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出借權」的美麗與哀愁
◆ 別昧著專業汙名化自經區
◆ 市政監督或政治獵殺?
◆ 雙語和程式教育 刻不容緩
◆ 聯合筆記/農地違章工廠這筆帳
◆ 「五選四」討價還價 二階書審趕搭便車 這樣的甄試你信賴嗎?
◆ 失智症照護 需團隊持續合作
◆ 催生黃埔園區 為眷村找新活路
◆ 漫畫/自經區毀路者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農地違章工廠這筆帳
2019-05-08 03:28 聯合報 鄭朝陽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初審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規定二○一六年五月廿日以前既有低汙染工廠可原地合法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聽到南部製造業的朋友說,花了一大筆錢買了一塊特定農業區的農地準備蓋廠房,立刻斥責他:「難道不知道特定農業區不能蓋廠房嗎?」友人答:「知道呀,仲介說沒問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然後說著一堆要拐變抹角、找「厲害」中間人想辦法變更的方法,對話最後在長歎中結束。
接著又看到前天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草案,又免不了唏噓長歎。行政院版本提出以蔡英文總統上台為界,民國105年(二○一六年)五月廿日以前既有低汙染工廠只要在十年內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證」,就可留在原地合法化,工廠合法後,就會解除多項限制,土地與工廠均可自由買賣,也不必擔心再受罰,只要繳一定比例的回饋金即完成「贖罪」,成功占領農地。
這是政府第二次為農地違章工廠修法,卻越修越放寬,越改越倒退。沒想到竟有綠委提出多項附帶決議加碼為違章工廠護航,包括違章工廠解除自由買賣限制、農地變更工業用途回饋金降至百分之五、放寬隔離綠帶等,讓環團甚至用「毀農滅國」等強烈字眼譴責,並要蔡政府與之切割。
其實,行政院版本的產製過程就充滿爭議,好比違章工廠只要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證就可華麗轉身,不但就地合法,也免除一切罰則,如果將來回饋金比例又是政治考量的妥協結果,不符公平正義的期待,等於視國土計畫、建築管理等法令為無物,還有誰願意合法申請興建工廠?也難怪經濟部長沈榮津要這些違章工廠業者「這兩三年要先忍耐」。
另外,違章工廠就地合法不是說變就變,當中涉及工廠防災避難、汙水處理、彼此安全間隔與隔離綠帶等整體規畫事項,這又以群聚的違章工廠較有就地合法的討論空間,但前提仍是要有這些整體規畫的環境條件,至於零星違章工廠本應從農地退場。但在一連串的討論過程坎坷,決策官僚想的「轉型正義」與專業技術官僚不一樣,以致有些官員連會議都不想去開,留下如今的爭議。
一點四萬公頃、四萬五千家的農地違章工廠,在十年前修法之後的這段輔導期間,僅極少數完成合法化,且違章工廠持續新增,看不到蔡政府有「辣台妹」的執法魄力,如今進入總統大選年,除了放寬、就地合法,人民還能期待什麼?
失智症照護 需團隊持續合作
2019-05-07 23:49 聯合報 陳乃菁/醫師(高雄市)
在高齡化浪潮下,失智症患者快速增長,促使不同領域的醫護人員相繼投入失智症照護的領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高齡化浪潮下,失智症患者快速增長,患者與家屬的照護需求促使不同領域的醫護人員相繼投入失智症照護領域,其中不少是初次接觸的醫師。眼見更多專業人士加入,我身為持續投入看顧失智症的神經內科醫師,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失智症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跨領域的投入也代表更多人手和照護方法的可能性,但我難免有憂慮。
