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美國對台政策絕非一張「空白支票」
◆ 聯合報黑白集/大人多惡心!
◆ 經濟日報社論/台商回流 把握產業鏈重構契機
經濟日報社論/台商回流 把握產業鏈重構契機
2019-06-08 23: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全球經濟受到的影響也日益浮現,各國經濟的表現與一般預測並不盡相符。美中兩國的出口目前看來都沒有受到明顯衝擊,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與年初主計總處及各智庫預估的數字相差不大,這是因為情勢發展所帶來的正向衝擊大致正好抵銷了貿易戰的負面影響。
儘管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明顯衰退,但對美出口大幅增加了20%,這非僅是單純的轉單效應,更代表了對美的直接出口正在逐步取代由來已久的三角貿易,新的出口結構逐漸成形。此外,台商返台及外商實質投資為數可觀,固定資本形成的速度也很快,也有效拉動了經濟成長。這些都是台灣未落入類似韓星港各地窘境的原因。
台灣目前的經濟表現固然尚可,但還難稱樂觀。美國下一波對中國3,000億美元出口加徵關稅的可能性不低,對台灣出口的衝擊也會更加明顯,短期危機還不算解除。但令人欣慰的是,先前觀望的大陸台商在確定川普對中國的強勢態度之後,很快即發揮高靈活度的特質,展開生產基地的重新布局,也減緩了可能受到的衝擊。
這其中,台商大舉回台的態勢明顯,也成為政府努力宣揚的業績。雖說這是貿易戰衝擊的影響,但也值得正面看待這樣的發展趨勢。過去幾年來,以供應中上游零組件為主的眾多台商逐漸面臨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如今美國正欲透過貿易戰裂解紅色供應鏈,從正面的角度來看,這正是台灣擺脫對中國大陸依賴的契機,未來無論稱為「非紅供應鏈」或「美國供應鏈」,都可以是台灣產業鏈重構的機會。
從消極面來看,台商回台投資可保有並延續過去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然而台灣資源有限,我們必須重申回台投資不能僅看重金額多寡,更應有機制謹慎選擇具有高附加價值的高階製造業,才能真正帶來具有薪資提升效果的優質就業。
從積極面來看,未來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過程中,應該積極擺脫過去太過被動的角色。台灣廠商的製造與供應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應該發揮優勢,扮演更主導性的角色。例如,除了高階製造、研發應在台布局之外,也可建立供應鏈營運總部,透過新南向政策,將中低階的製造活動布局在東協及南亞各國,如臂使指地擴大台灣供應鏈優勢。儘管目前也有不少台商往這些地區建立新生產基地,但還是屬於散兵游勇、逐水草而居式的移動,沒有整體策略與脈絡。因此,政府最新的新南向政策便應積極與適當的國家洽談,建立屬於台商群聚式的生產基地,才能有規模經濟與互利共榮的好效果。
觀諸歷史,台灣過去經濟具有結構性的進步,往往來自外來的驅動力,此時台灣又正面對一波新的外來衝擊,如何藉此化危機為契機,端看我們的視界與謀略。如果政府只是欲藉解決五缺問題或所謂「沒有上限的補貼」來吸引更多數額的回台投資,不但可能難以達到產業升級、創造高附加價值與薪資的目標,恐怕還會帶來相反的效果,實在難稱為良好機制,不可不慎。
再者,也須注意回台廠商過度集中單一產業的現象。目前回台台商還是多屬於資通訊產業,這固然有助於維護並拓展我們在此一產業的優勢,然而產業的過度集中正是我們在貿易戰中受創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雖也鼓勵與5+2產業創新計畫相關的廠商回台,但看來成效有限。正如前述,台灣的各項資源實屬有限,必須確實盤點能否支應這麼多產業的同步發展。若說5+2產業創新計畫真是台灣產業結構脫胎換骨的機會,那麼在資源的配置上就應格外審慎,對台商回台擇優汰劣的過程固然痛苦,但也是善用有限資源真正提升經濟體質無可避免的選擇。
聯合報黑白集/大人多惡心!
2019-06-09 00: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委會祭出反制海峽論壇新措施;圖為副主委陳明祺。 記者林庭瑤/攝影
蔡總統佯稱「維持現狀」,但兩岸關係倒退則是事實。兩岸年輕世代交流本是好事,大陸高教實力已非昔日阿蒙,且每年有數千陸生來台念書,台灣高中生赴對岸知名大學就讀也漸多,為何蔡政府連學生暑期登陸都要禁?
禁止台灣學生暑假赴陸交流,是怕台生「被洗腦」,還是自以為官威大?陸委會指控救國團招攬高中生到上海、雲南的暑期活動,是「統戰合作」,更援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廿三條指未經同意便招生,充分顯示了其鴕鳥心態。試問,台灣高中生會禁不起一次暑期交流,就變節叛台嗎?
