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梅克爾砲轟川普 歐美裂隙加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7499/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正在打造綠版的「黨國體制」
◆  聯合報黑白集/拚內需只剩發紅包
◆  經濟日報社論/梅克爾砲轟川普 歐美裂隙加大






經濟日報社論/梅克爾砲轟川普 歐美裂隙加大


2019-03-05 01: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在慕尼黑舉行的美歐年度安全會議上,公開抨擊川普蔑視全球多邊協商、損害盟邦關係,讓川普上任以來的美歐裂痕正式浮上檯面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霸權和美歐團結是維繫全球政經金融體系的兩大支柱,雙方並互為奧援國際貨幣基金秘書長永遠是歐洲人,世界銀行總裁則一定屬美國。民國79年(1990年)代大陸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美歐聯手拒絕給予大陸市場經濟地位,並強迫朱鎔基簽下了單方面承諾不得限制大陸產品出口的不平等條款。美國的軍事霸權凌駕各國,但是龐大的軍費也讓美國無力大舉援外。民國107年(2018年)全球官方對外援助中,美國僅占15%,歐盟則達55%;也就是,當美國花大錢建立軍事強權的時候,歐盟各國就肩負起援助第三世界的責任,鞏固了當地的西方霸權。
當然,美歐關係也不是一直水乳交融:民國84年(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前後,美歐為了農產品貿易、服務業開放而僵持不下;民國104年(2015年)歐洲國家不顧美國反對,紛紛加入北京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但美歐過去的紛爭衝突,最後總是能夠峰迴路轉。不過,川普上任以後,原有的裂痕日益擴大,而且趨向一種結構性和長期性的分裂。民國106年(2017年)美國退出巴黎氣候變遷協議,歐盟立即聯合加拿大、中國大陸和印度,組建氣候行動多邊部長會議Multilateral Ministerial on Climate Action),取代原由美國主導的主要經濟體論壇Major Economies Forum)。民國107年(2018年)5月,美國宣布單方面退出與伊朗的去核協議,並將制裁所有和伊朗往來的各國企業,歐盟遂在英法德三強的主導下,於民國108年(2019年)1月創建貿易交易支援系統,繞過被美國監管的現有國際金融交易體系,保護與伊朗做生意的歐洲企業,不受美國政府監管和報復。民國108年(2019年)2月德法兩國又正式宣布啟動新一代戰機的發展計畫,全面排除受美國專利和法令制約的技術和零組件,並開放所有歐盟會員國加入。一個由歐盟主導、獨立於美國之外的國際系統已隱然若現
以德法為首的歐盟國家開始思考在現行國際政經金融體系外另立門戶,當然與川普上任以後任意行事、踐踏國際規則有關,但也有更深層的結構因素
首先,儘管英國即將脫歐,但歐盟現今總體經貿實力足與美國匹敵,因此已不再事事以美國馬首是瞻。尤其,經歷民國97年(2008年)以來的一連串危機,歐洲人普遍對美國引領全球的財經貨幣政策產生質疑,認為美國是禍首,歐盟卻承受苦果。因此在民國102-106年(2013-2017年)美歐談判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時,歐洲各地都爆發不同規模的反美示威。
其次,基於二戰慘痛教訓和歐盟本身多國整合的屬性,歐盟極度強調多邊協商、堅守國際法律、尊重現存制度,並對戰爭和軍事行動抱持極為謹慎的態度,與美國迥異。因此,針對現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的缺陷,歐盟主張體制內改革,反對美國逕以雙邊談判、甚至單方面政策遂行目的。
最後,面對大陸的崛起,美歐態度也相左
歐盟樂見美國施壓大陸遵守國際法和各項承諾,但是,就地緣政治而言,大陸對歐洲不具任何直接的威脅;就全球競爭而言,大陸也沒有在軍事和外交結盟上,全面挑戰西方霸權。尤其,大陸的崛起代表一個單一大市場的形成,對歐洲企業和投資者極具吸引力。因此當美國決定全面抵制華為、甚至封鎖對大陸科技交流的時候,歐洲國家和企業的態度是猶豫而裹足不前。
目前歐洲建置不受美國掌控系統的努力才剛剛開始。如果接下來,川普民國109年(2020年)連任成功,美國持續罔顧國際規則和盟邦立場而獨斷作為;歐盟能克服英國脫歐危機,完成進一步整合;大陸對內改革,對外遵行國際規範,那麼美歐分裂可能加劇,國際政經金融體系亦可能走向分裂和多元發展的不歸路。







