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8164/web/
◆ 聯合報社論/台獨揭竿而起:賴清德給藍綠兩黨的考題
◆ 聯合報黑白集/你的承擔,我的負擔
◆ 經濟日報社論/Fed鴿聲嘹亮 市場喜憂參半
經濟日報社論/Fed鴿聲嘹亮 市場喜憂參半
2019-03-22 01: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20日會議鞏固了貨幣政策「大迴轉」的立場,一時鴿聲嘹亮,重點包括確認今年內不再升息,降低民國109及110年(2020及2021年)的利率預測目標,公布兩階段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詳細計畫,主席鮑爾也表示利率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金融市場對會議結論首要的觀察重點,反而聚焦於Fed下修經濟成長預估,因而出現美元匯率走貶,美債殖利率下降,美股先高後低的合理反映。
去年第4季美股重挫之後,Fed便一再暗示可能暫停降息,加上今年初美國經濟數據普遍偏弱,使Fed元月會議便明示未來改變政策將「更有耐心」,因此3月會議確認「暫停」升息,其實並不意外。但令各界驚喜或驚嚇之處,則是最新的「點陣圖」也預測今年內都不會再升息。如此直白且一面倒地轉向「鴿派」,等於是Fed自動將今年內的政策彈性完全放棄,夠大膽,夠果斷。
再者,今年初川普砲轟每月「500億美元」縮表措施後不久,即傳出Fed正在檢討縮表計畫,市場也預期今年稍晚將停止縮表,因此這項動作本身也並不會令外界太意外。然而意外的是3月就宣布縮表計畫,而且時間、金額及操作方式都非常明確,甚至表示未來還會隨著長期趨勢而溫和擴表。講得夠清楚,說得夠明白。市場出身的鮑爾,與學者出身的葉倫及柏南克相較的確不同凡響。
經濟學者與市場專家對Fed新政策立場的普遍看法,便是「非常鴿派」。以往只有在經濟現況及展望明顯惡化,或金融市場嚴重失能時,才會發生如此劇烈的政策迴轉,一面倒地偏向鴿派,不惜放棄短期的決策彈性,這當然會令各界猜測Fed研判今年初以來經濟偏弱更具持久性,而非只是暫時性的逆流。但事實上美國目前並未出現這種惡劣的情勢,鮑爾還認為美國經濟展望相當正面,並多次提到經濟處於「良好位置」,且經濟成長的基本面條件非常「有利」。
鮑爾說明政策轉向的明確理由,就是美國經濟面臨全球性風險,包括全球貿易爭議升高,中國及歐元區經濟成長減緩,金融市場動盪,英國脫歐不確定等;至於國內因素,他只提到非銀行體系、企業與家庭的負債龐大。但這些都不是新鮮事,去年12月時已存在,但當時Fed政策基調仍偏「鷹派」,預測今年將升息2碼。短短三個月就決定政策迴轉,不免令各界質疑Fed的決策會不會太早、太鬆?經濟學界的名言是「貨幣政策不是太晚,就是太緊」;鮑爾「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作風,似乎有反其道而行的味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鮑爾所提出的全球性風險,基本上屬於「不確定」因素,因此鮑爾的作法從好處看,可說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佳的準備」。但美中貿易戰並非沒有和解的可能,中國採取的擴張性財政及貨幣政策也未必不能穩住經濟成長,英國「無秩序脫歐」的潛在衝擊也經過兩年多的沉沒沉澱。一旦這些不確定因素出現正向的發展,促使經濟成長及通膨升溫,則Fed目前轉向「超鴿派」的作法,將不免失之倉卒。利率政策還有轉圜空間,但縮表計畫卻如板上釘釘,回不了頭了。
Fed現在就明確偏向「鴿派」,的確可能發揮「防患於未然」的效果。但貨幣政策過於寬鬆,也可能使股市泡沫再現,負債快速增加,則Fed反而是在製造一場「非理性繁榮」。這種人為的榮景,終究有破滅的時候,屆時可能對經濟與金融市場造成更嚴重的衝擊。
面對Fed的轉向,金融市場的第一波反應是喜憂參半,表現相當理性,基本上仍在觀察未來陸續公布的經濟數據是強是弱,以及各項全球性風險究竟是正向還是負向發展。至於Fed目前的決策究竟是睿智還是草率,也將由這兩項因素來決定。
聯合報黑白集/你的承擔,我的負擔
2019-03-22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昨天登記參選2020總統提名,並表示「做總統要有三個條件」,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就是蔡英文。 記者陳柏亨/攝影
賴清德稱參選總統是「勇於承擔」;蔡英文立刻加碼說要講承擔,「我比任何人都懂」。又不是演講比賽,把話說到最大、最滿,難道就最能吸引人?
蔡英文自誇承擔,說的是民國97年(二○○八)民進黨掉到谷底時,她扛起黨主席的重擔。這點,人們倒沒忘記。問題是,她幫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把台灣治理成這副德性,這筆帳不必算一下嗎?你的承擔,變成我們的負擔,這才是大家今天關注的主題嘛!
再者,說出「比任何人都懂」這樣的話,未免太托大。社會每個角落裡,大家都承擔著不同責任:有人經營企業,有人照料家庭,有人保護環境,有人默默服務公眾,都在各自承擔。蔡英文承擔治國責任,卻弄得政務徇私、社會對立、民心不安,這教人民如何消受?
