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透視/帶職選有違倫理?讓選民作主吧
◆ 大屋頂下/都是智商超過70的成年人
◆ 國民黨離「尚黑」有多遠?
◆ 三科大整合/屏科大、屏大 併校才速配
◆ 犧牲是為了成就更多
◆ 打造不淹水、不缺水港都
◆ 師傅沒偷懶 別再嘴積水
◆ 清淤口水戰 消費高雄人
◆ 畫中有話/高薪背後的代價
◆ 漫畫/淹水與口水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日韓貿易紛爭:制裁武器化、科技分壁壘、東亞雙重對抗
2019-07-20 23:17 聯合報 楊永明(作者為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日本對南韓實施出口管制等經濟報復措施,使雙邊關係緊張情勢升高。 (路透資料照)
日韓貿易紛爭,看似單純出口管制作為,實則牽動日韓關係與歷史恩怨、安倍修憲大計,也擴及全球資通訊產業動盪,更將造成貿易制裁武器化、科技產業鏈壁壘化,及東亞形成中vs.美、日vs.韓雙重對抗情勢。
日本指控韓國過去四年,發生一百五十六件非法出口日本戰略物資到他國案件,包含北韓、伊朗等,韓國強力否認。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否認管制措施是對二戰時期徵用工(遭日本企業強徵韓國勞工)爭議的報復。
這不是羅生門,各界普遍認為日本政府是針對徵用工事件的制裁行為。日本政府認為在民國54年(一九六五年),隨日韓關係正常化簽訂的「日韓關於解決對日財產請求權和經濟合作的協定」,明文約定日本對南韓提供經濟援助後,南韓將不再向日本請求賠償;當初朴正熙為發展經濟,將日本約八億美元援助與貸款,運用在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僅少數用在徵用工個人賠償。
這讓很多徵用工與家屬積極尋求司法正義。民國94年(二〇〇五年)盧武炫政府提供七千餘位徵用工六千多億韓元補償,民國101年(一二年)韓國憲法法院首次裁定韓國民間個人可向日本要求賠償。這個判決引發日韓徵用工爭議,在國家協議與個人正義間的抉擇,日韓關係更蒙陰影。
韓國法院自民國105年(一六年)起,陸續判決徵用工家屬勝訴,包括去年韓國最高法院判決日本新日鐵住金鋼鐵公司須賠償四名徵用工每人一億韓元(約二六二萬台幣),三菱重工也有同樣案件遭判敗訴需賠償,之後又有七家日本企業被韓國檢方起訴。韓國政府要求與日本成立聯合委員會,但日本拒絕,認為違反兩國簽署的請求權協議。
日韓關係因殖民歷史與戰爭時期問題長期僵持,特別是慰安婦與徵用工問題。朴槿惠學習她父親朴正熙,與日本政府簽署終止慰安婦爭議的協議,日本並捐助十億日圓成立基金會,也遭文在寅政府擱置,並關閉基金會。安倍政府認為必須強硬回應,而民調也顯示過半民眾支持。
安倍政府應該也有政治考量。因為周日舉行參議院改選,如果執政聯盟(自民黨和公明黨)能取得三分之二席次,就能達到修憲門檻,將自衛隊合法化納入。保守派人士長期不滿日韓關係轉折,此時安倍的強硬,或能引導風向,我們很快就知道結果。
不過,這次以管制出口處理歷史問題,還是讓人意外。安倍應該是師法川普,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韓國半導體下重手;但美日兩經濟大國都把「經濟制裁武器化」,經濟制裁不再只是聯合國制裁危害國際安全的非軍事手段,現在也成國家制裁與壓制他國的武器。
韓國在機械與電子原料上依賴日本企業,民國106年(一七年)對日貿易逆差近三百億美元(這與台日經濟關係很類似),這次雖然韓國社會反日情緒高漲,但如果韓國採取報復,日韓發生貿易戰,韓國經濟將受巨大衝擊,這也是為何安倍十分淡定。
但是,日本忘了川普全面制裁華為,讓中國決心建立技術自主的產業鏈,中美科技戰將導致「科技產業鏈壁壘化」。韓國政府日前表示計畫提出巨額投資計畫,推動半導體材料國產化,不再受制日本,韓國也要走自己的路,雖然短期不易做到,但將來各國科技產業鏈重新布局是必然趨勢。
