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銀行大股東的治理要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總統,用減稅來拚經濟是在走歪路
◆  聯合報黑白集/太一致的民調
◆  經濟日報社論/銀行大股東的治理要求







經濟日報社論/銀行大股東的治理要求


2019-06-15 02: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一周,金管會持續表達對金融機構董事會的期盼,並特別關心家族控股的銀行,例如提出金控家族股權透明化、大股東持股將採實質認定的要求,以及關切銀行董事會功能運作是否正常,乃至董事會開會頻率偏低、常董會替代了董事會功能等不當現象。之前,金管會對有「寶佳條款」之稱「金金分離的要求,已在近期獲得落實而在更早,金管會提出的產金分離」,則明訂兼任副董事長職務權責
金管會這些規定,是就金融機構執行層面的要求,劃出紅線,讓金融機構有所遵循我們支持金管會對銀行治理嚴格把關,並讓金融業的大股東更瞭解治理對銀行的重要性。但我們也要進一步闡述這些要求,重點在銀行治理的核心價值與理論基礎,特別是提醒銀行的大股東,銀行追求的價值與一般公司所追求的價值並不完全相同。
民國97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各國相關金融監管單位與學術界得到一個結論,即金融海嘯發生的基本原因是銀行太汲汲營利,從事太多高風險的業務教科書中所稱經理人應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只適用於一般公司,銀行則應同時追求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最大
同時追求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又引申出另一個議題:銀行到底是誰的?過去認為銀行是大股東的。但在金融海嘯之後,國際間有愈來愈多的文章揭示應以銀行治理為核心,認為銀行不僅僅是屬於大股東,也同時屬於存款戶
這類論點的基礎是,銀行的資產有高達90%是來自社會大眾的存款,只有10%來自股東,所以銀行的經營也要關注到90%的存款戶利益。至於在10%來自股東的股份內,大股東又只出資一部分,例如這部分的占比若是20%,則銀行的全部資產只有2%來自大股東。所以,這派的論點是,銀行不是大股東的,金融市場上可能會有家族公司,但不會有家族銀行,如果有也只是稱呼上的方便。
當一些家族是銀行大股東時,他們常常誤以為銀行就是家族的,所以容易觸犯一些違法的事件,金管會因而提醒必須遵守且不能超越的紅線。但在同時,若是金管會只關注一些所謂家族銀行的治理,則可能只見秋毫而未見輿薪。因為當政府成為銀行的大股東時,政府也往往誤以為銀行就是政府的,金管會對此也應該要劃出紅線。特別是當政府一角身兼二職,既為銀行的大股東,又同時是政策實行者時,角色極易混淆,並產生利益衝突。
一般來說,銀行大股東照顧的是債權人與股東的利益,但若政府是銀行大股東時,因為又身為政策實行者,理論上應該照顧全民福祉,但因政黨政治的現實,政府執行政策時往往傾向討好其支持者,有時甚至惡化成派系分贓,從而忘了全民福祉。
例如我們常常看到政府命令泛公股銀行買股票救市,理由是提早介入,避免系統性危機。但身為大股東,如果買的股票股價持續下跌,其實是在傷害小股東的利益。當這種兩難的情況發生時,可以謹慎地說明不得不用銀行存款介入股市的理由,其實更好的情況是用別的方法救市。
再者,最近政府將台灣銀行數位副總經理等級的主管,高升到其他泛公股銀行當總經理,如果政府能理解銀行不是自己的,就應該謙虛地向大眾說明調動原因,以避免政治派系分贓的聯想。例如,可以解釋或說明這些經理人高升的理由,是因為他們在業務上有傑出的表現,或者是這些人特別理解銀行治理。而在這些新上任的總經理當中,第一銀行新任總經理上任35天就請辭,當大股東回聘原來的總經理後,是否也應該謙虛地說明原因為何。但由於政府仍誤以為這些銀行是政府的,就會抱持著「既然是我的又何必解釋」的心態。
當銀行的大股東為政府時,如何要求這位大股東也重視銀行治理的核心價值,這個問題一樣不能忽視









聯合報黑白集/太一致的民調


2019-06-15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總統初選民調結果揭曉,蔡英文總統(左)勝過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右),隨即被質疑民調的公正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在初選大勝,神采飛揚;但隨即有人跳出來質疑民調的公正性。陳水扁首先發難,說他「打死也不相信」;游盈隆繼稱,這是史上最離奇的民調,完全違反社會大眾的直覺
不僅他們兩人,一般民眾看到那幾組數字,恐怕也覺得「怪怪的」。原因是,五個民調的結果「太一致」了,雖數字略有出入,但差距曲線幾乎一致。用陳水扁的形容,像「從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民調落差太大會被質疑,趨勢太一致,同樣讓人起疑
陳水扁就算了,但游盈隆是民調專家,他的台灣民意基金會定期進行各種民調。其基金會做的民調,賴清德四月下旬領先蔡英文廿二趴,五月下旬還領先十二趴。而今,民進黨公布的五家民調數字,卻顯示蔡英文反超前七至九趴,讓他難以置信
事實上,賴清德都已投降認輸,外人再質疑這次民調的真實與否,未免多管閒事問題在,民調是科學性的統計,即使是黨內初選,也不應容忍人工的偏斜尤其,國民黨也正為民調公司的選擇爭執不下,民調的執行者、執行方式、乃至最後的採計,都應建立更客觀透明的標準
有綠委表示,這次民調拒答率很高,值得關注。尤其納入手機民調後,許多正在開車、走路、上班、開會的人均不便受訪,可能影響調查準確度。民進黨也許應提出更多說明
話說回來,贏得民調,不表示一定能贏得選舉。落後的人要加油,才是真的。










