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政策評估應回歸專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5153/web/

◆  聯合報社論/從「台灣無用論」看我外交的「兩失」
◆  聯合報黑白集/韓朱配不配
◆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政策評估應回歸專業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政策評估應回歸專業


2019-09-26 02: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造成台灣經濟發展瓶頸的因素很多,但是政治扭曲經濟政策這一項,非但不分藍綠都愛不釋手,而且每回愈靠近大選就愈嚴重。對台灣的未來,這是一種無聲的殺手,如何讓政治退場,回歸專業,至為關鍵。
經濟運作有一定的法則,政治扭曲往往造成二個結果。第一是短期政治效果落入政客口袋,扭曲的代價卻由全民埋單;第二是政治甜頭只會引來更多扭曲的惡性循環,終至無法自拔。然而任何民主國家在制定政策時,也不可能完全不考慮政治,因此所謂政治扭曲經濟,指的不是政治絕不能介入經濟,而是決策評估過程中,政治與經濟考量的比重出現失衡問題;失衡愈多的國家,浪費及無效率就愈多。
有關評估程序,先以高鐵延伸為例。高鐵延伸至屏東的經濟成本、需求及效益預測,可以用科學專業進行推估,但最困難的部分是無形效益的大小。延伸到屏東究竟是否會讓屏東翻轉,競爭力提升,還是會像苗栗、彰化一樣,帶動效果有限?這種長期、抽象的效益可以無限大,也可以被視為天方夜譚而一文不值。對於此案,行政院蘇院長強調建設不能只看數字,也要「公平對待」。當高鐵建設成為區分是否公平的標準時,建設費用多高、日後是否虧損等經濟問題彷彿變得次要。
公平當然重要,但不能不考慮代價。因此何時公平可求、何時太貴要叫停,就是政治與經濟的平衡點拿捏問題。經濟建設政策不乏以追求公平為目標的案例;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水、電、電話、教育、郵政、醫療及公車的普及服務政策。普及服務的基本定義是「在任何地點的任何國民,只要有需求,都可以相同價格獲得相同品質的服務」。
普及服務追求的是全面公平,但這樣的境界所費不逮,因此要增加的普及服務項目,往往要經過嚴肅地反覆討論,同時考量代價與成本,方能確定其民生必須性、重要性及對國家發展的價值。以寬頻上網為例,其對生活便利及競爭力意義絕對高於高鐵。然而雖然在都會區寬頻已經跟自來水一樣普及,迄今尚未成為台灣全體國民的「普及服務」。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跟業者一起投入16億元,只把寬頻延伸到偏鄉的國民中小學、衛生所、圖書館、公車站等公共場所,而非「到家到戶」,理由正是當地居民申裝意願低落,投資會造成浪費。可見寬頻與公平固然重要,有無需求這個經濟問題才是平衡點的研判基礎。同理,把公平無限上綱做為高鐵延伸與否的關鍵判斷基準,很難不產生政治與經濟考量失衡的疑慮。
再看計程車Uber爭議。開放Uber當然會影響計程車生計,但科技與民眾需求也很難抗拒。政府先是禁止Uber以回應計程車駕駛的政治壓力,後又面對Uber駕駛的政治壓力而鬆綁,並以加碼計程車汰舊換新補助,企圖平息反彈。不料近日有意延長Uber轉型緩衝期,照樣引發小黃司機上街抗議。
是否開放Uber、是否該補貼計程車換新,理應是經濟民生思維主導的問題。首先,監管計程車及Uber的首要原因不在確保駕駛生計,而是保護乘客權益及安全;其次才是透過總量管制等方式,確保道路秩序及避免過度競爭。目前的作法反而把駕駛意願及生計放在第一位考量的扭曲,顯然是基於政治考量;但小黃駕駛與Uber駕駛是競爭對手,利益衝突,當然會出現「順了姑意逆嫂意」這種進退兩難的惡性循環局面。
不論是高鐵延伸的利弊,或是Uber小黃如何共存,都還有討論的空間。但對台灣而言,關鍵在於評估過程若能少一些政治,多一些專業與科學,才是持續成長的關鍵。








聯合報黑白集/韓朱配不配


2019-09-25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市長韓國瑜(左)與新北市前市長朱立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國瑜民調落後的問題,最近浮現一個解方。如果和朱立倫搭檔,韓國瑜原本落後十一趴的民調,可以拉近為僅輸三趴,很有助攻效果。但朱立倫對此未正面回應,說自己只是選戰啦啦隊。
如果主將夠強,條件夠完整,副手其實只是點綴,不必大費周章韓國瑜的問題是,他的庶民魅力很夠,但要吸引專業菁英和年輕族群則仍差一截,這個缺口必須補上。朱立倫若與他搭配,可以一舉拉升八個百分點的支持度,可見朱的形象對韓國瑜有互補作用。
朱立倫對韓國瑜代表藍軍出征,一直抱持友善與支持的態度,這點毋庸置疑。他對搭檔之事迄未鬆口,可能原因有三:一是韓國瑜確實從未與他談過搭配問題;二是韓營曾試探性地徵詢過,因為不夠正式,所以難以確認;三是朱立倫心裡屬意的是其他角色,因此對出任副手感到遲疑。
基於我國的憲政設計,副總統只是備位元首,平時並無具體的政治職能。這恐怕是朱立倫猶豫的主要原因:副總統「位高權空」,權力角色還不如閣揆或其他閣員。但目前的情況特殊,韓國瑜的支持度遲遲無法拉升,要打出一張能吸票的好牌,比起在那裡猶豫未來角色重要得多。畢竟,如果連選戰都贏不了,還奢談什麼日後安排?
韓國瑜的副手,除了朱立倫,可能還在測試張善政郭台銘的可能性,再作最後決定。至於蔡英文,看似還在等蔡賴配,但辣台妹就夠嗆了,誰配其實已不重要。