再說,活動是由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或救國團主辦,一查即知;「協助學員評估未來升學就業趨向」是否招生行為,也得等辦過才知虛實。何況,到異鄉讀書是人生大事,台灣學生有那麼容易短短幾天就中了「統戰」的毒?
全球化時代,愈來愈多學生和家長更重視國際經驗,並積極布局。面對這場搶人才大戰,台灣唯有厚植經濟及高教實力,才是正辦。打鎖國牌,無助讓青年學生開拓眼界。再說,就算把對岸當對手,也得知己知彼吧!大人們為政治利益不惜犧牲學子權益,多惡心啊!
聯合報社論/美國對台政策絕非一張「空白支票」
2019-06-09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是不是把台灣當成對付中國的籌碼?前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對台灣相當友善,但他代表的仍然是美國的利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美國賓客訪台,包括前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在內,最常被問到兩個問題。其一是,美國究竟支持哪位總統候選人;其二是,美國是不是把台灣當成對付中國的籌碼?問題反映出的心態,其實遠比答案還值得玩味。
最近美台關係明顯提升,外界也從這兩個面向提出探討和檢驗。外交部指台美關係最近有三項突破,包括:一,北美事務協調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二,國安會祕書長李大維會見地位相當的白宮國安顧問波頓(而非過去所見的副國安顧問);三,兩人並共同會見我邦交國駐美大使。這些,均顯示美方關切台美邦交。
有人認為,這是美國以實際行動支持蔡英文獲得民進黨提名;另有人則從美中貿易戰的僵持切入,認為美國提升對台關係,是把台灣當成和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既然打壓華為可作為美中談判的籌碼,提高關稅可以迫使墨西哥加強邊界控制難民;那麼,提升對台關係,正好擊中大陸的敏感神經。
北京確實對此反應強烈。除外交部發言人譴責,在新加坡的美中國防部長會談中,中方也特別提出久已不提的「台灣問題」,指責美國在涉台議題上有「一系列消極的言行」。除了當面示警,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還在「香格里拉對話」演說中強調,「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絕無選擇,必將不惜一戰,不惜一切代價,堅決維護統一」。
魏鳳和發言之後五天,媒體報導,美方將出售一○八輛M1A2艾布蘭戰車,及大批反戰車和防空飛彈給台灣,總價超過廿億美元。台灣提出這批軍購,是在F-16V戰機之後,美國卻先宣布同意,可見美方對抗大陸的味道濃厚。但戰車屬於防禦性武器,攻擊性的戰機暫緩宣布,多少是要避免過度刺激中共。
川普政府的中國政策,根據卜睿哲的看法,是自艾森豪以來對中國最敵視的,是「你死我活」的零和策略。台灣原可從中獲益,卻屢遭「友軍砲火」波及。卜睿哲認為,美國國會對台灣極友好,但國會通過的諸多友台法案並沒有強制力;要執行多少,仍得看行政部門。台灣有人認為美國會百分之百支持台灣,彷彿這是一張無條件的「空白支票」,可以隨便我方填寫。但卜睿哲提醒,「他們得好好想」,謹慎思考自己在美中之間的利益。
但川普政府目前的對台政策,卻是混亂、而相互牴觸的;卜睿哲認為,這是一種「精神分裂症」。台灣若是美國的戰略資產,美國就不該任台灣在經濟上受損,但台灣企業卻列在美對中科技輸出限制的清單上。而且,美國只為數量極小的美豬美牛問題,遲遲不與台灣建立更實質經濟關係。
川普本人的意願最能左右對台政策,但川普獨特而搖擺不定的作風,卜睿哲卻形容他如同「外卡」。從選前與蔡英文通話,到後來與習近平在海湖莊園的峰會,川普的轉變很快,且極不可測。從伍華德的《恐懼》」一書,可看出川普不相信使用武力保護亞洲盟友符合美國利益;儘管他指涉的是韓國,但川普同樣可能說出:「我們保護台灣,可以得到什麼?」
卜睿哲是台灣民主發展的見證人,對台灣相當友善,但他代表的仍然是美國的利益。對於台灣的總統選舉,他的官式回答是:他知道,美國會「尊重台灣選民的決定」,不會介入。民國88年(一九九九年)卜睿哲擔任AIT理事主席時,即曾來台會晤扁連宋三位候選人;當時被問到這個問題,他答稱:「美國不會偏向誰,只要總統當選人能與美國合作。」
這是最穩妥的回答。但卜睿哲無法預料的是,萬一川普在選前突然發個推特,說「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相信他當選後,一定會當個優秀的台灣總統」。那時,美國想在台灣保持的中立形象,也就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