聯合報社論/總統,用減稅來拚經濟是在走歪路


2019-06-15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執政三年多來,為救經濟,屢屢推出減稅措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執政三年多來,在推動經濟發展財政永續上未見成果,卻把各種減稅、補貼視為政績大力宣傳,以拉抬低落的民意支持度。蔡總統吹噓自己任內的經濟表現,卻又拚命推出減稅法案救經濟,而減稅利益大多流向富人,分配正義只能淪為口號。在全球經濟下滑危機升高之際,我國過度減稅不僅造成財政脆弱,更將使台灣難以抵擋灰犀牛的撞擊。
蔡英文自詡推動改革很有魄力,但屢屢採取減稅措施,其實是出於討好,因為爭議最少。外界不平的,多半是某種稅減得不夠多、誰沒得到好處等,反對減稅的聲音卻極少被聽見蔡總統三年前就職時曾疾呼,「我們國家的財政並不樂觀」;為此,她應該提出加稅政策以健全財政,才是魄力的展現然而,現在總統和閣揆都拚命把減稅當成政績大肆宣傳,卻把平衡財政的壓力全都丟給財政部長去承受
回顧過去幾任財長的作為:林全推動最低稅負制」,讓有錢人多少繳一點稅李述德推動恢復軍教課稅,為長年的爭議畫下句點張盛和推動財政健全方案」,取之於少數,用之於多數原則,增加稅收並縮減赤字。這些拔鵝毛的加稅法案不免得罪既得利益者,財長屢屢成為眾矢之的;但當時也因為獲得府院支持,最終才得以落實。這種作法,才是施政的魄力。
民進黨日前的初選政見會中,對於去年通過的所得稅制優化方案,蔡英文和賴清德爭相邀功,競稱「有感減稅」是自己的功勞。官員說,扣除額調高後,年薪低於四十.八萬元的小資族,今年不用繳稅,和舊制相比省了五千一百元稅金但官員沒說的是,有十個納稅人因此減稅一億到三億元、十三人減稅五千萬到一億元,減稅一百萬到五千萬元則有一千多人。
這種以優化為名、實則讓富人大減稅的稅改方案,不但違反租稅公平,也衝擊政府財政。財政部估計,和上一年度相比,綜所稅收因此短收一百多億元。政府財政收入短少,但閣揆蘇貞昌又開出「取消印花稅」的紅包,地方因此短少的一二○億元財政缺口,須另編列預算補足。此外,軍公教調薪的議題又浮上檯面,對於正在籌編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財主單位而言,也是一大難題。
儘管政府財政吃緊,儼然把減稅當成拚經濟唯一解方的蔡政府,卻仍持續加碼立法院預訂十七日召開臨時會,執政黨力拚三讀通過的產創條例》修正草案、《境外資金匯回條例》草案、《所得稅法》修正草案的「名模條款等,都遭在野黨立委質疑是圖利企業和富人的減稅法案
其中爭議最大的,是資金匯回條例》。政府以美中貿易戰和全球反避稅風潮為由,採取形同「租稅特赦」的方式,鼓勵在海外無處可藏的資金回台。事實上,以國內五缺問題懸而未決,這些回流資金能帶動多少實質投資效果,令人懷疑;然而,卻可能引發炒股、炒地、炒商辦等的負面效應。草案在委員會審查時因爭議過大,在重要條文全數保留的情況下勉強完成初審然而,民進黨無視外界質疑,準備在臨時會以人數優勢強渡關山
政府不是不能幫企業減稅,問題在於減稅易放難收,必須審慎評估再者,政府課稅的目的除了籌措財源,是要改善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縮小貧富差距這些減稅法案在缺乏配套下,減稅利益讓富人和企業主獨享,對解決低薪問題幫助有限,反而讓經濟優勢者更優勢,加劇社會弱勢者的相對剝奪感
蔡總統說,她的政府是「有史以來最注重年輕人的政府」。若注重年輕人,就不能不正視分配正義;但蔡政府以減稅為主軸的拚經濟法案,卻是制度性地破壞財政的健全永續,這不但和分配正義背道而馳,更增加世代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