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停火下的世界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8253/web/

◆  聯合報黑白集/誰來下架黨政媒合一?
◆  聯合報社論/農委會淪為選舉機器,卻坐視農田遭侵蝕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停火下的世界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停火下的世界經濟


2019-12-23 23: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兩國從去年7月展開貿易戰後開始諮商,耗時近一年半,終於在今年12月13日完成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預計明年1月簽署。美國暫停原定15日啟動的第四次提高關稅行動,中國當然也暫停設定的報復;原9月已增加的智慧手表等1,200億美元進口的關稅,由15%調降到7.5%,其他對2,500億美元課徵25%關稅部分不變。中國將擴大進口美國農產品、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提高智財權保護、匯率政策透明化。美國總統川普立刻在推特發文邀功,表示將儘快進行第二階段諮商。
一年多來,世界貿易受到美中貿易戰顯著影響。《日本經濟新聞》曾分析過幾項重大改變,首先是大豆的貿易,中國一年進口9,000萬噸大豆,是全球最大進口國,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美國。貿易戰後對美課徵25%報復性關稅,使得自美進口量在2018年減少近半。日本商社丸紅從巴西對中國出口的大豆,在去年最後四個月激增,成為前年同期的2.5倍;因中國改變進口來源,讓來自巴西的進口成長三成。原來美國大豆出口的六成是到中國,貿易戰之下只好另尋出路,轉到歐盟和泰國等亞洲國家,但無法抵銷對中國出口的減少,出口減少了一成。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能源貿易。美國在頁岩革命之後,液化天然氣產量和出口劇增。但去年9月被中國課徵10%關稅後,對中國出口一改2017年較2016年成長六倍的狀況,反轉下滑了一成。中國改變進口來源到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政府估計2018財政年度出口將成長超過二成。中國也和卡達簽署為期22年的液化天然氣合約,分散來自美國的進口。
此外,美國對鋼材、鋁品大幅提高關稅,使得美國進口減少了一成;大受影響的中國和韓國鋼鐵業則轉向亞洲出口,韓國轉向印度,中國轉向日本。加拿大對美國的鋁品出口也轉向日本,大增了三成。但是,這些出口調整都無法完全彌補對美出口的減少。而且,突然轉向尋覓新買主,必然要降價才能求售,所以這些國家的出口數量和價格都會下降,全成了美中貿易戰的受害者。
然而,若貿易戰談判成功,是否原來的貿易關係就得以恢復呢?這很難有明確的答案,要看「談判成功」到甚麼程度,以及關稅回復到何種模樣。例如,美中本階段協定的簽署,不額外增加關稅,對原加徵的關稅只有部分減少,要恢復原狀就相對有限。另外,不同商品的特性不同,有些調整生產和貿易較易,有些相對較難。以大豆等農產品為例,生產需較長時間,需要簽訂較長期合約,且買方數量大增,也會因規模經濟而調降售價,故恢復原狀相對不易。但汽車或半導體等工業產品的更動較易,資源產品則最容易調整貿易關係。
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戈平納絲10月間表示,全球90%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已減緩;若地緣政經風險繼續增加,世界經濟將會接近蕭條。她預測世界經濟將緩慢復甦,但風險仍在,包括英國無協議脫歐,政策面沒有任何犯錯的空間。IMF已連續第五季調降今年全球成長率預測到3%,但若貿易戰激化並引發金融面收縮,成長率會降到2.5%。
因此,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既廣且深又複雜,早日達成協議當然是各國期盼的。只是,情況未必可以樂觀:第二階段的談判涉及中國企業補貼等被中國視為主權的產業政策,其結果會關係到美國的對中策略和戰術,也都會影響未來的全球貿易和發展。
可以確定的是,世界經濟已因貿易戰而完全變了;兩強相爭的「修昔底德陷阱」能否儘速跨過,涉及美國何時會容忍太平洋東西各存在一個強權。台灣若想在兩大市場體系都沾光,政府和企業必須有更彈性的身段和靈活的手腕,才能在既分裂又合作的兩大體系中覓得生機。










聯合報黑白集/誰來下架黨政媒合一?


2019-12-23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黨政軍退出媒體」是民進黨在野時的一貫訴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戰最後階段,大綠小綠同聲喊出「下架吳斯懷」口號。事實上,僅一席不分區立委很難構成泛綠口中所謂的「國安疑慮」;反觀民進黨不分區的「黨政媒合一」問題,恐怕更嚴重。看看民進黨的不分區名單,如果吳斯懷該被質疑,那麼民進黨更該被下架。
三立電視台的「海董」林崑海,進入民進黨中常會決策體系,自成「海派」,並在去年選舉插手議員提名。這次不分區立委提名,他更指定該台一名主播,放入不分區安全名單。當年喊得轟轟烈烈的「黨政軍退出媒體」,被民進黨自己破壞無遺。
「黨政軍退出媒體」是民進黨在野時的一貫訴求,陳水扁執政時,更為此修了《廣電法》。當時還是立委的羅文嘉,曾為此激烈槓上當時民視董事長的蔡同榮,硬是逼他辭職。十六年後,羅文嘉擔任民進黨秘書長,卻不折不扣成為違背誓言的共犯結構。
放眼當今政壇,黨政媒合一的政黨僅民進黨一家,別無分號。近期的總統電視辯論主辦權之爭,赤裸裸上演的,就是民進黨要求由自己的「附隨媒體」三立電視台主辦,被提名為不分區立委的前主播還叫陣韓國瑜:「不敢來三立?」這不是「黨政媒合一」是什麼?
吳斯懷的言行確實可受公評,但比起民進黨公然踐踏自己標舉的價值和濫權行徑,相對而言只是小巫。背棄自己核心價值的民進黨,高喊「下架吳斯懷」之際,難道都不會心虛和羞愧?












