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4371/web/

◆  聯合報社論/從加國遣返民運人士談《難民法》門檻
◆  聯合報黑白集/黃之鋒揭了女王新衣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


2019-09-04 00: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尚未看到和解跡象,雙方持續加碼提高關稅,對於全球經貿衝擊也擴大。不過美中兩國也在其他領域較勁,拉攏合作對象或推動經濟結盟,對於台灣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我們不能因選邊站而損及經濟利益。
最近日韓兩國為了溯及二次大戰勞工官司,兩國翻臉衍生到貿易戰;雙方外長甚至不願在美國調停的場合同台握手,埸面非常尷尬。但是最近在中日韓三方外長會議,在中國大陸斡旋下,日韓雙方釋出善意願意談判來解決歧見,算是給足中國大陸面子,不過三方都有各自的盤算。
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日本-歐盟自由貿易協定(FTA)及韓國-英國FTA相繼到位後,美日貿易協定更可能有所突破。中國大陸在區域經濟整合已落後,當然希望日韓兩國可以和解,以免影響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談判。RCEP談判已延宕多年,若是日韓翻臉,談判更不可能在今年年底完成。另外中國大陸也推動陷入僵局的中日韓FTA可以早日完成,以擴大FTA版圖來制衡美國。
日韓兩國則是著眼於與中國大陸建構FTA,有助於強化在大陸市場優勢。美中貿易戰迫使許多在大陸的美國企業,以及替美國企業代工的台灣企業紛紛撤離,但對於在大陸的日韓企業影響則較小。若是日韓可與中國大陸建構FTA,降低進入大陸市場障礙,反而有利於拓展內銷市場;另外FTA會調降關稅,相較大陸對美國提高關稅,更有利於日韓擴大出口利基,填補美國所留下的缺口。
特別是以日本立場而言,由於參與美國對中國大陸企業的抵制,美日貿易協定簽署在即;所以不希望使中國大陸認為已向美國傾斜,而必須強化和中國大陸的互動,以有效槓桿與美中兩大強權的關係。
美中貿易戰帶動台商回台生產,台灣今年1到7月對美國出口26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8%;對中國大陸1到7月出口7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8%,顯示確實存在轉單效應。不過許多回流台商並未完全撤出中國大陸,在大陸仍保有生產據點所以現階段台灣出口地區比重的位移,是否為一短期現象仍有待觀察。另外不少回流台商是利用台灣既有資金擴充規模,資金並未回流台灣,也會限縮經濟效益。而且受到全球景氣下滑衝擊,今年1到7月台灣總出口1,86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3%。出口持續出現負成長,如何降低衝擊並挽回頹勢,對於台灣經濟至關重要。
另外,無論未來貿易戰結果為何,可以確定美中兩國將進入全面競爭階段,雙方產業分工會疏離,技術更加分道揚鑣,在各有龐大內需市場支撐下,形成所謂美規與中規兩大體系。美國早已展開打造美規並圍堵中規體系,擴大對中國標竿企業,例如華為的進出口限制措施。美國技術雖仍居於領先,但是中國在市埸及成本面保有優勢;各國不但面臨選邊站的壓力,也必須維持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
台灣企業過去在中國大陸主要以製造為主,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升高下,許多台商開始轉移生產據點,大陸已經不再是首選的加工出口基地。另外台灣企業過去較為疏於經營大陸內需市場,未來在中國大陸與各國簽署FTA開放內需市場下,台灣企業在大陸市場的經營挑戰會更高。
美中貿易戰雖然帶動部分大陸的生產製程移轉台灣,但是資金並未明顯回流,而且台灣高階人才外流問題並未改善顯示台灣的經營環境已不具有優勢。政府絕不能沾沾自喜於台商回流的帳面數字,而應積極改善台灣吸引外資所面臨的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黃之鋒揭了女王新衣


2019-09-03 23: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中)拜會時代力量立院黨團,立委黃國昌(右一)出面接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來台他呼籲蔡政府通過難民法》或下修港澳條例門檻給予受迫害的示威者中華民國公民身分,提供政治庇護。但蔡總統無意建立機制開門收人,僅強調比照國際社會,必要時基於人道協助在台港人。
民進黨反送中事件當成催票機,這是路人皆知的事。蔡英文忌憚遭中共指為「幕後黑手」,刻意表態保持距離,卻透過林佳龍的基金會邀黃之鋒來台助威黃之鋒趁蔡政府利用反送中之心機提出立難民法要求,未料卻讓民進黨底線走光休談政治庇護,只能暫時安置
從蘇揆說「相關法制已非常完備」,到綠委稱「事涉國籍法及難民定義」而面有難色,民進黨對政治庇護議題極力閃避綠營鼓吹逢中必反,社會敵意殃及香港。事實上,對申請難民庇護者,政府無力確保其中沒有中共潛伏;對國人都箝以國安五法了,還有寬待港人的道理嗎?
更關鍵的是,蔡政府的中華民國台灣是借殼上市,自己妾身不明,自無從定位大陸及港澳難民。若視作外國難民,有違它假藉的憲法;若依港澳條例給予公民身分,便回歸「一中憲法」,自棄陣地,兩者無一可行。蔡英文說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碰上黃之鋒就被戳破女王新衣
台港本非命運共同體,看似同聲反中,但一是爭選票,一是爭民主,利害相矛盾。對民進黨來說,示威者若不留在燃燒的香港,雙方還有何「共同價值」?