聯合報社論/從「台灣無用論」看我外交的「兩失」


2019-09-25 23:4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五天連丟兩個邦交國,蔡英文總統沒有任何政策反省與人事檢討,反而美國國務院急著探索因應選項。美國總統川普主持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活動與演講,邀我紐約辦事處長出席,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這是重要的外交突破;不過,盱衡全局,稱台美關係突破則可,說是重要外交突破則牛皮有點大、臉皮有點厚。
國人歡迎台美關係突破,也樂見台灣在聯合國亮相。但因為美國對中共還以顏色,挾帶台灣進場,而沾沾自喜,只反映了蔡政府外交政策越走越窄,外交關係只剩台美關係的窘狀事實上,台灣正被聯合國所屬國際民航組織大會拒於門外。外交虛進實退,也敢表為政績?再以甫斷交的兩國為例,索羅門對美國介入頗有微詞,並直言中國對索國落實聯合國目標具關鍵地位,對其抗衡澳洲更有幫助;而吉里巴斯才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挺台參與聯合國,沒兩天卻跟著外交轉向了。
對於台灣面臨的外交困境,蔡英文把責任推給中國大陸,譴責北京介入台灣選舉。但台灣接連斷交,不只有中國大陸的因素,還有民進黨僵硬的外交政策,以及過度依賴美國的消極心態。
蔡政府三年多失去七個邦交國,這些斷交事件有幾個共通特性:首先,他們都因經濟理由選擇了北京;例如索羅門總理蘇嘉瓦瑞說,一帶一路帶來巨大利益,而「台灣對我們毫無用處」。其次,縱有美澳等國積極牽制,不但無法挽回邦交國,他們反而認為台灣介入中國與美澳在南太平洋的政治角力這也是蘇嘉瓦瑞說中國是協助索國與澳洲抗衡的更好外交夥伴的背後因素
然而,面對美澳在南太平洋及拉丁美洲的勢力消褪,以及邦交國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的心態改變,蔡政府仍然把美國的印太戰略奉為維護邦交的護身符,恐怕與國際現實脫節。我國還把過去的農耕團等經援政策,當成無往不利的固邦政策,而罔顧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對邦交國經濟紅利的強力誘惑,也無視美澳強推圍堵中國,對我邦交國產生巨大反作用力,這導致我國對邦交國金援政策的失效與預警政策的失能。
首先是以金援為主的政策失效。過去兩岸爭奪邦交國,通常是以金援數字高低決定勝負,但是中國大陸早已打破迷思,改以國營企業作先鋒,進行基礎建設及改善交通設施,之後再逐漸引進官方的經濟援助及無償貸款,來強化對該國的政治影響力。此中固然有兩岸經濟實力強弱的對比,但相形之下,我國對邦交國雖已調整全面金援的思維,但仍未能跳脫金援為主的外交模式。這次索羅門在最後階段傳出將驅逐我國大使,理由是台灣以一人一百萬美元為條件要求國會議員支持如果屬實,這是嚴重干預他國內政的行為。面對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巨大經濟紅利挑戰,台灣必須從根本檢討外交政策與作為。
其次是預警政策的失能。民進黨上台後,兩岸欠缺對話管道及互信基礎,加上蔡政府積極聯美日抗中,兩岸關係形成對抗格局。中共以挖外交牆腳及壓縮國際空間對台灣極限施壓,在兩岸政經實力失衡下,蔡政府便拉攏美日澳等國來為我國外交護盤,利用美澳抗衡圍堵中國的形勢,把鞏固台灣邦交國與維護美國戰略利益劃上等號。
例如去年薩爾瓦多與我國斷交後,美國國務院還召回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及巴拿馬大使,幫台灣維護中美洲邦交。最近美國國會也傳出所謂「台北法案」,為台灣外交護航。這樣的趨勢是否讓蔡政府也漸把美國當成是台灣外交的護衛,以為有「美」萬事足,而逐漸對邦交國內部政治變動失去預警性,形成彷若另類「外交休兵」的消極心態。
面對中國大陸日漸細緻化的經援政策,我政府應改變二元的外交政策,而以多元的思考來處理外交,重回錢復所說「大陸政策」才是上位政策的警語;否則,友邦認為「台灣無用」,台美關係再突破,我國外交也只會成為美中角力的祭品,而一旦美中妥協,台灣「無用」,真會淪為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