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百年五四,映照兩岸執政者的扭曲和冷漠
◆ 聯合報黑白集╱宋楚瑜只是對照組
◆ 經濟日報社論/省思楊五點 貨幣政策應更透明
經濟日報社論/省思楊五點 貨幣政策應更透明
2019-05-04 02: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央銀行前天發布五點說明,指出央行匯率政策是採取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市場供需決定,強調並未偏採弱勢或強勢的新台幣匯率政策,重申央行絕對沒有「阻升不阻貶」,以及低利率與高房價並無直接關聯。多年以來,各界對於央行這樣的回應早已司空見慣,但是否「阻升不阻貶」的匯率政策態度及低利率政策仍持續遭到質疑,「楊五點」再次凸顯央行貨幣政策透明化及對外溝通的工作仍有待加強。
對於央行匯率政策「阻升不阻貶」的質疑,始自民國100年(2011年)時擔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的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他在《台灣銀行家》雜誌撰文批評央行為協助出口與經濟成長,採取「阻升不阻貶」的匯率政策,台灣為此付出資金過剩、銀行利差縮小等代價。為此,當時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全力反擊,雙方砲火持續多時,直到民國106年(2017年)底彭淮南主持任內最後一次理監事會議時仍強烈反駁,全力捍衛任內的各項政策。
「阻升不阻貶」的論述並非無的放矢,現任央行理事陳旭昇在民國105年(2016年)時的研究實證結果即認為,央行在民國87年(1998年)3月後對於匯率確實有顯著的「阻升不阻貶」,之後亦有學者研究做出相似結論。但時至今日可以發現,不論基於客觀經濟金融環境、外在美國政府的政策態度或是主觀上我國央行的操作調整,近二年來央行匯率政策不再明顯偏向單向波動或弱勢匯率。我們無意重掀各抒己見的論戰,但外界對於央行利率及匯率政策的質疑,也絕非央行以新聞稿澄清或說明即可消弭,正本清源之道仍要從央行自身做起。
首先,近年央行在貨幣政策透明化與對外溝通上有些進展,包括舉行更多的記者會說明政策、定期公布理監事會紀錄摘要,乃至接地氣地開了臉書粉絲團等,但貨幣政策透明化的面向多元,應該不只於此。
例如,日昨央行也發布今年第1季理監事會議討論摘要,理事多認同短期並無調整利率的必要。但也有理事指出,「長期維持低利率恐導致政策工具缺乏,利率價格功能長期不顯,亦非合理」、「長期的低利率,長期而言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迄今仍未有清楚的圖像,宜適時對外說明…」。
諸如此類的建議或是社會各界長期以來的質疑,央行不但有必要透過更多的實證研究回應,說明央行執行最適政策的合理性及適切性,相關研究也不應只限於央行內部專業團隊的埋頭苦思,更多專業理事及學者的參與,乃至透過公開的貨幣政策研討會來集思廣益,溝通效果都會比隻言片語及反覆內容的新聞稿更具說服力。
其次,從民國97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國際政經環境及金融市場震動,對各國央行都是莫大的挑戰。因應這樣的變化,美國聯準會(Fed)去年起更對貨幣政策架構及貨幣政策工具有效性進行全面改革;中國大陸面對轉型陣痛,人民銀行也因政策盡出,醞釀新一波的變革。
我國央行長期以來,幾乎是一成不變地每年設定貨幣總計數M2成長目標,並以重貼現率為政策利率,做為執行及調整貨幣政策的基準。如此的政策架構至今是否還足以因應詭譎多變的經濟金融情勢變化,實在不無疑慮;未來包括新種政策工具的研擬、通膨目標化及政策利率有效性的評估,甚或在組織上增設專業理事及中央銀行法的修訂,都應該列入央行檢討及推動變革的範疇。
央行多年來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公信力,但仍須與時俱進,以維持威望不墜。觀諸全球央行發展歷程,近年都在致力尋求貨幣政策的透明化以及與公眾的溝通,這不僅是讓央行的政策具有短期及長期的可預測性,更有助於提升央行公信力及政策的有效性;我們期待央行能拿出具體作為,繼續扮演穩定經濟金融的柱石角色。
聯合報黑白集╱宋楚瑜只是對照組
2019-05-03 23: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右)表示,赴大陸時絕未提「一國兩制」四字,他並退還總統府資政聘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宋楚瑜在三月底才「十連任」,續任「萬年主席」,人們對此已見怪不怪。親民黨忽藍忽綠忽紅忽橘地暈染,大家也習以為常,知道這是小黨的求生術。然而,這類「邊緣遊戲」玩久了,黨內同志連自己是誰都會感到懷疑,更別說民眾感到難以辨識。
這次,宋楚瑜在立場上未能說服自己的同志,又在蔡英文示意下,才被動請辭總統府資政的「累贅」頭銜,確顯得難堪。至此,他會不會真的走進了死巷,把原有的空間都玩完了?