聯合報社論/從加國遣返民運人士談《難民法》門檻


2019-09-03 23: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香港中學生和大學生響應反送中抗爭,在愛丁堡廣場集會。 (路透)

香港反送中示威越演越烈,警民衝突有失控之勢。在此之際,香港學運領袖黃之鋒要求民進黨政府制訂《難民》,對追求民主的港人伸出援手,使他們免受中共迫害。對此,先前積極聲援反送中的蔡政府卻顧右左而言他,閣揆蘇貞昌宣稱「現有法制足以運作」,蔡總統則稱將協助在港台商及在台港人因應變局,都避談難民法問題。
前後對照,蔡政府的前倨後恭,暴露了其偽善與投機。過去三個月,蔡總統不斷聲援反送中運動,主要是這場示威符合她的「反中」路線,又有助於其明年的大選造勢。當時,反送中運動就像天上掉下來的槍,免費供蔡英文打到飽。而如今,示威運動逐漸變得火爆而棘手,放眼看不到和平收場的機會;蔡政府此時的態度隨即轉向,不願面對必須收拾的殘局。這種專挑便宜與輕鬆的作風,不是偽善與投機是什麼
更別忘了,反送中運動的緣起,是因為港人陳同佳在台灣殘殺其女友後逃回香港,我方要求將他引渡回台審理。港府應我方之請著手修改《逃犯條例》,卻因同時納入「送中」的引渡條文,引爆了港人的怒火。換言之,我方本來想解決的港台「逃犯引渡」問題沒解決,現在又增生了「難民庇護」難題,反愈發棘手。試想,蔡政府連一個既知的香港逃犯都無法引渡,若形勢演變成台灣必須收留成千上萬的香港「政治難民」,這豈非諷刺至極
我國研議制訂《難民法》已十多年,不論藍綠執政,草案都曾送入立法院,卻始終未進入二三讀。其中原因不難理解:《難民法的立法初衷,是基於對人權的保障但在政治上,朝野政黨更關心的卻是各自的現實利害,而不是對外國難民的關懷,因此法案從未被排入優先法案」。直到這次,一些激進的香港青年看起來有此需要,但至此關鍵時刻,蔡政府卻反而退卻了。這點,顯示了民進黨葉公好龍的本色
稍早不同的藍綠難民法草案,都是針對外國難民而發,並未列入中國大陸及港澳居民在內。事實上,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過去都曾主張把大陸和港澳人士納入,但最後都猶豫難決。也因此,大陸地區人士的問題就留給兩岸關係條例處理,港澳人士則依港澳條例十八條的緊急危害規定處理。但如此一來,也就成了「政治考量」優於「法制處理」的局面。
進一步看,以香港的反送中運動而論,示威者究竟應當成難民民運人士看待,外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有港人遭到政治迫害而尋求我方協助,基於人道精神,政府當然應該積極協助。問題是,由誰來判斷其迫害的曲折與是非?再者,若當事人是因為暴力滋事而遭通緝逃亡,是否該被視為「難民」收容?我國又是否有義務提供庇護?這些,都在在需要釐清。
數日前加拿大遣返一名大陸民運人士楊偉的例子,或許可提供另一種的思考。楊偉在六四後散發傳單呼籲推翻中共政權遭逮捕入獄,後來他逃往泰國,被聯合國認定具難民身分,於民國92年(二○○三年)取得加拿大居留權定居多倫多。多年來他在當地一再犯下暴力事件,包括刺傷一名公車司機十多刀,加拿大政府因此決定將他遣返中國。儘管有人批評這是對政治犯的不人道待遇,但加國政府聲稱,這是為了維護「加國社會的公共安全」。楊偉集難民、民運人士、暴力犯三者於一身,對加拿大而言,確實是個難題。換作香港的情況,如果蔡政府準備大開善門,誰知道又會迎來什麼樣的「難民」或「民主鬥士」?
香港反送中的發展,逐漸脫離了最初的訴求與此平行發展的,是蔡政府的政治投機引渡殺人犯未遂,卻意外撿到槍而今面對失控的局面,卻不想要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