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輕旅遊新趨勢 台灣的新機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看奧斯卡:重鍍的金獎、蛻變的產業
◆  聯合報黑白集/還願與除魅
◆  經濟日報社論/輕旅遊新趨勢 台灣的新機會








經濟日報社論/輕旅遊新趨勢 台灣的新機會


2019-03-03 00:3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因陸客來台人數驟減,重創台灣的觀光收入,但是央行報喜,去年第4季由於日本旅客來台人次年增8.2%,成長較顯著,日客的消費金額又較高,大大挹注觀光收入,也使得觀光逆差降至6.8億美元,是近八季來的最低,且觀光收入創歷年單季新高
就全年度來看,民國107年(2018年)陸客來台人數比民國106年(2017年)減少1.4%,日客來台人數卻成長3.7%。儘管陸客去年還是我國最大觀光客來源國,總數為270萬人次,遙遙領先日客的197萬。但是如果目前的陸客持續減少、日客繼續增加的趨勢維持不變,五年後,來台觀光旅客人數,將出現日客逆轉陸客的情形。
陸客持續減少與兩岸政治緊張有關,那去年日客為何會大幅增加?未來日客會持續增加嗎?要回答此問題,我們要從日本的旅遊市場來考慮。
對於日本人的海外旅行而言,韓國、台灣與大陸是互替性很高的商品,大概主要賣點都是總天數約為四天三夜或三天兩夜、美食體驗為主的短程國外旅遊。而在大陸與韓國的競爭下,台灣能吸引的日客有限,早在民國84年(1995年)來台日客就已經超過90萬人次,但是到了民國99年(2010年)也還在百萬上下徘徊,在這15年間來台日客只有緩慢成長
然而,民國99年(2010年)之後中日之間因為釣魚台問題關係明顯惡化,民國101年(2012年)還因為日本政府將釣魚台收為國有,中國全境爆發反日運動,中日之間的民間感情降到冰點。在此同時,民國101年(2012年)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與日本存在主權爭議的獨島日本稱竹島)參觀,成為第一位訪問獨島的總統,日韓關係從此一路惡化至今。
另一方面,民國100年(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台灣是對日本最多民間捐款的國家,日本輿論對台灣的友誼讚賞有加。此後,台灣成為日本人海外短期美食之旅的首選
在「台日友好」的支持下,同時又有廉價航空興起的時代趨勢,民國99年(2010年)後的來台日客,不到十年已經增加100萬,直逼200萬大關。然而我們必須指出,過去一年的日客增加,應該與台日友好關係不大。最明顯的例子是,去年日韓之間,因為二次大戰期間徵用工等問題爭吵不斷,但是去年日本訪韓旅客卻增加27.6%到295萬人。
為什麼日韓感情持續惡化,日本訪韓旅客卻大幅增加?韓國政府也抓不到原因,在韓國媒體的採訪中,韓國觀光公社表示,可能是因為日本經濟轉好與日圓升值吧?的確日圓升值會造成日本海外旅行人數增加。日本民國107年(2018年)海外旅行的人數創下最新紀錄的1,895萬人,破了民國101年(2012年)的紀錄。民國101年(2012年)那年會創紀錄很明顯是因為日圓升值到1美元對80日圓。但是民國107年(2018年)的日圓並沒有明顯升值,是維持在1美元對105日圓上下。
日本雜誌「現代商業」分析,去年日本旅行社有關海外旅行生意增加的同時,國內旅行的營業額卻減少。這應該是因為近年訪日外國人急速增加,連動拉高日本國內旅館與巴士的費用,讓原本計畫國內旅行的人轉為海外旅行。
因此日本去年海外旅遊人口創紀錄,是因為國內過多的外國觀光客所造成的排擠效應。日本今後的外國觀光客預計會持續增加,日本國內旅行的成本會居高不下,因此轉向海外旅遊的日本人也會繼續增加,這是台灣的機會
在這個新趨勢中,韓國的確比台灣有優勢,因為替代國內旅行的短旅行,周末的兩天一夜或者三天兩夜是主流,地理上比較接近日本的韓國有交通優勢。但是台灣既有的台日友好優勢依舊存在,如何設計有魅力、多元的短旅行商品,關係著台灣未來十年能否再增加百萬日客。
去年9月日本雜誌「東洋經濟」,有一篇有趣的報導,一位東京OL勇闖東京台北一日旅遊(清晨5點羽田機場出發,隔天清晨2點桃園機場回日),這樣報導的出現,意味著日客來台輕旅行的一個新趨勢,政府與旅遊業者要掌握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還願與除魅


2019-03-03 00:2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還願DEVOTION」是一款敘事型的心靈恐怖遊戲,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台灣。 圖/擷取自赤燭遊戲官網