在某個年代,「承擔」曾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字眼,但那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原因就在,民進黨把它用得太濫,又沒有辦法把「宣示」兌現為「行動」,所以「承擔」就貶值了。
賴清德說,這次許多聲音督促他要出來承擔責任;那些聲音指的當然是激進獨派,所以他承擔的是獨派的期許。他自以為代表著獨派的「大希望」,但在台灣許多民眾眼裡,那卻是對他們生活前景的大威脅。賴清德的承擔,其實是更多人的憂慮。
文化圈有人反問賴清德:若勇於承擔,為何去年拒絕出來選新北市長?問題就在,承擔是有選擇性的,往低處走不是賴清德的選擇。
聯合報社論/台獨揭竿而起:賴清德給藍綠兩黨的考題
2019-03-21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日前宣布將投入明年總統大選,對台灣前途的論述,引起軒然大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劍指總統大選,他精心準備的出征檄文,吹響台獨號角。他稱為「捍衛台灣」勇敢承擔,要藉初選「說明要將台灣帶向何處」。賴清德直接點名韓國瑜為對手,更將韓國瑜挑戰蔡英文的國家路線問題,直接搬上他和蔡的對決擂台。「賴清德考驗」不僅出題給蔡英文,也迫使國民黨的經濟牌必須因應「併吞恐懼」的效應。
據稱蔡總統前一夜即得知賴清德要登記初選,面對同志突襲,蔡英文堅定反制,要大家和她「走在一起」。賴清德直指,民進黨當前情勢比民國97年(二○○八年)還要險峻,明年若大敗,失去的不只是民進黨的政權,台灣的主權和民主也將陷入空前危機。蔡英文則強力反擊,稱「國家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自稱「一步都沒後退的總統」。
綠營擔心蔡賴重演當年蘇謝爭大位事件,但賴清德的自我定位,是超越黨派的國家路線之爭,甚至以「裸選」方式呼籲黨內同志無須選邊。反觀蔡陣營在社群媒體強力動員,英系公職集結正國會、海派等友軍「呼群保義」,多位地方諸侯競相表忠高喊團結,顯示山雨欲來。但這也令人質疑:若蔡英文正帶領國家走在正確路上,早將派系綁在抬轎內閣裡的她,又何需動員國家級軍團圍攻一介平民?
賴清德民意支持度高過蔡英文,這顯示目前民怨對蔡英文的反感更深。蔡總統手握行政資源,兩人競爭各有擅場,但這場賽局被定位為國家路線之爭,蔡英文面對韓國瑜與賴清德的挑戰,無法再閃躲「要將國家帶向何方」的質疑,甚至必須自證其「抗中」與台獨無異並非裝腔作勢,且較賴清德的急獨路線更具可行性。
蔡英文爭逐大位時,爭取到社會中間力量支持,足以抗衡台獨基本教義派,這也是賴清德在上次總統大選放棄挑戰的主因。然而,蔡英文的治理失能濫權毀制,加上黨國資源被少數派系把持,使其民意基礎盡失,以致必須改採「抗中保台」爭取連任。這個形勢,也意味賴清德的挑戰時機成熟。
賴清德卸任閣揆時,曾留下一句頗堪玩味之語:「有緣的話,會在壯大台灣的路上再度相逢」。這次立委補選,民進黨在台南鐵票區拚最後一口氣撐到慘勝,讓他自認有必要挑戰蔡英文,才能保住民國109年(二○二○)的總統及立委選舉。
在賴清德的強攻下,台獨訴求勢將拉高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主軸,這與多數民眾期待的改善民生經濟恐是南轅北轍。在此,便撞到了國民黨的軟肋。目前國民黨或韓流的「經濟牌」其實都相當鬆散,對改善兩岸關係的論述也僅止於空泛吶喊,而疏於論述經濟與主權之間的平衡及對策。然而,人民不只害怕挨餓挨打,更害怕主權受制於人。這個疑點不講清楚,不僅將讓蔡英文有空間不斷操作國安牌,也會讓更激進的賴清德有機會將大選議題定錨在積極台獨,藉此操弄民心以鞏固權力版圖。
無論賴清德的挑戰是止於黨內初選,或將面對藍白挑戰大位,這場國家路線之爭,對台灣的政黨政治將產生一條分野線效應。一旦賴清德把民進黨從「暗獨」帶向「明獨」,國民黨要的是「和」是「統」是「交流」,也必須有更深的論述及思考,不能只是裝模作樣。
民進黨總統初選採全民調,蔡賴兩人的國家路線及保台政策的辯論,將對形塑選民意見具相當影響,畢竟這是民進黨多年來沒說清楚的事。相對而言,一味忙著卡位卻缺乏國家論述的國民黨,便可能被比下去。藍營不能因對手分裂妄想以逸待勞,反而須對民意在此變局中的走向戒慎恐懼,並留心對手成功整合的加分效應。
與其不斷算計初選制度,藍營更應管控的是初選的衝突傷害,關注兩岸政策與主權問題的平衡;否則,如何讓人民相信國民黨是更安全可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