目前東亞呈「雙重貿易對抗」結構,中美貿易戰及日韓貿易紛爭,都是以國安理由,設下出口管制或高關稅,以貿易和技術優勢確保國家利益。這代表貿易戰新時代開端,國家將經濟與科技視為權力象徵,更願意因政治因素發動經濟制裁,國家間關係會更複雜,企業投資布局更要顧及地緣政治因素。
日韓關係陷入二戰後最低潮,安倍與文在寅彼此不信任,韓國也不接受日本提議成立日韓請求權協議的仲裁委員會,雙方轉圜空間更緊縮,貿易紛爭可能長期化,加上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亞洲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
星期透視/帶職選有違倫理?讓選民作主吧
2019-07-20 23:20 聯合報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國民黨總統初選底定,高雄市長韓國瑜將批藍袍角逐2020大選,帶職參選遭受批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國瑜就職高雄市長未滿半年,便開始積極參與國民黨總統初選提名,反對陣營因此提出嚴厲譴責,指控韓為「落跑市長」,無心高雄市政。批評者不僅要求韓應先辭市長職,才得參與總統選舉,部分人士甚至以韓欺騙選民而發起罷免連署。支持者則舉出數十件綠營政治人物帶職參選先例,綠營指責根本就是雙重標準。
當各類砲火猛轟韓國瑜的同時,台北市長柯文哲正全台跑透透;不少媒體認為,柯的動作也是在為參選總統布局。但兩者相較,韓所遭遇的各項批判,並未等量降臨在柯的身上。不少人甚至緩頰說,柯第二任期後無法連任,利用在職期間為未來謀個工作,似乎情有可原。而且,柯已當完一任,不能算是「落跑市長」。這種說詞怎麼聽都有些怪,難道第一任參選是荒廢市政,第二任荒廢市政卻是理所當然?
任何公職在任期未滿前便去參與其他選舉,當然有負自己做好做滿的承諾,並不符合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期待。但民主政治的可貴,便在於「人民作主」,半途落跑仍得面對選民的檢驗。如果法律沒有禁止,政治人物也願意承受挑戰,參選是否得當,何妨就讓選民決定?
民進黨如果認為在職參選嚴重違背民主倫理,大可修法規定任何政治人物一律不得在職參選其他公職,相信也會得到民眾支持。不此之圖,等發現對手聲勢強過自己人,才以「落跑市長」撻伐,反而顯得有些示弱。
如果在職者參選其他職位是「落跑」,那麼民代任期未滿前轉任其他公職不也同樣是落跑?何以這類作為卻少獲得責難?例如今年才就任的六都議員,不少便已磨刀霍霍準備轉換跑道到立法院。同樣的,民代因問政優異而被拔擢到行政體系的也不乏其例,但他們的離職卻多數得到祝福。民代轉任行政職,其實還摻雜了行政收買陰影,且缺乏選民的檢驗,比改選其他公職更為不堪,但在台灣反而較少被質疑,讓人疑惑標準何在?如美國憲法明文禁止參眾議員轉任行政職,背後意義相當值得省思。
以「落跑」或「背信」等抽象價值,反對在職者從事其他選舉,其實模糊了問題本質。在職者參選,無論是爭取現職連任或是問鼎較高職位,最大的弊病乃在於在職者可能利用職務之便,動員文宣或脅迫募款,造成選舉的不公平競爭。這與首任或第二任,並無必然關係。
美國經驗顯示,爭取連任者的募款能力,往往數倍於挑戰者。數十年前開始,美國選委會也嚴格限制,在職參選者不得使用政府支薪人員於選務工作,參選人更不得利用職務機會摻雜競選言論,不得在政府建築物接受捐款。例如,老布希在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爭取總統連任時,便曾在參加慶典時補上一句「說了這麼多,你們應該知道年底把票投給誰了吧」;就這一句話,活動被認定非政府工作而屬競選宣傳,因此被要求負擔所有活動經費、隨扈支出、汽車燃費、警力加勤等費用。