赤燭公司發行的《還願》恐怖解謎遊戲,上架短短幾天,即因「習近平小熊維尼」符咒事件下架。除了輿論喧騰,其背後的政商操作,恐更值得深思。若除了信仰之魅,卻讓政商之魅上身,未免太諷刺。
《還願》遊戲以民國69年(一九八○年)代台灣為背景,融入民間酬神謝鬼信仰;既號稱旨在「破除迷信」,又怎會惹起風波?主要是設計了「小熊維尼」、「呢嘛叭唭」(台語罵人諧音)等符咒,超越先前的《返校》遊戲,添加了與對岸對抗的色彩。有玩家直指,「陸心社」暗指控制大陸人心的邪教,邪教十月一日至七日祭祀日恰是中共國慶假期,根本就在影射
從赤燭第一份聲明宣稱「純屬意外」,到後來道歉、下架、呼籲冷靜,《還願》事件迄今仍真相未明,但兩岸網民口水戰卻已炸開。事件發展,有如周子瑜事件進化版。該遊戲既塑造了被打壓形象,又刺激了台灣的買氣,也讓政客搭了操作便車。
例如,副閣揆陳其邁便開直播,大談「民主自由的國度,創作才能不受到限制」。閣揆蘇貞昌也不忘補刀說,這就像當年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他渾然忘了,美麗島電子報的吳子嘉才因「說實話」被民進黨開除黨籍
刺激對岸、挑起民間對抗情緒、收割政治或商業利益等操作,第一次也許是創意,但當成政治提款機使用,又與宗教詐騙何異?赤燭說,希望《還願》重新上架能更專注遊戲內涵;但它已先殺雞取卵了








聯合報社論/看奧斯卡:重鍍的金獎、蛻變的產業


2019-03-03 00: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不設主持人,收視率反而是五年來首次回升。 (路透)

美國電影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年度頒獎典禮日前熱鬧落幕,一如往昔,有陳腔濫調,也有新招,有爆冷門,也強調族群議題,這都是意料中的戲碼。倒是原定主持人因對性傾向問題發言不當辭職,大會乾脆不設主持人,就像演奏室內樂不用指揮一樣讓典禮自走,時間減少了一小時,收視率反而是五年來首次回升。
見微知著,這有如「重鍍」了奧斯卡金像獎,也彰顯美式消費性文化最重要的精神重塑與再生。更重要的是,奧斯卡金像獎今年的得獎題材,也體現這個產業的蛻變。
今年最大的蛻變是,本屆的電影都是「玩真的」,不再是科幻或奇幻掛帥。八部被提名最佳影片的電影中,有六部大片標榜的是「真實敘事」(業界稱之為biopic),或改編自真實故事。例如,《黑色黨徒》改編自一名黑人警察臥底三K黨,還當上地方黨部負責人的回憶錄;《波西米亞狂想曲》描繪「皇后搖滾樂團」主唱佛萊迪的人生掙扎;《幸福綠皮書》則是透過紐約市義裔白人司機兼保鑣的視角,反照天才型黑人鋼琴大師巡演美國南部在種族隔離的上世紀六○年代所受到的歧視;《羅馬》是墨西哥大導演柯朗藉追憶童年時代的家裡幫傭,深入刻畫人性尊嚴的史詩級電影;《真寵》則是西方的《甄嬛傳》,講述十八世紀英國安妮女王的閨密與宮廷女官間的宮鬥。還有《為副不仁》,副總統一職一直是是美國政界的笑柄,戲謔者稱其為最大的芝麻綠豆小官。但別搞錯了,小布希總統的副手錢尼卻掌握實權,堪稱美國史上第一人。
這六部強調真實的大片,占了被提名最佳影片數的四分之三此一超高比例絕非巧合,引發之爭議也大於往昔。電影產業真的變了,因為世局也變了!近年在歐美,包括在台灣也一樣,「假消息」滿天飛到引發社會騷動,政治人物則藉機撻伐收割知名度,以便兌換成選票。世局如此嬗變,電影產業當然也要跟著蛻變。既然在現實生活中充斥「假新聞」(包括政府說假就是假的假新聞),為什麼電影不能逆向操作,轉而寫實逼真?
故事不外真真假假把真的弄成假的,把假的弄成真的,這本來就是電影產業的強項但正派媒體並不是這樣幹真的才可以報導挖掘事實,區分真假,這是媒體的看家本領與從業倫理但是,網路世界的來臨模糊了真假,也混淆電影與媒體的分際。奧斯卡頒獎之前,美國的政治評論者即注意到重量級媒體人,尤其是長於調查報導的佼佼者,紛紛投奔電影業。
重鍍金獎的新銳高手,非網飛(Netflix)莫屬!它沒有好萊塢的DNA,出身一家網路科技公司,其絕活是利用串流顛覆以往的電影通路與放映模式。以前愛看電影的老牌影迷怎麼能想像,一部超級賣座的大片,票房資料居然是保密?網飛就偏不告訴你這個數據,它的電影進入院線放映,只是陪襯訂閱串流,用以取得競獎的資格。
網飛營收龐大,卻尚無獲利。但沒關係,因為資本市場給予超高「本夢比」的評價,所以它可以四處砸重金,挖角原以挖掘封面故事為志業的媒體菁英,投效它的編劇團隊代表第四權的新聞業就這麼重商轉型,舊媒體也就這樣重傷凋零。產業也好,世風也好,也就跟著蛻變了。
網飛在本屆奧斯卡只是初試啼聲,即抱走四項大獎,揮軍金獎並志在必得絕對是它未來的最高策略事實上,也有別的「咖」在摩拳擦掌,亞馬遜就絕對不甘落後。在掌控美國電商消費一半的市占率之後,它也進軍內容產業,而且它還「賣雲」。創辦人貝佐斯還併購華盛頓郵報,形成嫡系的側翼長久以往,新聞業會娛樂化,娛樂業會政治化,那麼奧斯卡金像獎呢
小金人掉漆,重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