我的憂慮是:目前對專業人員的大量且速成的開課方式,或許可讓大家在短時間內對失智症有初步認識,但失智症有其特殊性,並沒有辦法在這樣的狀況下就讓初踏入這個領域的醫師們獲得全面的理解。於是即使有照護的熱忱,卻可能誤以為所知已然足夠,貿然做出的醫囑或照護方式反倒可能對醫病關係、甚至醫師和醫師間的關係造成傷害,更無法對患者的病況和家屬的照護壓力有所改善。
看顧任何病症都需要時間的累積,對失智症來說更是如此。失智症能展現出千百種的表現方式,有些還是隱微且容易引起誤判的,例如初期可能跡象就包括失眠、憂鬱、恍神等。即使確診後,患者也將隨著病程進展而起起伏伏、時好時壞。這樣的特殊性讓失智症照護特別需要醫事人員持續關注,方能提供全面性照護。
對患者與家屬來說,這樣持續且全面性照護更是珍貴,因為在一般民眾眼中,穿白袍的都是醫師,他們對醫者的信任是信任這個群體,彷彿為人醫者只要穿上白袍,我們所說的話就會被他們接受,但我們應當更加謹慎,因為只要這個信賴關係被破壞,那麼民眾的不信任感也是對醫師全體,而非個人。
而這樣的狀況在目前的失智症照護過程中卻是可能性發生的。特別是假若我們將患者的就醫看成一個線性過程:由第一線的家醫診所醫師轉介到神經科或其他科別進一步就診,有時候這樣的過程還不只一次,失智患者與家屬就一再重複同樣的話語和痛苦的回憶。而當患者回歸社區,可能因為藥物使用產生身心變化,地區醫師若不清楚前一階段醫師這般用藥的用意,便可能貿然減藥停藥,甚至不經意對他人醫囑提出批評,凡此都是對失智症照護的傷害。
所以我呼籲,失智症照護需要團隊合作,將照護由點和線擴增為面,將跨領域的醫事人員組成團隊,增加彼此間大量和持續的溝通機會,分享對患者的觀察,也放開心胸接受他人對患者的判斷。唯有在綜合性考量下,才能將失智症照護做到最好。
在這個過程中,類似「病患照顧意見書」的設計就能為跨領域照護團隊提供助力,幫助大家看見各方意見和不同思考角度。我也期望政府單位能提升對非藥物性治療過程的重視,畢竟減少重複用藥是國家政策,而若要減藥又不造成病況惡化,就需要更多的醫病溝通和團隊討論。相信群策群力下,我們能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最妥適的照護。
「五選四」討價還價 二階書審趕搭便車 這樣的甄試你信賴嗎?
2019-05-07 23:58 聯合報 王釗洪/大學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今年的大學個人申請二階甄試,有許多校系僅採書面審查,又未公開評分標準,引發公平性爭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久前外媒報導,台灣人的IQ高於世界平均。台灣人遇到問題,化簡為繁的功夫了得,最令人傻眼的非大學入學制度莫屬。在廣設大學與多元入學兩大政策互為所用下,從早年的聯考逐漸搞出繁星入學、學校推薦、個人申請諸多名堂,學測不夠還另加指考。近幾年來,入學試務更加疊床架屋。
今年最引爆爭議的是學測考科「五選四」,相關團體各有主張,理由多是減輕壓力、了解性向、有利通才養成、適性學習等等。其實這些都是既乏理論依據,又缺統計佐證的假說。多方討價還價之下,考生又成了白老鼠。
今年個人申請二階甄試,許多校系僅採書面審查,又未公開評分標準,引發爭議,考生及家長憂心忡忡,要求應公布書審程序,招聯會官式回答:各校系大同小異。別天真了,只知道流程有什麼用,還是不知道審查分數怎麼出來的。
報載有家長聯盟代表提出大哉問:如何從書審資料中看出孩子特質?怎麼保證學校會仔細看過每份書審資料?首先,大學教授除自身專業外,其實所知甚為有限,相信九成都沒修過教育心理學,因此除與高中主科同名(如數、理、化、國、英等)系所外,其他如法、政、哲、傳播等科別教授,很難由書面鑑別學生是否是該系最適合的學生。那怎麼辦?只好拿整合高中各種考試的總成績來魚目混珠!
其次,指定由教授逐一審閱招生書面資料,恐怕也是學術先進國家聞所未聞的。教授們教學研究何其繁重,承擔評審工作又何其無奈。新進老師背負千斤的升等壓力,資深的面對「玉山加薪」誘惑更要努力登頂,有多少人會花幾十個小時去細看上百份書審資料?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出在校成績,稍作增減,分項填入讀書計畫、課外表現等欄位。搭便車心理無須外求,想想假設其他同仁會嚴謹評審,我取巧一下不打緊的,心底就坦然多了,不是嗎?
進入理想的大學,並不保證未來的成功,重要的是入學後是否努力學習。政府如果不想師法先進國家,將大學入學的責任交付給入學辦公室的專家,那就交給AI去評審,讓機器人去媒合吧!
