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4456/web/
◆ 聯合報社論╱電子捕獸夾來了:數位發展部跟你想的不一樣
◆ 聯合報黑白集╱防疫模範生認證又破功
◆ 經濟日報社論/豬肉拚出口 農委會要加把勁
經濟日報社論/豬肉拚出口 農委會要加把勁
2020-06-30 00:1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6 月中旬正式認可台灣為口蹄疫非疫區,從總統、行政院長到農委會主委,在各種場合都一再宣揚此政績。然而另一方面,農委會官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豬農最期待的日本市場,卻表示「台灣豬肉缺乏國際競爭力,很難」。農委會官方「農傳媒」也刊出專文,說「出口不是目標,是指標」,農委會要提高國內豬肉的自給率,彷彿出口可有可無。
自從民國86年(1997年)台灣出現首例口蹄疫,24年來豬農們營運艱辛,好不容易有重啟出口的機會,農委會卻說國內供給為主的政策不變,並且還要提高已經高達九成的豬肉自給率。去年當政府預知今年將可正式除疫,行政院長就在臉書粉絲團大貼廣告說,台灣豬肉明年可以出口日本;現在台灣除疫成功,農委會卻說暫時不考慮日本市場。顯然台灣豬肉出口日本只是民進黨政府選前的政績宣傳而已,選後農委會連表面敷衍都懶得做了。
日前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接受媒體訪問,說台灣毛豬生產成本高於國際養豬大國,短期內還是以內銷市場為主,外銷可先從加工豬肉著手。關於農委會的思維,我們只能說非常遺憾。如果價格是農產品出口的唯一因素,品質與品牌都沒關係的話,那為何高單價的日本和牛,在民國106年(2017年)9月解禁進口台灣之後,在各地燒肉店痛擊較低價的美國與澳洲牛肉,讓民國107年(2018年)的台灣成為全球第三大和牛進口國。
還有一個更明顯的例子。毛豆是台灣外銷總金額最高,同時也是出口日本最大宗的農產品,然而在日本進口毛豆的三大來源地:泰國、中國與台灣之中,台灣的單價最高,但是市占率最大。如果價格是唯一考量,為何台灣毛豆可以在日本市場擊敗泰國與中國毛豆。農委會如果不想增加業務負擔,無心推動豬肉出口,千萬不要再以價格為理由,不然連高屏的毛豆農民都要笑農委會不會做生意了。
到底台灣豬肉在日本有沒有價格競爭力?用零售價格來比較,以五花肉薄片為例,東京一般超市日本產100公克約在150日圓到250日圓之間;廉價的美國產約在100日圓到150日圓之間。而台灣全聯超市100公克大概新台幣35元,也就是125日圓左右。當然台灣豬肉出口到日本,還要加上物流處理費用,因此最終在日本的零售價格,大概會高於美國豬肉,但依舊會比日本豬肉便宜。相較於美國豬肉,台灣豬肉不使用瘦肉精,口感也不輸日本國產豬肉。再者日本國產豬肉只能供給市場需求的五成,剩下五成要靠進口(其中美國最大宗),台灣豬肉應該是可以立足中端市場。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目前短期出口目標是新加坡、香港、澳門,至於日本及美國市場,等到國內典型豬瘟解決後,相信也有機會。這樣的說法就是政府只在意港澳這種小市場,至於真正大市場的日本,竟選擇忽略。
農委會以台灣還有典型豬瘟為藉口,但事實上日本從民國107年(2018年)秋天岐阜縣發生典型豬瘟後,豬肉出口就大受影響。現在日本跟台灣一樣採取以施打疫苗的方式來壓制典型豬瘟,兩者的疫情狀況相同,日本也急於打開高端豬肉的出口市場,我們相信台日之間是有盡快互啟豬肉貿易的動機。如果日本真的要台灣成為典型豬瘟清淨國才能進口豬肉,那就請政府官員不要再動不動就說台灣豬肉要出口日本,欺騙豬農感情。
也許農委會是擔心,一旦豬肉產業旺起來,養豬的排泄公害會像當年一樣讓農委會滿頭包。然而,政府應該有擔當,要求達到一定廢水循環標準的養豬場才能夠出口,既控制豬肉質量,也避免增加公害。總之,要推動豬肉出口,只要有心一切都有可能;但是目前農委會的敷衍心態顯而易見。
聯合報黑白集╱防疫模範生認證又破功
2020-06-30 00:2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長陳時中(前左)與交通部長林佳龍(前右)一同參訪福隆沙雕藝術季,並為「防疫國家隊」沙雕揭口罩,呼籲國人安心旅遊。記者許正宏/攝影
三個月前,蔡政府送了五百六十萬個口罩給歐盟,歐盟執委主席推文感謝。外交部喜形於色,說將持續與歐盟合作抗疫,證明「Taiwan can help」。未料,歐盟宣布七一解封邊境,台美都被排除在首波安全國家開放名單之外,讓不少人玻璃心碎一地。
歐盟和美國往來密切,但美國疫情持續失控,死亡與感染數均名列世界首位,被排除自不意外。但蔡政府不斷大外宣,自稱是「防疫模範生」,先前被「大哥哥」日本排除已經很受傷,如今又遭歐盟一記迎面重拳。
有人說,歐洲不少國家疫情還在蔓延,不開放也好,以免台灣邊境失守。這種說法,只能用來自我安慰。我們的邊境防守是一回事,國際間怎麼看我國的防疫成效則是另一回事,往自己臉上貼金並沒有用。
台灣採取的是被動式篩檢,圍堵為上、有症狀才檢驗,且堅拒廣篩,這是鴕鳥式防疫。陳時中每天大玩「嘉玲」遊戲,一方面宣稱台灣已久久沒有本土病例,另方面卻又緊鎖國門,用犧牲經濟來維持低確診數。專家不斷呼籲擴大篩檢,以了解無症狀感染者的盛行率,卻被視為逆時中,而遭到網軍攻擊。
隨著各國邊境逐漸啟封,台灣這種禁不起檢驗的自證式防疫,讓講究科學數據的歐日將台灣排除在開放之列。日本女大生返國後驗出染疫,更坐實日本的疑慮。愈來愈多國家邊境解封,連美陸航班都已復飛,若台灣持續被封鎖,蔡政府要如何自圓其說?