面對帶職參選爭議,批評者不努力鼓吹選務透明、嚴格稽核公器私用、防止政府經費被用於助選目的等,反而專注質疑參選者違背政治倫理,似乎本末倒置。
大屋頂下/都是智商超過70的成年人
2019-07-20 23:23 聯合報 黃年
台北市長柯文哲火大了,因為一張「說謊成性」P圖,讓他火山大爆發,跟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徹底翻臉。 記者曾吉松/攝影
民進黨的謊言 柯文哲的省思
柯文哲說:我討厭利用中美對抗局勢,謀求個人利益及政黨利益(的個人或政黨)。
柯文哲問:「你們到底有沒有良心?」他直指:「(他們)不是採取Best for Taiwan,而是Best for myself。」
民進黨主席卓榮泰對號入座說:「民進黨是跟自由民主站在一起。」
柯文哲打蛇隨棍上,一串連珠砲回嗆:「我們沒有和自由民主站在一起嗎?」「我們有不顧台灣主權嗎?」「我們沒有站在美國這一邊嗎?」
柯文哲說:「大家都是智商超過七十的成年人,所以也不用講太多!」
民進黨把台灣人看成智商低於七十的笨蛋,這是所有正常人不能忍受的。柯文哲點出了國人長期遭受民進黨的愚弄及汙辱,所以他才說:「你們到底有沒有良心?」
「我們沒有和自由民主站在一起嗎?」(連蔣公遺囑都叮嚀「堅守民主陣容」)「我們有不顧台灣主權嗎?」(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沒有站在美國的一邊嗎?」(從台美共同防禦條約到台灣關係法,都不是民進黨促成的吧?)
其實,柯文哲還可以再問:「我們難道不也是反對一國兩制?」(從蔣經國到馬英九、郭台銘、韓國瑜都反對)「我們難道不也是反對中共的極權專制?」(民進黨可指出任何一個國民黨代表人物不反共、不反極權專制的?又,柯文哲說「反共不一定要反中,反中不一定要嗆中」)「我們難道不反對中共以非和平手段統一台灣?」(馬英九還說過「不統」,蔡英文敢說嗎?)
柯文哲要說的是: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是「跟自由民主站在一起」的。不論藍綠白,統統一樣。只是對於如何捍衛自由民主有不同的方法論。
絕對多數的台灣人,對中共專政性質的疑懼,及對中共威脅台灣的警覺與抵拒,以及對台灣自由民主及主權的衛護,可說藍綠白都一樣。藍綠白的差異,不在對中共威脅的認知不同,而是在如何因應中共威脅的方法有藍綠白不同的思考。
民進黨說「跟自由民主站在一起」。但柯文哲不啻是在追問民進黨及蔡英文:「然後呢?」
正如:蔡英文質疑柯文哲的「台灣價值」,柯文哲要反問:「妳先說,妳的台灣價值是什麼?」
民進黨這一套仇中恐共的操作手法,在柯文哲眼裡,其實是「利用中美對抗局勢,謀求個人利益及政黨利益」,「不是Best for Taiwan,而是Best for myself」。
接續柯文哲的問題,國人還可以追問民進黨:「反對一國兩制,仇中恐共,然後呢?」「抵拒武統,仇中恐共,然後呢?」「保護台灣主權、守護自由民主,仇中恐共,然後呢?」還有許多問題可問,請讀者自己接龍。
絕大多數台灣人對中共威脅皆有共識,差異是在因應中共威脅的方法論。即以台美關係言,蔡英文幾已淪為「美國代理人」,但柯文哲主張「親美友中」。再以兩岸關係言,民進黨的底牌是台獨,但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兩岸不是國際關係」。這並非柯文哲對中共威脅的評估與民進黨不同,而是柯文哲在因應中共威脅的方法論上出現差異。
柯文哲面對智商超過七十的台灣成年人,他反覆指出:台灣有二○○萬人在大陸生活,台灣對大陸每年約有八百三十億美元的出超,所以台灣不能用民進黨那一套因應北京的威脅。
他說:現在是因中國未下定決心對台灣下手,如果哪一天要打消耗戰,中國決定讓台灣失去對中國八百三十億美元的出超,決心把台灣的供應鏈全部斷掉,欸凍咧?(台灣撐得住嗎?)
柯文哲說得赤裸裸,難道民進黨不是智商超過七十的成年人?