雙語和程式教育 刻不容緩
2019-05-08 03:28 聯合報 翁履中/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
英語能力和基礎的電腦知識,是這一個世代的學童必備的基本能力。將這兩種課程正式納入課綱,不只刻不容緩,更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在馬英九基金會主辦的重振台灣競爭力論壇上,點出了台灣教育缺乏面對國際化以及大數據時代的長遠教育規畫。與國際潮流脫節的教育方向,等於是剝奪了台灣下一代面對世界的競爭力,而這樣缺乏規畫的教育困境,對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將造成極大的傷害。
誠如陳文茜所言,推動雙語教學,及培養對於程式語言的基本認識,在台灣目前教育體系中,完全看不出任何有系統的教育方針。放眼全台,推動雙語教學的公立學校少得可憐,而學校就算有安排基本電腦課程,不只學習內容沒有系統性的教學課綱可以參考,許多學校連設備都不敷使用。
政府不是沒有注意到國際化的教育需求,只是所有的政策除了口號之外,能夠落實的實在有限。在國發會去年底提出的二○三○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中,教育部喊出了五大策略,其中「促進教育體系國際化,讓世界走進來」的策略,強調未來要鼓勵大學進行國際交流,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這樣的策略其實早就行之有年,而成效也遠不如預期。如果把已經在做而且不算成功的政策也提出來充數,政府的雙語教育政策要如何令人期待?無奈的是,教育部寧可配合政治議題推動東南亞語言和母語教學,而把應該好好規畫的雙語課程計畫,拿過去的資料隨便虛應故事。
英語能力和基礎的電腦知識,是這一個世代的學童必備的基本能力。將這兩種課程正式納入課綱,不只刻不容緩,更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根據內政部統計,每年平均有廿萬學童進入小學就讀,因此每拖延一年,就有廿萬學生的受教機會受到影響。
如果說推動雙語教學會遇上外師難求的困境,在有資訊王國之稱的台灣要找到能夠為孩子提供電腦課程的老師,應是輕而易舉的事。在大數據的時代,全球各國都越來越重視電腦相關課程。以美國為例,許多州都正式立法,將電腦課程列為國中國小的必修課。在全美率先立法規定國小學生都必須學習電腦的維吉尼亞州,全州學童一旦進入公立學校體系,從幼稚園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每學期都必須參加至少一門電腦課,甚至允許高中生可以用自己上過進階的程式語言課程,來取代傳統數理科目。政府訂立教育法規將電腦課程列入全州標準課綱中,目的在避免下一代學子因家庭所得差異,連基本技能都無法獲得公平學習機會。
反觀台灣,到目前為止,有機會學習英文跟電腦課程的孩子,還是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優渥的家庭。如果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而人才的養成需要教育政策能夠呼應時代的需求,透過教育讓所有具有潛力的學生都能公平受到栽培,難道不是制定教育政策的目的?
台灣的政治紛擾已經讓所有的政策都只求看到快速的回報,不願考慮長遠的發展。如果台灣不能盡快將英語和電腦技能提供給下一代,恐怕不出十年,台灣可能連現在還保有的一點點人才優勢,都會消耗殆盡。沒有競爭力的人才,台灣又如何會有條件去思考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
市政監督或政治獵殺?
2019-05-07 23:48 聯合報 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
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到高雄市議會作施政報告,民進黨市議員穿統一印「拒絕一國兩制」的黑色T恤,在報告台前高喊「拚經濟,要腳踏實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的民意代表,是非常特殊的行業。通常臉皮要夠厚,心地要夠壞,嘴巴要夠黑。所以基本上,不是正常如你我的升斗小民,可以勝任之。
代議式的台灣民主,選出來的縣市議員與立法委員,理論上是為了替人民監督政府,然而演變到今天,卻成了一場作秀比賽。
所謂作秀,顧名思義就是演歌式的問政,所以講話一定要辛辣。曾幾何時,台灣的媒體早已經走向弱智低俗化,要博取版面,就必須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問政講得愈尖酸刻薄,道具用得愈千奇百怪,表情演得愈誇張離譜,就愈能登上網路聲量。
反正海畔有逐臭之夫,政治行銷學的經典理論就是,管他好名壞名,能夠出名才是王道。
除了說話要尖酸刻薄,內心也必須要充滿算計。不論是問題的設計,媒體的截圖,網傳的流言,都必須有目的性的串聯在一起,才能夠引敵入洞。
反正三人成虎,政治流行病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細菌散播久了,任你鐵打的身體,也會讓你生病。
最後當然,如果不小心被抓包的時候,要有臉不紅氣不喘的阿Q精神。無論如何一定要「堅持台灣價值,維護台灣主權,守護台灣民主」。只要緊緊抓住這十八字箴言,就能神體護身,百毒不侵。任你貪汙嫖妓,都能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日子。
政治倫理學的最高精髓就是,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所以只有傻瓜的民意代表,才會認真監督市政。再笨的人也知道質詢的時候,不要讓專業的團隊上台,把事情好好解釋清楚。因為模糊影射,惡意羞辱,四面楚歌的政治獵殺才是一門好生意。
君不見各方網路獵犬已收錢辦事,將政治獵物四面包圍,嗜血的媒體名嘴也奉命配合,擊鼓獵殺。只待那無助的政治獵物筋疲力盡,爾等拉弓一射,揚名立萬,從此富貴權力,享用不盡。
這年頭,還有比這更划算的買賣嗎?
