文上百則回應以及另有超過兩百餘次轉發分享,再加上特定國家媒體轉述報導,顯然是發揮了相當程度的傳播效果。但是在傳播過程中,被讀者揭露出,馬來西亞海軍巡邏艦艇居然是由中國大陸造船廠所承建,同時雙方航行圖像紀錄有顯現出相當程度配合航行樣態,反而不是對立衝突攔截軌跡,更是耐人尋味。

此外在觀察雙方艦艇在海上相遇時,其實從未發生過任何對立衝撞,甚或是透過通訊電文向對方喊話;假若再仔細回顧與檢視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媒體,對於雙方艦艇在爭議海域同時活動狀況報導模式,就會更讓人覺得其中甚有玄機,到底這葫蘆中是在賣何種膏藥呢?

其實北京與吉隆坡雙方處理海域爭議確實是有其默契,同時其政治領導階層與身處第一線在海上遭遇接觸現場之專業人員,都對於如何約制雙方可能發生意外衝突,更具有極高默契,因此對於西方智庫或是媒體見縫插針或是渲染報導來說,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顯然是無意被人所操弄並且隨之起舞。

雙方政府高層在面對海域爭議課題時,深深理解到此種爭議不可能靠第一線人員相互較勁衝突,獲得任何解決問題之利基,反而會引發各自社會負面情緒,讓理性處理爭議問題更加棘手。因此北京與吉隆坡雙方對於在爭議海域進行巡邏之艦艇與專業人員,都設定極為嚴格之紀律要求,避免因為被第一線人員所挑起衝突,主導整個情勢發展軸向。

就負責要在爭議海域進行巡邏之艦艇官兵來說,到此等海域定期偵巡是要給本身國民與社會有所交代,但政治指導層級所頒佈任務訓令相當明確,就是不要胡亂攪局,讓狀況失控產生衝突到不可收拾地步。所以在上有政策前提下,雙方艦艇官兵透過軍事外交與多軌協商,居然也找到能夠向上級與社會有所交代,但又能夠避免擦槍走火之應對招數。

由於雙方艦艇都要留下任務執行影像紀錄,與其到達任務海域以自拍手法處理問題,毋寧雙方建立默契,儘量協調到同時現身,然後雙方各自替對方攝取影像,讓爭議島礁及沙洲與艦艇本身同時出現在相片中,然後透過網際網路相互交換影像檔,不但影像效果更加理想,雙方在此互動過程中,亦建立互信與情誼。

甚至還有小道消息指出,雙方還曾透過施放小艇或膠舟,在海上去傍靠對方艦艇,各自交換伙食換換口味進行交誼活動。但此種檯面下默契,雙方海上勤務專業人員,總是會心一笑打死絕不認帳,讓大家最後只能獲得「您懂得」作為回答。

政治是大人物要面對,但海域巡邏是專業要去處理,北京與吉隆坡南海巡邏第一線艦艇,透過海域執法勤務專業人員所建立工作默契,其實是透露出雙方面對問題之成熟態度與理智思維,亦讓政治高層不會被基層失控所挑起衝突牽著鼻子走,相對於中印邊界頻頻失控,其實在南海北京與吉隆坡有如此默契,更有助於維持區域穩定建立規則。









【專家之眼】鬥不能破!談如何寸土不讓的空防戰略


2020-12-03 09:16  聯合報 /   王長河/國防大學助理教授
中共軍機常態化經由巴士海峽進出第一島鏈,圖為攔截中共轟六K轟炸機的國軍F-16A戰機。圖/軍聞社


民國 109 年(2020年)11月29日是中華民國空軍建軍百年紀念日,空軍健兒是用「身體」護國。

2019年5月28日,總統蔡英文視導「漢光35號」演習後,提出「國土主權,寸土不讓,民主自由,堅守不退」的決心,空軍即奉為圭臬;2020年10月6日,視導屏東空軍第六混合聯隊時,再次重申此一信念,肯定空軍官兵為國家安全構築一道銅牆鐵壁的屏障;然此一指令,對空軍來說,意義重大,卻影響深遠。

中國大陸距台過近,中共戰機一旦出海,攻擊台灣僅數百秒內的事,若未派遣在空或警戒兵力對應,將無法於12浬處達成毀敵任務,故「台灣防空識別區」空軍視為「家院」。

面對中共軍機常態化經由巴士海峽進出第一島鏈時,必須立即反應,否則恐形成瀆職;在「鬥不能破」的窘境下,禁止首先開槍,然複合材料的戰機不耐撞,自然兩軍落入對峙、追逐、纏鬥的困局中;9月19日之「圈鬥」緊張態勢、10月29日F-5E及11月17日F-16戰機的失事,將問題浮出檯面。

以美軍戰機為例,平時固定巡弋東亞之目的多重,包括:訓練、嚇阻、蒐集電子、水文及戰場情報,同時兼服測試假想敵國空防能力。空軍當不應隨共機起舞,可使用無相的火控雷達進行追監,同樣具防衛與威懾效果,顯然各軍都喜歡用有形的戰機,進行拼鬥,忽略效費比。

觀察中共軍機穿越巴士海峽行徑,是經台海中線之西南端點後轉折穿越巴士海峽,實未挑戰台灣空防底線,而是爭奪海上通道權;台灣可依兩岸情勢決定維持積極應對,或選擇彈性反應處理,如1974年中共船艦穿越台灣海峽,赴西沙進行海戰,即為前例。

兩岸應秉「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維護區域和平與安全,減低意外發生,雙方主政者當重新思考,調整應對方式,進而建立軍事熱線。

當前,中方首當停止巡弋台海中線,作為善意,航行巴士海峽前,先行通報,或明確表達無害通過之意圖(航跡不指向本島、避讓禁、限航及敏感區)、開啟敵我識別器及航行燈等;而國軍當精確定義空中的「民主自由之國土」,並訂定中共機艦穿越巴士海峽的威脅等級,作為作戰行動準據,防杜擦槍走火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