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川金會破局:從美麗的誤會中驚醒
◆ 聯合報黑白集/聖人都不用電了嗎?
◆ 經濟日報社論/粵港澳大灣區展現經濟整合雄心
經濟日報社論/粵港澳大灣區展現經濟整合雄心
2019-03-02 00: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國務院2月18日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一個或將與紐約、舊金山、東京旗鼓相當的全球第四大灣區已輪廓初現。這個大灣區以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為中心城市,並涵蓋佛山、中山、珠海、肇慶、江門、惠州、東莞六個城市,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6,600萬,民國106年(2017年)GDP超過人民幣10兆,與韓國相當,超過俄羅斯,全球排名第11位。
這個在民國106年(2017年)兩會首度提出的概念,花了幾乎兩年時間才完成,可以看出中共對於這個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重視。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是:一、打造成為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巨大基地;二、發展成世界級創新科研中心;三、建設成世界級城市群。
從初步概念的提出以來,海內外對大灣區的評論相當多元,既有樂觀的、正面的,又有保留的、質疑的。仔細看,前者多為經濟角度,認為任何整合程度的提高都是多贏的,後者多為社會及政治角度,特別是擔心香港與澳門原本的獨特制度、文化及國際地位將有所不保。是耶?非耶?究竟該如何做科學的、客觀的評價?
我們認為,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第一步必須先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三個不同層次整合角度切入,了解其邏輯關係後,再對照大灣區香港、澳門與內地之間「一國兩(或三)制」的實際運作,或許才能得到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答案。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合可以有三個層次。一、就經濟層次而言,考量到經濟規模效應,整合程度愈高愈好,最好是完全的「一體化」;二、就社會層次而言,考量到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自主性,整合程度不宜太高,否則就傷害到了多樣性或多元性;三、一個國家的政治層次整合,就必須在前兩者之間尋找到最佳的折衷與平衡,最終體現在政治體制的設計與運作上。
歐盟的發展與形成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是六個國家建構產業同盟,接著整合的範圍擴大,從六國到九國到現在的28個成員國,整合的層次提高,從產業同盟到關稅同盟到共同市場再到統一的貨幣,所有這些,都屬經濟層次的整合,整合度愈高愈好。但另一方面,考量到28國的不同種族,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還有殊異的宗教信仰及文化與風俗習慣,因此政體設計不強求統一,目前只建構了歐洲議會,基至連歐洲軍隊尚未建立,這部分跟要不要交出各國的財政權以形成統一的財稅體制,恐怕都還需要相當的時間來磨合。
回到粵港澳大灣區。就現行的行政及經社體制而言,它是一國三制、三個租稅區及三種貨幣。民國86及88年(1997年及1999年),為了香港及澳門回歸,鄧小平一早就提出了「50年不變」的承諾,這個「不變」,主要是指政治體制及社會體制的不變,如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港澳回歸22年及20年,這些基本上應該是做到了。但在差異性要求相對較高的政治及社會體制之外,經濟層次的整合度是愈高愈好的,換言之,在這個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們期待的是人流、物流、金流、信息流全面無障礙的流通。這樣高度的、全面的經濟一體化,一方面要靠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如高鐵網、公路網及港珠澳大橋等)來克服各種自然的障礙,另方面也要靠體制的改革與政策的創新,比如「一地兩檢」、租稅劃一,及最終讓港幣及澳門幣與人民幣掛勾等,也只有在經濟層面實現了高度及全面的一體化整合之後,大灣區內部兩個特區及九個城市之間才能真正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毋庸置疑,作為一個國家級的發展大戰略,現在已跨出了正確的第一步,大灣區體制創新的精髓就在於正確拿捏「一國三制」的變與不變。
粵港澳大灣區
聯合報黑白集/聖人都不用電了嗎?
2019-03-02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中)批評朱立倫重啟核四的說法,是將全台灣人民置於險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聖人講話,常用至高無上的道德權威語法,彷彿他的話就是真理,容不得旁人置喙。核四會搞到今天,當然與林義雄多年的苦行、靜坐、絕食有關,這又和他家族悲劇糾結成一團。但時至今日,歷經燃煤帶來空汙和疾病,歷經大停電,和「以核養綠」公投過關,許多民眾已決定要和聖人分道揚鑣。此時,林義雄或許也該走下神壇了。
正當台灣掀起新一波「造神」運動,人們也可趁機回顧上一波政治造神運動的成果。其中,「台灣之子」陳水扁已因貪腐身敗名裂,聖人林義雄雖悲情猶在,卻已掩不住脫離現實的疏離。再看,林義雄十多年前推動的立委席次減半,號稱「國會減半,國家不亂」;但結局是國家紛亂依舊,而立法品質則是愈來愈糟。聖人應悔自己撈過界吧?