民進黨的這一套兩岸操作,只是不斷煽惑仇中恐共的情緒,卻「根本」「完全」(加引號是為了強調)沒有解答「然後」的問題。其實,民進黨的答案,就是要用台獨對付中共,要用去中華民國化對付中共,卻又明明知道「根本」「完全」行不通。所以,就成了只是不斷煽惑仇中的民粹情結,而不見方法論。
其實,民進黨不必再強調「反對一國兩制」「捍衛台灣主權」「維護民主自由」「反對中共專政」。因為,這是柯文哲的主張,也是韓國瑜的主張,也是台灣藍綠白的共同主張。大家只想問:「然後呢?」
只是不斷、不斷、不斷、不斷地仇中恨中嗎?
為了操作Best for myself的大選,蔡英文現在的論調是:外交,向美國一邊倒,而根本完全不顧台美中其實可以三邊平衡。兩岸,只是不斷煽惑仇中恨中,不斷碰瓷作態,而根本完全不顧兩岸仍有雙贏、共生、和解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自由民主,更用種種卑鄙惡劣的「反民主」手段,推動「假台獨」,使台灣儼然回到「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及「刑法一○○條」的時代,而根本完全不顧自由民主已被蔡政府蹂躪得血肉模糊。
這些,都是民進黨「說謊成性」的一部分。
綠營人物政治生涯的轉折,千奇百怪。黃國昌是「當小綠,就脫黨」,林飛帆是「脫黨變大綠」。柯文哲應當已然超脫了「當小綠/變大綠」的尷尬期,他質問「民進黨到底有沒有良心」?又斥蘇貞昌「有夠不要臉」!
不知柯文哲是否會投入大選。但柯文哲從一個「墨綠」走到了今日質疑台獨政黨「到底有沒有良心」,這在他個人的生命史及台灣政治史上,皆是一個極為珍貴的社會共同資產。
人如其名,柯文哲是台灣極少數能夠語帶哲思的政治人物。不論柯文哲是否投入大選,希望他在「不是消滅藍綠/而是超越藍綠」的立足點上,能對眼前這個令人極端痛苦的台灣共業,直指良心,提出更能超渡眾生的哲理論述。若參選,也不要被綁在棄保的顧慮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那非但可能反而不易當選,更將是柯文哲自己及台灣的重大損失。幾十年才有一個柯文哲,他應已感知歷史對他的召喚。
柯文哲,然後呢?
畫中有話/高薪背後的代價
2019-07-20 23:24 聯合報 王騰毅
圖/王騰毅
台北街頭常見訂餐App外送員騎機車穿梭送餐;日前有外送員介紹工作內容,提及月收可達十萬,讓人羨慕又驚訝。
年輕世代早為窮忙低薪所苦,勞動部下月又將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可能上調基本工資;外送員如此高薪真是異數;然而,大家可能忽略背後的辛勞,在外奔波除行車安全外,更承受時間壓力,尤其雨天民眾出門意願低,卻是外送訂單尖峰時段,看著雨中送餐辛苦身影,恐怕未必如年輕世代所想那般美好。
國民黨離「尚黑」有多遠?
2019-07-20 23:26 聯合報 廖達琪/中山大學政研所特聘教授
圖為初選國政願景發表會,五位參選人朱立倫(左起)、郭台銘、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張亞中、韓國瑜與周錫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尚黑」是「黨」這字的上下拆解,當初所以這樣造字,很可能因為中華文化及歷史演義裡,對「黨」的形成,總是相當負面的看待;所以有「黨」字成語,如「狐群狗黨」、「朋黨之爭」及「結黨營私」等,看來都像對黨的尚黑面作出指摘。
但是,當代的代議民主國家,卻將政黨視為是運作的必要條件,因其規範上應為「部分人為共同理念而結合,以參與政治或選舉之團體」。
我們先賢當初將英文的party翻成黨,實不知是否一開始就不看好這樣團體聖潔光明的可能;民主的經驗理論及現實也深刻提醒,政黨常淪為選舉機器;而欲掌權的人,也會利用政黨,圖謀個人利益,政黨就更可能像用過就丟的工具, 其組織運作及決策不尚黑,似也難!不過,作為民主國家的公民,總不希望政黨只剩尚黑,或被一小撮人把持營私,理念再稀薄,也不能是空的吧!