聯合報社論╱電子捕獸夾來了:數位發展部跟你想的不一樣
2020-06-30 00:3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擬改組為數位發展部,從獨立機關變身為超級部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正在規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職能,方案之一是改制成「數位發展部」,納入行政院及各部會資安單位,成為資訊、電信、網路、資安、傳播五領域的管理部門。「數位發展」聽起來名稱堂皇,但究其脈絡,重要職能其實是為了加強對數位的管理與控制,發展的成分稀薄。深一層看,此舉剝奪了 NCC 的獨立性,使它變成行政院可支使的工具。
NCC 是行政院的獨立機關,負責通信及傳播、電視等事業的管理,是仿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而設。定位為獨立機關,即在避免政治力的干擾,維持超然獨立運作。NCC成立十四年來,難謂成效卓著,亦無法免於政治染指,但至少形式上是個獨立機關。如今蔡政府要將它改制成「數位發展部」,一是文不對題,二是別有用心,三是藉機擴權,令人難以苟同。
首先,談文不對題:台灣的數位發展近年顯得緩慢,主要癥結在於主政者缺乏遠見,相關的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交通部等也未擔起相應的發展和服務責任。因此,我們的電子支付至今依然破碎支離,防疫期間政府僅開發了一款口罩領取程式,便即洋洋得意;端午連假各地塞爆,交通部長則厚顏用「高速公路1968」反怪百姓活該。重點在,NCC 如今連監理通訊、電視發照問題都已焦頭爛額,它哪有餘力去掌管國家數位發展大業?以 NCC 為主體去成立數位發展部,絕對是搞錯了對象,弄錯了方向。
其次,別有用心:數位發展部雖標榜「發展」,但從它已知的架構看,真正目的是為了管控。除了 NCC 原有職權,其他將納入的單位都是各部會的資安人員;以民進黨政府的特性,資安無非旨在控管言論,防止政府資訊外洩,並更易於監控、恐嚇持不同意見的民眾,哪裡是為了資訊更透明或擴大服務民眾。簡言之,在蔡政府眼中,有些媒體或網民都是難馴之獸,所以 NCC 必須扮演「馴獸師」的角色。如今獨立運作的馴獸師常常失職,所以政府要收歸中央統一管理,往後必然大肆設置更聰明而機巧的「電子捕獸夾」,以便揪出那些不馴的媒體或民眾。
第三,伺機擴權:通信及傳播產業關係民眾的言論自由至鉅,由獨立機關負責處理,至少可以避免行政權任意侵害。一旦 NCC 改組為「行政機關」,情況即大大不同,行政院長或其他黨政要員動輒可以逕自透過行政權力插手干預電信或傳播媒體。如此一來,人民的言論自由就算不被即刻扼殺,也將面臨恐嚇打壓的不測。去年蔡政府大修國安五法,一一對準反對者的咽喉;一旦數位發展部成立,人民的網路、通訊及言論自由勢必籠罩在「資安」的天網之下,無所遁逃。
這些分析,並非無的放矢。一年多來,行政院長蘇貞昌多次公開干預 NCC 運作,人們記憶猶新。去年三月他嚴詞批 NCC 對假消息毫無作為,「誰都管不到它,它也什麼都不管。」迫使當時的主委詹婷怡憤而掛冠。當時引發蘇揆震怒的「假消息」,是選舉時一則「文旦倒水庫」的傳言;試問,這種坊間傳聞,NCC 過問得完嗎?另一次,是今年三月 NCC 通過台數科集團頻道變更,並同意其成立新聞台;未料此事引發蘇揆大怒要求收回決議,NCC果然自打嘴巴在一周後收回成命。究其原因,是台數科董座與林佳龍交情匪淺,蘇揆不願其他派系掌握媒體影響力。試想,蘇揆如此粗霸地介入,NCC 又自甘墮落地聽命,未來數位發展部能成就什麼大事?
台灣的確需要推進數位發展,但絕不是以目前蔡政府的思維架構進行,更不是改造 NCC 就能達成。蔡政府如果有心數位發展,不妨參考一下最近將成立的「鴻海研究院」,它的組織聚焦在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量子計算和資安五大面向,眼界都比蔡政府數位發展部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