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防疫持久戰,必須盤點應戰資源與戰法
◆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的權力破口
◆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振興經濟 也要超前部署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振興經濟 也要超前部署
2020-03-29 00:2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各國紛紛加大紓困規模,以「超前部署」的態度來應對經濟衰退的狀況,而我國在紓困振興方案上,規模僅1,000億元,且推出的延後繳稅、降息等措施,缺乏真正可刺激經濟、振奮人心的超前部署策略,面對比金融海嘯還嚴峻的衝擊,政府應實質減稅和增加「酷碰券」發放金額,讓國人實質所得增加,敢放膽去消費、旅遊,來提振國內經濟。
台灣在疫情爆發初期,首當其衝的航空公司、免稅店、旅行社、飯店、餐飲、遊覽車、名特產品店等,業績直直落,隨後疫情快速擴散全球、國內確診病例數激增,運輸業、景區賣店、夜市攤商、小吃店的消費人口也跟著驟降,部分產業同樣因需求降低,訂單減少,開始實施高層主管減薪、部分基層員工放無薪假的樽節措施。
勞動部長許銘春證實,截至3月24日止,有164家事業單位、4,808人實施減班休息(即無薪假)。事實上,國內規模極小的幾人公司,勞資協調暫時減薪共度難關的也不在少數,實質所得縮水的人數遠超過放無薪假的人。
經濟要成長,消費是極重要的動能,市場有消費,廠商才會有生產訂單、才能銷售獲利、才能維持公司正常營運、才可能增加員工(至少不會裁員)。失業者少,家庭可支配所得增加,消費者才敢大膽購物、旅遊,形成一個良性、正向的經濟成長動能。反之,消費低迷,就會出現關廠、裁員、失業率暴增的狀況,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及社會安定。
這波疫情延燒了兩個月,很多企業主與勞工的實質所得已經減少,不得不縮減生活中非必要的支出,其中旅遊是優先被剔除的非必要支出項目,未來疫情還要延續多久沒人知道,因此,經濟部要民眾出遊住宿後才給予800元振興消費券,只是給受疫情衝擊小、有意出遊者的「紅包」,對於荷包已然縮水的廣大庶民來說,全然不會為了800元抵用券額外花一筆出遊費用,這個政策如何能有效刺激消費、提振經濟?
近日行政院公布降息、延後繳稅等措施,確實可暫時減輕企業主和民眾的負擔,進而避免發生企業倒閉潮,但延繳最終還是得繳,負擔依然存在;而原本就是納稅人應得的退稅款提早發還,不過是讓納稅人提早拿到款項,並未增加所得,未必可刺激其消費慾望。
至於不裁員、不放無薪假的企業,政府將給予一筆員工培訓課程費用補貼,希望企業利用這段期間提升員工素質,立意確實良善,但企業與勞工的所得還是沒有增加,消費動能仍然低迷。
為此,政府在思考振興經濟策略上,應放大格局、超前部署,一方面檢視各項稅率,進行實質減稅,一方面至少發放1,500至2,000元「酷碰券」,增加國人的實質所得,刺激其勇於消費的動力。
有些官員一直沉溺於國旅才能讓國人消費的謬誤思維中,其實國人從事國外旅遊,只要限制購買國籍航空機票,到機場內免稅店購物、買台灣名特產出國餽贈親友、或是享受美食,至多可使用一定「酷碰券」的額度,他們所有的消費,都是在增加企業營收,減少減薪或裁員的狀況發生,畢竟這些業者都是台灣本土企業,僱用的都是台灣員工。
台灣一開始在面對疫情傳播時,即以超前部署的積極態度備戰,所以疫情管控良好,獲得多國讚許,現在疫情尚在延燒,台灣經濟大受衝擊,政府也應以迎戰疫情傳染的超前部署策略,提出有效的振興經濟方案來。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的權力破口
2020-03-29 00:2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內政部長徐國勇(左)與警政署長陳家欽(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國防疫作戰緊張,蔡政府爭權卡位戰猛烈開打!
內政部長史上首見將警政署長函送法辦,北檢卻以程序不完備為由退案,行政院長更要警政署長「堅守崗位」。蔡政府權鬥老戲新編,內幕撲朔迷離,劇情荒腔走板,讓民眾看得目瞪口呆。
內政部號稱「天下第一部」,又以警力占大宗,圍繞著警政高層人事展開的內鬥戲碼,格外引人注目。這場看似「國勇鬥家欽」的茶壺風暴,才掀開派系權鬥的一角,已是驚奇處處。
陳家欽不顧非議,重用酒駕心腹、連升四愛將為機要,手段粗糙。只是蔡政府用人唯親、派系酬庸卡位,都不算新鮮事,如今卻被「公事公辦」一鍋掀,當然激起驚天巨浪。
如果在權力鬥爭中還要求政治倫理,也許太過奢侈。例如蘇貞昌未能事先知悉,徐國勇僅在當晚透過院長辦公室主任報告;蘇揆更傳當場震怒,直接致電要蔡英文處理;陳家欽也不甩直屬長官,直奔行政院喊冤。權力遵循叢林法則,有派系靠山,沒有誰怕誰!
