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讓回流台商成為台灣永久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誰在為一國兩制添柴火、為武統開綠燈?
◆  聯合報黑白集╱蔡無懼民調 何需翻譯?
◆  經濟日報社論/讓回流台商成為台灣永久財







經濟日報社論/讓回流台商成為台灣永久財


2019-04-21 02: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目前已有35家廠商申請回台投資,總投資金額逾新台幣1,300億元,可望帶來超過1萬個就業機會,蔡英文總統日前將此列為施政重大政績,並表示還有50多家廠商表達回台投資意願。這波台商回台投資熱潮反映在各工業區的土地交易轉熱,台商急著找地找人,帶起台灣近十多年來少見的投資熱潮。
我們肯定這一波台商回台投資潮對台灣就業與經濟的幫助,但在政府大動作宣傳台商回台政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確解讀台商回流的趨勢。這一波台商返台投資潮並非在蔡總統上任後才出現,從近年經濟部調查台商外銷訂單在各地生產比率的變動來看,民國104年(2015年)台商外銷訂單在國內生產的比率是44.9%,民國105年(2016年)增至45.8%,民國106年(2017年)進一步上升至46.8%,在6月即將公布的去年最新調查數據,台商外銷訂單在國內生產的比率可望繼續走升
台商在國內生產比重上升的同時,在大陸生產比重連年下降,從民國104年(2015年)的48.6%下降至民國106年(2017年)的47.9%簡單來說,這波台商生產基地的挪移,多數是從大陸轉回台灣。台商轉移生產基地的理由也同樣出現變化,在民國101年(2012年)調查時,台商選擇海外生產的原因主要是「生產成本低廉」,但之後這項要素逐漸淡化,目前台商選擇生產基地的主要考量是「配合客戶要求」。
從上述調查來看,台商將生產基地從大陸移出,前幾年的主要原因是大陸勞工與土地的生產成本逐漸走升,近兩年的原因則轉變為大陸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加劇,特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遲遲未能解決,在考量關稅壁壘等因素下,台商決定加速分散生產基地。以「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目前通過的35家返台投資的案例來看,其中不少案例是因為美中貿易戰的因素,讓台商決定回台增設生產線。
在這股台商回台投資的風潮中,台灣必然受惠,但也透露出不少挑戰。央行在首季理監事會議調降今年我國經濟成長率至2.13%,低於稍早主計總處預計的2.27%,顯然央行對今年經濟運行的預測較政府其他單位更為保守。央行認為目前國際經濟有三大風險,包括貿易戰不確定性仍高,大陸經濟放緩程度大於預期,以及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風險仍在。
國內投資在美中貿易戰中受惠,政府在宣揚政績的同時,也應想想怎麼讓這股機會財轉為台灣的永久財。首先,這波台商轉移生產基地的需求來得快,台商必須壓縮生產線的建置時間,才能在爭取市場時保有優勢,政府目前雖然已成立跨部會單一窗口解決台商投資的各項難題,但近期仍有不少台商反映土地取得困難,對於水、電與人力的供應也有不少疑慮,政府須協助台商排除困難,消除疑慮。
其次,雖然台商已逐漸揚棄過去追逐低廉生產基地的發展模式,改為依客戶需求在全球布局,但最終出口市場的關稅高低仍是台商選擇投資地的主要考量。在美中貿易大戰升溫後,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經貿整合開始加速,國與國之間的雙邊貿易談判也有升溫的跡象,台灣若不抓緊時間推動參與區域經貿整合,今日台商因貿易大戰回台,他日亦有可能因台灣自外於區域經貿整合而離去。
我們要呼籲政府不應以近期的台商回流潮而自滿,而應持平檢視這股回流潮背後的種種因素在外在環境對台商投資台灣有利的同時,政府應努力提升國內投資環境與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整合,進一步增強台商回台與留台的誘因。







聯合報黑白集╱蔡無懼民調 何需翻譯?


2019-04-21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蔡英文一席「民調下去、黨就分裂」的談話,引發社會譁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一席「民調下去、黨就分裂」的談話,引發社會譁然。總統府為此發文解釋,蔡總統是反映支持者對黨內競爭可能導致分裂的憂慮,並不是說「不能民調」或「拒絕民調」。但人民有眼有耳,蔡英文這番「此地無銀三百兩」之言,哪還需要「翻譯」才能聽懂?
蔡賴初選之爭已殺到見骨,真正的關鍵因素不在民調,而在路線、理念和忠誠,因此協調無法成功。而且,民進黨的初選機制,不論總統、立委、縣市長都有民調決勝負的設計;蔡英文為何說,民調下去,黨就分裂?
蔡英文既稱自己「民調不會輸」,又說「不怕民調」,那為何不試一試?事實上,迄今可有哪家民調顯示蔡英文勝過賴清德?就連親英系智庫也只說蔡「民調回升逼近賴」。若不是蔡英文「拒民調」或「懼民調」,民進黨為何要延後初選?
蔡英文說,「有民調就有競爭、攻擊,會導致分裂」;這樣的歪邏輯如果成立,等於整個民主制度都可以拋棄在政黨政治下,競爭、攻防原是民主常態以蔡英文的思維,連黨內競爭都要禁止,她對付在野黨將更無下限。包括她說的那句:「那我們的政權可以繼續延續下去……」,這也太露骨了!
電影《讓子彈飛》有段「你給翻譯翻譯,什麼叫驚喜」的精采對話,要對方把話說清楚。那麼,麻煩蔡英文也給人民翻譯翻譯既說民調不會輸,卻又說民調會導致分裂,這到底在說什麼