台灣目前檯面上的國、民兩大黨,都有這危機。這裡主要談國民黨,因為他年歲逾百,生命歷程曾經輝煌,但也相當顛沛,雖帶領創建中華民國有功,但也背負「黨國」原罪,成為當前執政民進黨亟欲徹底摧毀的對象;不當黨產條例查封沒收他絕大多數財產;轉型正義條例則只針對蔣介石主政時問題(民國34年(一九四五)後)檢討,而他也確實在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年,成為哈佛學者口中「已死的政黨」;卻在去年底地方選舉,因韓流一舉拿下十五縣市首長;國民黨可說不僅敗部復活,更是死裡逃生,他有珍惜這重生的機會嗎?
國民黨這次別開生面,以全民調方式推出民國109年(二○二○)總統候選人提名,並於七月十五日由韓國瑜大幅勝出,國民黨中央非常驕傲這次民調過程的公開公平及公正,也呼籲參與初選各方,基於理念一致,應團結支持勝出者,以求最後的勝選,但黨內大局是否就底定了呢?
國民黨想以初選的透明為更生作為,似乎並沒有甩開政黨「尚黑」的宿命!先有黨內大老王金平退出初選,不接受黨內說辭;再有脫黨多年,以一紙榮譽黨員狀參加初選,又不簽共同公約的郭台銘,拿了第二,跑去日本,話語不斷,但絕不說全力支持第一名,坊間各式流言自是不斷!更有甚者,換柱傳言居然仍出現,因國民黨最後確認總統提名人是在七二八的全代會, 民國105年(二○一六年)洪秀柱是在此集會被換掉。
換柱後果之一,就是當時黨主席朱立倫付出與總統職無緣的代價,而國民黨的「尚黑」,更是鐵證如山了!國民黨才獲喘息機會,卻似積習難改,黨內小團體營私,互相爭鬥的戲碼仍不斷上演;而最強外掛很可能用過國民黨就丟,換柱傳說,不論真假及實作與否,都像恨不得快將國民黨送終!
好不容易才離開加護病房的國民黨,馬上又走進尚黑的路程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三科大整合/屏科大、屏大 併校才速配
2019-07-20 23:36 聯合報 胡永崇/屏東大學退休教授(屏東市)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由右至左)、屏科大校長戴昌賢、雲科大校長楊能舒,共同宣布三校將啟動進行合併,打造台灣「旗艦型」科技大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台灣科技大學宣布,將積極與位於屏東科技大學討論合併可能,引起媒體討論;隔數日,又傳出雲林科技大學要加入;聲稱三校合併,學生數將突破三萬人,成為學生數最多大學。
不過,三校位於不同地域,資源整合不易,且性質皆屬科大,即使研究重點有若干差異,基本上皆屬技職系統,互補性不夠。
大學合併考量因素多,互補性與地區資源整合是重點。如就這二項理由觀察,屏科大與屏東大學合併最是正途。
六年前,屏東教育大學與鄰近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改名屏東大學。屏東教育大學發展優勢為師資培育,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則以商業企管為重點,合併是性質互補與區域資源整合典範。
如發展重點為農業與生技,同在屏東的屏科大能與屏東大學合併,則農業、商業、教育三所性質不同的大學校院整併,更是學術互補與地區資源整合的最佳寫照。
就歷史而言,屏東大學民生校區與屏商校區,過去都是已搬遷到屏東內埔的屏科大前身屏東農專的原校區。屏東的三所國立大學校院如能進一步整合,不但三校重回歷史懷抱,相信也會擦亮「屏東」這塊學術招牌,更將成為南台最具資源整合典範的綜合型大學。
犧牲是為了成就更多
2019-07-20 23:34 聯合報 李凡/資深教育工作者 (南投市)
大學指考成績出爐,幾家歡樂幾家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個國中時期非常認真,一心朝著醫學院目標前進的孩子來看我,說他讀警察大學,我有點詫異地問他改變志向轉折點在哪?他微微一笑地說:「沒有什麼偉大理想啦!只不過是環境所迫。家境不好,妹妹也將要上大學,父母負擔不起,所以選擇公費的警大就讀」。想到這裡心裡難免為他傷感。