聯合報黑白集/拚內需只剩發紅包


2019-03-04 23: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勞動部日前表示,暖冬遊補助帶動就業市場,但多數業者不認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暖冬」後,交通部又祭出「春遊」方案補助國內旅遊。暖冬足足花了廿一億元,春遊又要花上八億多。到底有多少效益,讓人懷疑。
為了拚選舉,政府猛發紅包。老農津貼從每月七千六百多元加碼到近八千元,計得增加卅億元預算。蔡總統接見計程車業者,一聲令下,以補助計程車汰舊換新為名,估計又將花掉八十億。僅這三項政策,就掏了國庫一四○億元。
一四○億占一年歲出不到一趴,看似不多;但和「年金改革」一比,即顯得無限諷刺。銓敘部估計,年金改革後,前年計省五十二億元,去年省一○五億元。亦即,年改一年半省下的錢,幾乎被這三個紅包吃光光。
民進黨會說,這些錢是「花在刀口上」,或「補助弱勢」;但真的是如此嗎?老農津貼每逢選舉就加碼,幾成例行公事。計程車換新車,蘇貞昌在立院答稱僅適用「換新」,未必要「汰舊」;若舊車流入二手市場,空汙問題勢必更嚴重。而旅遊補助亂象叢生,許多業者拿不到錢,抱怨連連。
這些補貼政策,說得好聽是擴大內需、協助弱勢,實際上是政策買票,並掩飾施政不力、經濟蕭條的事實。農民抱怨農產品產銷失衡,發錢;旅遊業叫苦連天,發錢;景氣不好,開計程車的多了、搭車的卻少了,還是發錢。
發錢雖直接,卻也暴露政府的無能和不負責。選戰已經開打,若民進黨除了發錢就沒有新招,看來凶多吉少。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正在打造綠版的「黨國體制」


2019-03-04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近期的決策和施政,偏歧趨勢相當明顯,已逐漸忘了社會大眾的需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上台後,民進黨政府以「轉型正義」為名,採取了一連串措施清算國民黨在威權時代黨國體制的「罪行」。成立「黨產會」追討黨產,成立「促轉會」回復歷史正義等,均因此而發。但檢視民進黨政府最近的種種施政作為,從政府機關用人及運作的「黨派化」,國家預算胡亂用於政策買票,乃至連選舉公投民意都一再踐踏,也讓人看到綠版「新黨國體制」的興起。
從民主發展的角度看,這對台灣是一個嚴重的警訊,不容忽視。原因是:第一,蔡英文在民進黨九合一慘敗後,顯已喪失了主政初期的理想性,轉而以鞏固政權為目標,越發不擇手段。第二,蔡英文對政府機構的掌控,已完全不顧行政中立的原則,許多中立及獨立機構均遭「黨派化」染指,用人唯私的情況也愈頻繁;第三,目前的朝野競爭,已從民主與經濟發展的追求,窄化成為兩岸關係之鬥,這對台灣政經發展的本質極為不利。
蔡政府近期的決策和施政,惡化及偏歧的趨勢相當明顯,理性幾已被撇在一旁這些作為,可從三方面觀察:第一,國家機器的「政黨化」:蘇揆日前提名李進勇為中選會主委,這不僅是蔡政府「敗選者聯盟」又添一成員,更是把黨派帶進獨立機關,違背了過去此一職務皆由無黨籍或超黨派人士出任的民主精神。事實上,前中選會主委陳英鈐就是一個親綠色彩強烈的不適當任命,包括將促轉會搞成「東廠」的張天欽,讓監察院「御史大夫」形象淪為政治鷹犬的陳師孟,在在破壞了政府體制。
不僅如此,蔡政府用人更違背「用人唯才」或「權責相符」的原則。例如,任命大批黨政親信擔任政委,並在各部會安插「機要」人員,藉此控制各部門決策符合民進黨的路線和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行政人員的專業理性遭到封殺,也因此,行政部門充斥奉承上意的政策決定,而不在乎國家的需要
第二,國家資源的濫用:民進黨過去常批國民黨政府「慷國家之慨」,但蔡政府對此之癖好,卻更勝於藍。最近除了老農津貼的加碼,蔡政府還繼續追加全民旅遊補助,推出計程車汰舊換新補助,研擬降菸稅討好癮君子。同時,在眾人皆曰不宜聲中,決將《產創條例》的租稅優惠延長十年。簡言之,民進黨在野時反對的事,它執政時不僅完全照做,甚至猶有過之,也將它自己喊過的「賦稅正義」、「分配正義」、「世代正義」的口號完全拋在腦後,僅著眼於黨的短期利益
第三,民主精神的喪失:蔡政府除了把民進黨的利益看得比國家的利益重要,更嚴重的是,它也逐漸忘掉了社會大眾的需求和渴望。例如,蔡總統以「國家隊」的名義成立了多家新公司,動用的是公共資金,填塞的卻是自己的人馬;更可議的,是利用「民營」的幌子,規避一切監督在蔡英文「謙卑再謙卑」的說法破功之後,她便不再偽裝,一路蠻幹。面對錯誤的能源決策遭三項公投否決,她乾脆直接踩過民意,置之不理;當民進黨選舉崩盤,她立刻重用敗將,賞各地一個耳光;當民眾期待政府拚經濟,她立刻反手攪亂兩岸關係,逼迫民意投降。
民進黨的台獨走向,常被外界形容為「借中華民國之殼上市」;但從今天的發展觀察,情況其實更糟。蔡總統不像賴清德那樣把「台獨工作者」掛在嘴上,她卻是用比「借殼」更凶猛的方式在蠶食國家:包括揮霍台灣從困頓中堆疊的經濟基石,摧拉台灣人民自豪的民主體制,裂解台灣社會好不容易建立的互信和融和。如果國民黨在威權年代有過執政黨「一黨獨大」的黨國體制,今天民進黨政府打造的綠版黨國體制也不遑多讓,八爪章魚般控制著整部國家機器這正是台灣倒退的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