聯合報社論╱誰在為一國兩制添柴火、為武統開綠燈?


2019-04-2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旅美大陸地區的武統學者李毅(右),遭移民署強制出境,在多名移民署人員戒護下登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民眾當然反對中共武力統一,但面對武統威脅,執政者竟宣稱要拿起掃帚抵抗,這不嫌弱智嗎?大多數民眾也反對一國兩制,但面對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倡議,執政者除了把「九二共識」和它畫上等號,難道別無良方?很不幸,蔡政府已走進這樣的決策窄巷,也把台灣推向危險的懸崖。
曾發表武統論的旅美大陸學者李毅來台,遭到從府院到移民署一條鞭式的驅逐;蘇揆並惡狠狠補上一槍稱:「剛好而已,快走不送!」接著,蔡英文總統指示出入境等機關,禁止鼓吹武統、宣揚一國兩制者入境;陸委會也搬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來強化蔡英文指示的論據
「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市場,「武統」論調更令人反感,但人民未看到朝野政黨提出有效的因應對策,卻將之當成工具來顯示自己的威風包括禁止入境或驅逐出境等作法,因未見明確的法律依據,僅憑強勢行政作為,從而引發言論自由管制的界限不明、及面對統獨立場出現雙重標準的爭議此舉,如同將所有大陸官員與學者全拒於門外,等於禁絕兩岸交流。依新的入境禁令標準,只有反對一國兩制的大陸官員、學者與民眾才能來台,那麼兩岸豈還有交流的可能?
事實上,海內外持「武統論」主張者固不乏其人,多半卻是徼幸激進之輩,絕非大陸主流意見。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是當前中共對台政策的基本方針,即使習近平近期權力與地位追鄧趕毛,這項基本方針迄未動搖。而前年李毅與時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林琮盛的會晤中,也充分表明民進黨對於中共武統的前提,如外敵入侵、台灣內亂、和平統一已無可能等條件知之甚詳。
中共從未排除武力犯台的可能,這是兩岸關係難解的癥結之一。但馬英九堅持「九二共識」,因此能高舉「不統、不武、不獨」維持現狀,增進兩岸和平繁榮發展,甚至開創「馬習會」的時代新格局。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因此不論「維持現狀」喊得多大聲,兩岸關係仍冰封僵滯,台海情勢緊張升高。
弔詭的是,對於台灣的民國109年(二○二○)大選,主張武統的李毅在遭驅逐後發文稱,他其實更「期盼」務實台獨的賴清德當選。其理由是,如果韓國瑜當選總統,未來十年之內都不能統一,這令大陸「武統派」失望。如果蔡英文連任,大陸認識到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將被迫在其任內選擇長痛不如短痛。而中共若想盡快統一,就要寄望賴清德的當選。如此荒誕的論調,卻反襯了馬英九「不統」而無虞武統,蔡英文「維持現狀」卻令現狀傾圮的背景。
賴清德的突襲參選,不僅否定了蔡英文的政績,也混亂了綠獨的光譜序列。蔡英文從年初力嗆習近平後,變身「撿到槍」的辣台妹,要讓台灣站在全世界對抗中國的最前線。相形之下,賴清德反而軟化台獨論述為「台主」,認為不必另外宣布台灣獨立。隨著選舉戰鼓頻催,賴清德開始以借殼方式向中華民國投誠,蔡英文卻反將中華民國推向斷崖。共機最近飛越海峽中線挑釁,並進行機艦繞台操演;相對的,美國則宣布批准五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這都使兩岸情勢陷於上升的敵意螺旋。
台灣原應具有自信,通過兩岸制度競賽讓人民對一國兩制毫無興趣,正確的國家戰略與兩岸政策更可以大幅化解武統陰影。但是,蔡英文一方面把民主選舉變成民粹動員,把經濟發展變成政治梭哈另一方面則把國家戰略當成選戰策略,把國家安全當成意識形態禁臠當黎民百姓淪為和戰人質,民生福祉也淪為黨派籌碼,那反而是在為一國兩制添柴火、為武統開綠燈避戰是執政者的責任,總統不能率爾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