他看到我的表情,要我不要為他難過,接著他說,剛進警大時,的確是不適應,也怨天尤人好長一段時間。經過一個學期後,他改變了。他心想整天埋怨,也不能改變,既然不能讓自己更好,那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能夠讓自己未來更好;接著想到當初想讀醫學系的目的,不就是要幫他人嗎?那擔任警察人員不也是在助人嗎?想通後,他發覺日子過得快樂,學習也越來越精彩。
「您知道嗎?我暑假將帶要上大學妹妹出國,去看看外面世界,或是再省一點,把錢給媽媽補貼家用。」這孩子自信的告訴我未來的規畫,及他努力要做一個什麼樣的警察。我忍不住告訴他:「你成熟懂事及體貼,及對家人的愛,多讓我驕傲與感動啊!」
之前,我曾看過一個成功企業家,對他哥哥非常的尊敬。人家告訴我,不只是他,其他弟妹也都是。原來昔日為了成就弟妹們,這個哥哥選擇就讀公費師專,弟妹們因而認真讀書,如今各有成就,對哥哥都非常的感謝與尊敬;我看哥哥的內心一定很慶幸昔日的選擇 。
「聽說一些學長姐要到您的基金會擔任志工,我還沒辦法來幫忙,但將來一定會來參與」,我告訴他,擔任志工的條件是把家安頓好了,行有餘力才來;我轉而告訴他「你現在能夠照顧到家人,你就是在做愛的志業呀!」
近日大學指考成績出爐,幾家歡樂幾家愁;但這孩子走出怨天尤人的境地,找到自我的價值,明白如何順應現實環境,實現自己的理想,明白在成就家人的快樂與滿足中,心安理得的追求目標,是否可供許多抱怨時不我與的人們一個省思呢?
師傅沒偷懶 別再嘴積水
2019-07-20 23:29 聯合報 周玉娟/退休教育人員(台中市)
高雄市長韓國瑜昨天臨時安排行程,到苓雅區一棟大樓視察地下室淹水情況,親自涉水察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們的師傅沒偷懶,不要再繼續嘴積水。」一名高雄清疏工班工作人員,在網路臉書大吐苦水。
對這些長時間在充斥泥垢垃圾中奮力的第一線工作人員,我們應給予支持鼓勵,不該因選舉操作而抹煞他們的辛勞。下水道清淤,是常態性工作,不會因藍或綠執政而差別待遇;不管下水道是否是高雄市區常年積水主因,只要定期疏通,總有減少災損功效。
不論哪個政黨,碰到好政績就往自己身上攬,不好政績就往前朝推,這實在是很不好的選舉風氣。我肯定韓市長能看見高雄人淹水之苦,明快取消台中感恩之旅,也佩服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心念故鄉南下勘災慰勞,風雨中傳送慈悲心與關懷心,是人民最需要的,也是父母官該有表現。
天佑台灣,希望颱風季節各地都不要有災損。
清淤口水戰 消費高雄人
2019-07-20 23:27 聯合報 吳榮祥/教(高雄市)
高雄市區降下雷陣雨,超大雨勢讓許多面積水,民眾怨聲載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幾天颱風與強降雨降臨南部,我擔心的是上班路途安不安全、家裡會不會受到損害;然而,部分媒體報導,卻是在比較藍綠清淤,不問黎民百姓疾苦,只問誰清淤長度比較遠、誰又挖淤泥比較多,那個數據又是打臉誰?請問這些是防颱救災的SOP嗎?還是又在藉機消費高雄市民呢?
高雄市雖然換黨換人當家,又因總統大選而延續去年關注熱度,相信此次白熱化的選戰氛圍,將會更受到全國矚目。無論是參選的正當性,或是治理國家的績效,還是庶民們急欲改變台灣整體政治環境發展,無論答案為何,我相信高雄不再是過去被遺忘的城市,反之,成為政治人物論是非之地。
政治人物若要以檢驗高雄,作為彼此競爭國家元首的指標,筆者認為有失國家領導者的風範;面對我們最基本的生活安全、經濟發達,這才是所有參選人應該領悟的民意,不要再用似是而非論點,或是無意義的口水戰來爭輸贏,因為那些無法讓小民對未來感受美夢能否成真。
政黨輪替,是台灣民主驕傲;選民或許一時無法改變執政者錯誤的政策,卻會珍惜手中那張選票,選擇國家與自身生活的未來。
無論過去有無清淤,或現在清淤是否有成效,筆者認為是非對錯,全在選民雪亮的眼裡,無需過度放大或無的放矢,這次總統大選就讓我們做出最好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