別昧著專業汙名化自經區
2019-05-07 23:52 聯合報 王治宇/公,曾參與APEC、WTO經貿談判(台北市
總統蔡英文針對自由經濟示範區爭議表示強烈反對,她強調在美中貿易衝突底下,在台灣加工出口中國貨,容易被視為中國產品,「不是一個正常做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現行的《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有沒有區內外不公平的情形?有沒有把MIC洗成MIT的情形?如果有,就不是自經區特有的問題;如果沒有,自經區為何不能比照自由貿易港進行有效管理?退一步言,WTO有原產地規範,設有許多限制來避免「洗產地」等不公平貿易情形,會像某些政治人物說得那麼簡單嗎?
如果自經區的概念可以粗暴地簡化為「洗產地」,中國企業能不能在韓國及日本已設置的自經區洗產地呢?如果不能,就不該把自經區和洗產地畫上等號;如果能,中國企業把MIC洗成日貨或韓貨就好,洗成MIT會變成更高檔更好賣嗎?況且日貨、韓貨甚至越南貨還享有眾多FTA及CPTPP的關稅減免優惠,何苦洗成沒有關稅優惠的MIT來墊高成本呢?更何況MIC享有的關稅優惠本來就比MIT多,中國企業如果不惜墊高成本也要把商品洗成MIT,會有這麼愛台灣嗎?
台灣真的如國發會所說是經濟最自由的國家之一嗎?外國商會歷年來不斷沉重呼籲法規鬆綁,正是因為現行法規對外國白領階級及專業人士來台短期居留或執業仍不夠友善,跟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國的自由化程度相距甚遠。如果想保護國內產業而不敢貿然開放到先進國家那種程度,設立特區先行實驗,採取「監理沙盒」的概念來減少衝擊,不是比貿然全面開放更穩健嗎?當然如果基於恐懼感而全台一體拒絕自由化國際潮流,雖然也是一種公平,只是跟國發會的宣傳背道而馳,且會被一心想賺大錢,並積極與國際接軌的東南亞諸國迎頭趕上。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還躺在立法院,內容尚未確定,如果有疑慮或條文不夠周延之處,難道不能透過修法的方式從嚴管制嗎?國際競爭不進則退,我們的停滯不前往往不是因為在鬼混,只是因為別的國家更努力朝正確的方向大刀闊斧改革前進。我們是該務實面對自經區的需求,還是要在選舉考量下繼續自我感覺良好,汙名化自經區而坐視國家競爭力流失呢?
前幾天寫反對自經區說帖的相關部會官員,很可能就是數年前寫自經區說帖的同一批公務員,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也是公務員乃至整個國家發展的悲哀,但如果連曾為國際經貿專家的政治人物都昧著專業汙名化自經區,就不是糊塗,而是與惡的距離為零了。
「公共出借權」的美麗與哀愁
2019-05-08 14:43 聯合新聞網 文/柯皓仁(臺灣師大教授)
公共出借權的議題引起大眾的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公共出借權」的議題引起了大眾的關注,無論是出版業朋友或立法委員的論述,都把公共圖書館的「借閱量」提升,和出版業界的「銷售量」下滑劃上等號。然而,公共圖書館的借閱量和出版銷售量之間的消長間是否有統計上顯著的因果關係,迄今仍未有足夠的證據,而這正是「公共出借權」用以自我辯護的主要論點。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吸收知識的來源越多元(例如網路),直接以圖書為知識來源的民眾亦隨之下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107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指出,逾40%受訪者,一整年沒看書,甚至有19%表示超過10年沒讀書,而沒時間、看書太花時間、不喜歡閱讀、沒有閱讀習慣更是這些受訪者普遍指出的沒閱讀的原因。凡此總總,都顯示圖書銷售量的下滑是個複雜的因素,要歸咎於圖書館恐怕是過度推論,而自許為「城市客廳」的公共圖書館不正擔起著培養民眾閱讀習慣的責任?