放在政治上,宋楚瑜其實只是一個「對照組」。他這回訪問港澳,都進了「中聯辦」,但蔡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陸委會更以「他不是公務員」為他開脫。這待遇,比起韓國瑜稍早被蔡政府要求寫報告、又要罰款,簡直是天壤之別。韓國瑜曾手握心臟說他「反對一國兩制」,綠營說他騙人;對比之下,宋楚瑜宣稱他沒說過「那四個字」,民進黨也沒說什麼吧?
既然中共官媒會對郭台銘的國旗帽動手腳,新華社把宋楚瑜沒說的話塞進他嘴裡,當然也是有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蔡政府就不要在那裡指指點點叫在野黨如何勇敢上陣,自己卻在背後插刀了。宋楚瑜辭資政也好,橘綠的權謀之合,也該緣盡了。
聯合報社論/百年五四,映照兩岸執政者的扭曲和冷漠
2019-05-03 23: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1958年5月4日,中國文藝協會在實踐堂舉行慶祝大會,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應邀發表演講「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藝發展的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五四運動發生時尚未誕生的中國共產黨,今年高規格紀念,但習近平標舉「愛國主義」的主旋律,要求青年「聽黨話、跟黨走」,「民主」與「科學」卻黯然退位。相對的,執掌中華民國政權的民進黨,則把民主變威權,把青年用後即棄,在「護台灣」主旋律下,利用「外抗強權」提高聲量,借轉型正義「內除國賊」;至於五四運動,那是中國他家的事了。
歷史不會駐足,但可能走上岔路;時代不會停留,卻可能發生倒退。百年五四,如今諷刺地映照著兩岸執政者面對歷史的扭曲和冷漠。
回顧百年痕跡,可看出五四遺產包含著民族主義「救亡」與自由主義「啟蒙」兩個軸線。中國當年積弱不振,日本帝國主義進逼,救亡是現實的要求。但五四新文化運動更重視思想解放,希望推動各種現代性的普世價值,對於民族主義潛在的集體主義與封閉傾向則頗有所疑懼。五四不僅要「外抗強權,內除國賊」,也要「德先生與賽先生」,這兩種價值觀、世界觀的對比迄今仍在,仍未解決。
中共建政後,象徵五四激進革命的路線壓倒了啟蒙。幾經代價高昂的周折,「救亡」之夙願今天大體實現。崛起的中國,躋身世界強權,中共則以「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其政權正當性之基礎。然而,五四的啟蒙精神在中國大陸始終遭到壓抑,連五四發源地的北大紅樓前的紀念銅雕都只能有代表革命傳統的毛澤東,不能有代表自由主義精神的胡適,習近平更要求青年「聽黨話、跟黨走」。五四青年喚醒中國,中共卻要馴化青年,何其可嘆!
事實上,個人的解放以及對人權、民主的嚮往,恰如魯迅筆下的「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等待噴出。余英時最近在《思想》雜誌撰文指出,五四精神在今天的中國大陸乃是一股實實在在的歷史動力,「只要政治壓力稍鬆動,便會捲土重來」。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思想界雖不斷出現論述對抗普世價值,但一種開闊、進步的新文化仍是許多人的嚮往。
對比之下,五四的啟蒙精神飄零到台灣,竟找到寄身的土壤,經由胡適、殷海光與《自由中國》的努力,這一線香火沒有被當時的國民黨以反共「救亡」的藉口熄滅,反而促成台灣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民國9年(一九二○年)代,五四運動對日據年代的台灣新文化、新文學即發生過一定的影響。民國39年(一九五○年)代後,五四成為挑戰國民黨威權統治的象徵,《自由中國》對台灣各項問題的整套論述,日後成為黨外運動的資源,在五四精神與台灣民主化之間建立了具體連結。民國59年(一九七○年)代的「台灣文藝復興年代」,五四精神也對台灣「新文化運動」發揮了指引作用。
然而,民國79年(一九九○年)代台獨史觀開始「去中國化」,認為五四並非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不必霸占台灣民主運動的神龕。這種褊狹排他的心態今天愈發橫流,不僅企圖以台灣民族主義對抗中共的中國民族主義,更嚴重侵蝕台灣社會多元、包容與豐富、開闊的精神面貌。民進黨在野時用來挑戰國民黨政府的民主,如今被踩在腳下;簇擁民進黨重返執政的「覺醒青年」,如今仍低薪爆肝。更諷刺的是,台大前校長傅斯年是五四旗手,而蔡政府甚至在台大傅鐘下上演拔管大戲,閹割大學自主。
台灣擁有五四遺產中珍貴的諸多普世價值,未嘗不可隔海與大陸辯證討論。我們有必要回顧自己的經驗,重新肯定五四運動的不滅價值,包括一種開創、前進的態度,及理性、開放、寬容、多元的追求。今天台灣陷入缺乏活力與開創的停滯狀態,社會氣氛不再蓬勃向上,人心不再感受到理想主義的召喚,正需要一股新的力量重新振作。五四雖已成歷史,卻是不容遺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