聖人也許用不到太多電,但百姓的日常生活、商家和工廠的營運,卻都非電不可。而且,人們要的是那種「不傷肺」的電;對此,林義雄能譴責大家對台灣土地沒感情嗎?老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也意在提醒道德不要無限上綱。
林義雄若要繼續扮演聖人,不妨多多提供民進黨人道德指引;至於專業領域的事,就留給專家處理吧!
聯合報社論/川金會破局:從美麗的誤會中驚醒
2019-03-01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27日舉行「川金二會」首場會談。 (法新社)
眾所矚目的「川金二會」,在稍早一片樂觀的氛圍中驟然宣告破局,令人意外。會前美國一再釋放利多,川普還宣稱「無核化」的速度並不重要,讓外界一度對此會充滿期待,以為「河內宣言」將帶來更多朝鮮半島和平進展的消息。誰料,雙方最後提前離開了談判桌,安排好的協議簽署儀式告吹,留下錯愕的全球觀眾。
美朝雙方對於談判破局的原因,目前還在各說各話。川普說,金正恩對於無核化的看法不符合美國期待,而北韓要求「全面解除經濟制裁」,美方則無法接受。但北韓外交部長駁斥川普,稱金正恩僅要求解除「部分」制裁,而非全部。無論如何,這次破局顯示雙方在無核化議題上存在不小的認知差距,但這些差距在會前卻因某些因素被美化或淡化;直到雙方千里迢迢趕來會面才發現不對勁,最後就只能草草收場。
先談美朝兩國對「無核化」的認知差距。會前,美國宣稱不再堅持一步到位的無核化政策,而改採「分期履約」、「同步交割」及「多線並行」的無核化政策,這是務實之計。美國重視的是「分期履約」,北韓除了關閉核設施外,還要交出核子設施的所有清單,提出無核化的具體進程,並開放讓國際原子能總署人員檢查,以達到「完全地、不可逆地、可檢證」的無核化三原則。對美國來說,北韓能否落實分期履約,是這次會談成敗的關鍵。
然而,北韓更期待的卻是「同步交割」。也就是,當北韓無核化進程達到一定的階段,美國也要相對應地部分或完全解除對北韓的制裁。在北韓已關閉豐溪里核試驗場、拆除東倉里導彈發射台的情況下,美方還要北韓提交境內所有的核子設施清單,北韓自然要求美國必須逐步解禁經濟制裁。亦即,美國是否解除對北韓的制裁,成了影響北韓無核化意願的重要因素。
再看川普個人的政治考量。川金在河內會談的同時,川普的前私人律師柯恩正在美國國會作證,對川普提出許多不利的批評。柯恩除嘲諷川普無心領導美國,稱其競選總統只是為了累積個人財富,還說自己去年在國會作證說謊就是川普授意,其證詞還遭修改。柯恩的證詞惹惱了川普,也讓他感到腹背受敵。川金會首日的晚宴,有四名美國記者因先前問及柯恩的批評而遭封殺,即可知川普之不悅。
此外,川普三月將與習近平舉行領袖會談,雙方將簽署歷史性的貿易協議,結束擾攘多時的美中貿易大戰。美國推遲美朝無核化的進程,將有利於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談判時,多一個可用的籌碼。這也是川普接受國務卿龐培歐的意見,不在協議上簽字的原因。
川金二會的破局,一則是川普會前過度樂觀解讀金正恩的意向,最後卻發現北韓的讓步不如預期;二則是柯恩國會作證的不利態勢,讓他無心外交談判;三則擔心美朝簽下不對等的去核宣言,將影響三月美中貿易談判的底氣,因而川普決定提前走人。但川普在記者會上仍對金正恩及習近平充滿溢美之詞,這或許是為掩飾自己的心虛,但至少保留了各方再敘的機會。
川金會破局,最意外的當是中國大陸。北韓副外相會後急赴北京協商,中共外長王毅也只能以好事多磨相慰。最尷尬的,則是在美朝之間穿針引線的南韓。南韓原對這次川金會抱持高度的期待,文在寅總統也計畫將在會後出訪美國,收割美朝終戰協議的果實。誰知河內會談突告破局,讓南韓股市大跌,文在寅則進退兩難。
這次川金會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會談。滿手籌碼的川普空手而歸,還差點簽下不對等協議;金正恩解除經濟制裁夢碎,只過了一次「大國遊戲」的乾癮。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雙方都保留禮數,沒有撕破臉,留下再見的空間。
【相關閱讀】‧ 專題/兩大狂人再對決 川金二會無協議戛然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