公共圖書館的存在目的是確保民眾可以在無償、普遍和平等的基礎上取得知識和資訊,公共圖書館應該是任何一個國家在文化、資訊傳播、素養和教育長期發展策略上重要的一環。代表全世界圖書資訊界及其使用者利益的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 (擁有超過1,400個會員,遍及全球140餘國的國家與國際型圖書館學會、機構、組織和個人)闡明其對「公共出借權」的立場,我相信這也是臺灣圖書館界的立場:
1.IFLA 並不偏愛(favor)「公共出借權」原則,認為「公共出借權」將危害民眾無償取用公共圖書館服務。儘管如此,IFLA認為大部分現存的)「公共出借權」體制對作者的文化和社會支援確實值得讚揚。2.一個國家是否建立「公共出借權」體制,應權衡「給予作者的文化和社會支援」、以及「可能危及資訊和創意表達的平等傳播」間的利弊得失。IFLA甚至認為開發中國家不應建立「公共出借權」體制,以避免損及其他文化、教育建設。3.圖書館館員應在正確的情況下,接受「公共出借權」乃是文化認同,以及對作者的經濟和社會保障支援的手段,其前提是「公共出借權」的行政資金不來自於圖書館預算,而是由政府提供的文化支持,應由政府提供獨立財政資助。4.如果建立「公共出借權」體系,則應為文化支持體制或酬勞權,並有獨立於著作權立法制度之外的保障立法。
當臺灣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基於文化認同、以及對作者(與出版業者)給予經濟和社會保障支援而實施「公共出借權」,圖書館界無可置喙甚至雙手贊成;然則,我國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與營運經費向來匱乏(甚至連十萬元的購書經費都需要中央政府支援),實施「公共出借權」的經費萬不可來自公共圖書館的預算,必須有專門預算(包含補償酬金、承辦「公共出借權」業務的人事與營運經費)。
個人也無法認同將「公共出借權」置於《圖書館法》第七條,該條文指出「圖書館應提供其服務對象獲取公平、自由、適時及便利之圖書資訊權益。」,而根據IFLA的立場,「公共出借權」卻可能與原條文的精神牴觸!既然「公共出借權」是文化支持體制下的產物,自應納歸《文化基本法》下,並訂定《公共出借權專法》。
聽聞「公共出借權」將於年底試辦。然則「公共出借權」的程序十分複雜,包含補償對象登錄、圖書借閱資料統計、相關資訊系統建置、補償酬金金額計算與複查等程序,個人誠摯地建議,應該利用今年下半年的時間妥適規劃,讓相關資訊系統到位,明年正式試辦,以免治絲益棼。
出版業和圖書館界同屬文化事業,實乃脣齒相依,與其文化事業網內互打,彼此指摘,不如共存共榮,畢竟沒有出版業的努力,圖書館沒有好書;沒有了圖書館(或是就被動提供服務),我不認為出版業就會有春天。
本文作者柯皓仁,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催生黃埔園區 為眷村找新活路
2019-05-07 23:45 聯合報 黃福鎮/大學兼任講師(高雄市)
新銳藝術家詹邠申請了黃埔新村「以住代護」計畫,開始入住創作。 記者徐如宜/攝影
鳳山老眷區黃埔新村最近因立委陳宜民辦理公聽會,催生成立黃埔文化園區,以轉型為文化保存及觀光的勝地,引起矚目。
黃埔新村因陸軍官校在鳳山復校而得名,建物早先是二戰期間日軍南進政策屯駐軍隊所興建的宿舍,後來成為孫立人將軍部隊進駐、訓練新軍場所,除軍眷屬外,有的娶了在地女性,落地生根。優雅的日人宿舍成為敵對的中國軍人的眷村,這樣的歷史反差,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意義。
另一方面,民國十三年於廣州創立的黃埔軍校歷史可說是中國近代史縮影,舉凡北伐、抗日與國共內戰、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幹部,以及中共總理周恩來與十大元帥大都是出身黃埔。黃埔與歷史密不可分,而黃埔軍校在台復校後,仍繼續培養中華民國陸軍幹部,讓黃埔別具歷史意義與軍事意涵。
黃埔新村應該是全台第一代眷村,甚至可能是最早的眷村。建築型式為日式建築,是日軍遺留下來的眷舍,原為單棟獨門獨戶或為雙拼式雙戶,但由於居住空間不足,後來在屋外前後加建左右分隔,衍生出屬於眷村二代特有的建物景象。這裡沒有竹籬笆,有的是充滿日式風格的老建築,到處是濃烈的歷史氛圍,從歷史與建築角度看,深具保存價值。
期待眷村文化保存發展條例法案儘速通過,而且進一步將黃埔文化園區做整體規畫願景,讓黃埔眷村成為「活的博物館」,為眷村找出新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