陳家欽被歸屬陳菊人馬的高雄幫,徐國勇也從謝系被收攏進更威的英派。徐國勇法辦陳家欽,蘇貞昌打臉徐國勇,都只是剛好而已。讓人好奇的是,蔡英文何時知悉此事?如何面對閣揆告御狀?在這波權鬥中又扮演何種角色?
蘇貞昌說,民眾看不懂,也不認同為什麼要這樣亂。但警察正全力協助防疫,民眾其實更擔心,蔡政府的權力破口,演變成台灣防疫和治安的破口。
聯合報社論/防疫持久戰,必須盤點應戰資源與戰法
2020-03-29 00:1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球抗疫戰場大移轉,美國已經突破十萬例,遠遠超越中國大陸,成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高國家;英國則從查理王儲、首相強生到衛生大臣都相繼確診。台灣的病例來源亦反映了這樣的疫情趨勢,從美國和英國的境外移入案例已高居一、二位,合計占確診總數三分之一以上。全球防疫戰場改變,疫情升級,台灣也必須盤點防疫資源及戰法。
新冠肺炎第一波從中國大陸擴散的攻勢,台灣沉穩守住防線很長時間;新冠第二波全球來襲,美歐移入病例迅速推升,雖然相較美國、義大利、西班牙的猛爆竄升,台灣防疫戰迄今算打得進退有節,但仍不能大意。
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以第一波、第二波形容疫情發展,世界衛生組織的三段論則是大流行前階段、大流行警訊,以及大流行期間。評估台灣現況應是走完大流行前階段,剛進入警訊期。以當前對新冠病毒宿主掌握不足,篩檢試劑、藥物及疫苗都尚在起步階段,這場防疫戰必須從長計議。
醫療人力是個關鍵,新冠第一波攻擊下來,醫護人力都遠超負荷,許多醫療中心必須調他科醫護支援急診,但這不足以化解窘迫的醫療人力;光說「醫護辛苦了」,只是口惠。因應疫情爆發,歐陸如西班牙等國,醫學生不考試即可拿看診器;澳洲也放寬學習護理的外國留學生打工限制,允許在長照、居家護理和其他衛生機構全職工作。他們並不草率,只是形勢太險峻。
台灣在新冠疫情下的醫護人力緊張是無法忽略的。英國招募了數千名退休醫護回鍋抗疫;「超前部署」的新北市也號召廿名退休護理師成立「護理防疫隊」。沒人敢預言,萬一真如防疫指揮官警示的第二波攻勢既強又猛,台灣的醫護人力夠嗎?
人力之外是醫療備援物資。我國自SARS事件衝擊後已建立防疫物資的三級庫存制度,但此次新冠疫情初傳,立生「口罩之亂」;而其他第一線的防護衣、護目鏡、呼吸器…等醫療物資,亦預見窘迫,區域醫院也呼籲減少非急迫性醫療,讓出醫療資源,以因應疫情可能爆量。
隨著歐美疫情大爆發,各國都面臨呼吸器嚴重短缺,英國甚至要徵用庫存動物呼吸器改裝為人用以備應急。連醫療大國美國都呼喊最遲下個月醫療器材供應將崩潰;多個州呼籲白宮不要講空話,最遲下個月,醫院要收治確診病患,不但沒呼吸器,連負壓隔離病房都沒有。台灣還沒到如此窘境,但不能輕忽。
更該重視的是,常態的新冠肺炎支持性用藥也有供應不足的危機。目前除了「瑞德西韋」、「氯奎」等還未獲上市許可的藥物在全球幾個處所展開限量臨床試驗外,市面上沒有治新冠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等藥物則必須加入它的臨床試驗行列,才能獲得賭運氣的治療機會,而這對病患也已經是萬中取一了。
問題迫在眉睫。絕大多數確診患者還是得靠隔離和支持性療法維持,靜待免疫力恢復。糟糕的是全球支持性用藥的供應已近枯竭;抗生素、止痛藥、控制血醣、血壓的藥超過一半產自中國大陸,常態上國家儲備量不超過三個月。中國大陸自武漢疫情爆發停止出口,各國儲備藥物早就有見底危機。媒體雖報導不少新藥開發有望的訊息,但不能改變傳統處方藥斷藥後老危弱勢病患的危機。
中研院院士何大一日前在聯合報刊登的文章提醒大家,世界現在面臨一個真正的可能,新冠病毒將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直到科學研究能成功克服它;但是,我們需要「買到時間」。面對病毒第二波攻擊,面臨更多未知,陣式更形龐大,迄今台灣防疫尚稱中規中矩,但防疫人力持續緊張、醫療物資可能見底,都是很現實的事。台灣必須盤點應戰資源與戰法,才能「買到時間」,打贏這場防疫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