聯合報社論/農委會淪為選舉機器,卻坐視農田遭侵蝕


2019-12-23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政府一再放寬農地種電限制,農田景觀逐漸變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時力立委徐永明最近質疑,農委會旗下的「豐年社」農傳媒標榜是獨立媒體,卻屢邀民進黨候選人上節目曝光,有濫用公帑變相輔選之嫌。國民黨立委馬文君也點名農委會旗下另一機構「農村發展基金會」,由陳菊人馬蔡復進出任董事長,卻是「養肥貓,跑選舉」,利用國家資源為民進黨輔選。這兩起事件,對照主委陳吉仲的各種撒幣政策,都顯示農委會已淪為民進黨的「選舉機器」。
「豐年社」和「農村發展基金會」雖只是農委會旗下的財團法人,他們罔顧自身的成立宗旨,卻動用公部門資源去為執政黨候選人輔選造勢,把「公器」變成了政黨工具。豐年社前任社長因曾幫某鎮長候選人出書而遭農委會撤職,那麼現任社長宣稱不知邀候選人上節目有「輔選疑慮」,豈說得通?或者對陳吉仲而言,豐年社的人事異動,正是為了方便把它變成民進黨可以運用的輔選機器?
「農村發展基金會」的濫權行徑,則更離譜。該基金會的經費來源,九成九為公部門捐助,董事長原本為無給職。然而,農委會今年七月安排陳菊人馬蔡復進接任後,蔡復進立刻追加預算,讓自己每月支薪近十四萬元。不僅如此,他還每個月花費數十萬元,安排蔡英文的「農林漁牧後援會」造勢活動。換言之,農委會不僅幫陳菊「養肥貓」,還讓蔡復進利用公帑幫蔡英文輔選,卻看不到他做了什麼有益農村發展的工作。
豐年社和農村發展基金會的脫軌輔選亂象,映照的只是農委會淪為選舉機器的一隅,也是整個政府和國家資源被用來「為民進黨服務」的倒影。但在觸目皆是的行政崩壞中,最令人感到痛心的,要數農委會的變質及墮落。農委會在社運團體「農陣」出身的陳吉仲領導下,不僅未能協助台灣農漁民和農漁業走出一條新路,卻反而使農委會變成了民進黨的政治鬥爭基地,他把自己當成了蔡英文的競選轎夫,農業前景卻被拋在一旁。
三年多來,陳吉仲把農委會做成了蔡政府最火紅的部會,但這種現象,卻只反證了蔡總統施政的失衡及本末倒置。兩年半前,陳吉仲力薦吳音寧出任北農公司總經理,引發一連串的風暴,他便不斷以中央部會閣員的身分介入北市府的人事紛爭。其後,韓國瑜率團出國推銷台灣農產,乃至各地果菜產銷失衡,陳吉仲都扮演馬前卒,一則拚命打韓,二則極力自我辯解,卻始終未能真正解決問題。相對於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因為不堪背負深澳電廠的政治包袱憤而辭職,同樣出身社運的陳吉仲,對於扮演政治「馬前卒」的角色似乎更樂在其中。
再看,近日頗受議論的「農田種電」問題。由於受到種電的龐大利益誘惑,許多良田不斷遭光電太陽能板吞噬;主要原因是經濟部門修法大開方便門,放寬「一般農地」可變更地目使用。加上能源業者及「饋線蟑螂」的唆使,農地不斷被化整為零,變相被一些非實際務農的投機人士拿去種電,牟取暴利。馬政府時代發展綠電,至少還嚴格把關,僅允許地層下陷無法耕種之農地申請種電;相形之下,農運出身的陳吉仲卻輕易向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屈膝,坐視農田遭到綠能惡意侵蝕。這樣的農業部門主管,到底是在愛農業還是害農業?這樣的政府,是在愛台灣還是害台灣?
試想,豐年社和農村發展基金會變相輔選的事,如果是發生在國民黨執政時代,民進黨將會如何大動干戈口誅筆伐?但如今民進黨自己做起來,卻是臉不紅,氣不喘。陳菊和賴清德的人馬兩三年來大舉進軍中央,占據要津,用有限的視野來治理國家,用政黨一私來運用政府資源。只看農委會淪為選舉機器,農田則淪為投機牟利的工具,民眾會看不出誰在「吃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