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孩子未來做政治籌碼?
◆ 資源落差 新課綱能成就每個孩子?
◆ 學測愈走愈偏 傷弱勢、損技職
◆ 平常心看罷工 無預告義務
◆ 執政玩短不顧本 被打回原形
◆ 民意提名 虛幻想像或民主躍進?
◆ 「換柱」冷飯還要炒多久
◆ 聯合筆記/選民對國民黨天王無感
◆ 漫畫/誰較會拚經濟?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選民對國民黨天王無感
2019-02-14 00:37 聯合報 林修全
國民黨11日新春團拜,黨內四太陽吳敦義(中)、馬英九(右三)、朱立倫(右二)、王金平(左一)等都出席,然而針對2020總統大選誰將出征及時程辦法,卻遲未定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為了總統初選的時程、制度,吵得沸沸揚揚,其實,選民對這些都很無感,根本不在乎。
選民關心的是,哪個政黨、哪位參選人能夠帶領國家繼續向前邁進,想要看到台灣未來願景,想要聽到富國安民的政策主張。可惜國民黨內有意角逐大位者,目前仍陶醉在去年九合一勝選氛圍,彷彿認為「頭過、身就過」,才會汲汲算計只求從黨內初選脫穎而出。
國民黨的總統提名,爭議點主要有兩項。首先是時程規畫,這方面未有明文規範,只能參考過去慣例;一般而言,若是要挑戰現任總統,通常會盡早確立候選人,以便能提早投入大選,方便重新整隊、超前布局。
根據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說法,按照以往提名程序,投票前一年的四月會展開總統初選作業,最晚七月完成。但既然是慣例,並非不能打破,只是要不要提前,仁智互見。
第二個爭議是初選的遊戲規則,既有辦法規定,黨員投票、民調各占一定比率,但人氣高的參選者,希望改採全民調,以抵抗握有黨員票優勢的對手,如今,還為了是否採取美國初選制度,展開進一步研議。
每位參選人都盼望為自己量身訂製一套制度,爭取最後出線機會;因此機關算盡,紛紛透過各種方式施壓,表面上說得冠冕堂皇,私下目的是將初選制度引導到個人最有利方向。
此外,這些人為求維持一定聲量及熱度,並證明自己能孚眾望,不惜以醜化別人、美化自己,人前握手、人後下毒手,開始互揭瘡疤,還沒進入登記參選階段,彼此早已傷痕累累,更遑論於黨內初選正式展開後,競爭恐怕會愈趨激烈,下手只會愈來愈重,裂痕將加深擴大。
整個過程中,社會大眾只瞧見有意參選人士,各懷鬼胎,至於國民黨的治國理念、參選人的政策思維,若連這些人自己都不去談,選民又如何寄希望於他們身上?又如何有感?
用孩子未來做政治籌碼?
2019-02-14 00:37 聯合報 高凌華/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新課綱8月將上路,老師、教團與學校憂心員額不足、排課困難、校舍不足等問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為政治是超然的,為免弊端所以我們用五權分立。怎知愈民主,獲得政權的一端卻愈狹隘。有了權力,事事都想控制,冠上「正義」的帽子,就無所限制的進行自己的轉型,不論是否大家有認同。
課綱既然是綱,真不明白為何總是為了意識形態在調整,大人政治的爭執,卻用孩子的未來做籌碼,再告訴大家這是為大家好。
看著逐漸內耗的台灣,逐漸退步的台灣,這些年來這樣的民主好嗎?希望只是陣痛,新的一年,希望百姓的覺醒能讓政治人物有所反思。
資源落差 新課綱能成就每個孩子?
2019-02-14 00:37 聯合報 董馨梅/高中教師(新北市)
高中新課綱強調多元選修、甚至可跨校選課。圖為建中開設的選修課「永續的餐桌」,學生在校內種稻、收成的畫面。圖/建中提供
報載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成功高中與中山女中等前三志願五所高中,採取策略聯盟,與台大、政大、台師大、北醫與實踐等大學,已在一○七學年先行合作試辦共同開課、跨校選修課程,以因應一○八新課綱。如此豐富的學習資源,絕對可以達到自發、互動與共好的理念,但僅僅限於這些學生可以達標,其他受教者都能獲得同質量的資源嗎?
頂尖大學願意提供師資與空間,與頂尖高中合作,其動機不言可喻,故跨校合作選修的繁雜配套,也能輕易解決。其他非明星高中就未必能獲得頂大青睞,學生沒有機會在高中階段得到政大商學院、北醫醫療裝置等課程的探索機會。
根據教育部頒訂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願景為「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以普通型高中課程規畫為例,每周彈性學習二至三節,依學生需求與學校條件,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增廣)/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等。實際作法是依「學生需求與學校條件」安排課程內容。試問:當學生有高度學習需求,但學校條件無法配合時,如何決定課程內涵?依學生需求,抑或受限於學校條件?位於邊陲的社區型高中,能有與明星高中同等的教育資源嗎?
批判教育社會學者Bowles與Gintis民國65年(一九七六年)在其重要著作《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教育改革與經濟生活的矛盾》指出,孩子出身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遠比個人智商更能決定其教育成就。台大經濟系林明仁教授與沈暉智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研究結果同樣指出,家戶所得愈高,子女教育成就愈高,兩者有明顯正相關。從過去到現在,家庭社經地位都對子女教育成就有極大影響,故學校教育的平衡功能更顯重要。
教育部制定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載明六大目標,其中兩項為「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與「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一○八課綱強調課程自主權回歸學校,除部定、校訂必修學分外,還有每周二至三堂的彈性學習課程。一端是「公平正義」,另一端是「自主多元」,事實上明星高中的彈性課程不需要擔心多元課程所需的師資,因為除了頂尖大學積極與其合作外,明星高中的家長們也有能力提供學校課程所需。令筆者擔心的是:不受頂大青睞的社區高中學子,其受教權的公平正義如何維持呢?
筆者非常支持教育部致力於以學生學習需求為本的教育方針,在一○八課綱中賦予學校規畫課程的權利,並鼓勵學生適性選修。但筆者更期待政府,必須著力於提供資源匱乏的高中職適切的資源,同時期待大學落實實踐社會責任,一同投入人才培育,如此,自發、互動與共好的美好課綱理念,必能使每位學子受惠。
學測愈走愈偏 傷弱勢、損技職
2019-02-14 00:37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學測改革不利於弱勢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大學甄選入學調降學測參採科目,由五科減為最多四科,盼降低考生壓力,卻衍生同級分人數變多,如何篩選、超額嚴重等問題。但這只是造成考生麻煩,最嚴重的是整個制度愈發不公平,和對技職教育及大學全人教育的戕害。
今年申請入學管道以採計三科最多,有七四四個系組,占三成八;其次為採計四科,有六八八個系組,占三成五;還有一些系只採計一科,大部分是國文或社會,亦即高中三年只要念好國文就有大學可念,造成投機考生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屆齡考生(民國90年(二○○一年出生))比去年少三萬多人,但今年共有十三萬八千多人報考學測,反而比去年增加一萬多人,顯然很多高職學生也來報名學測,這對招生已岌岌可危的技職科大將是雪上加霜。
學測改為最多參考四科最少可以一科後,社會組可以不用準備自然科,自然組可以不用準備社會科,甚至有的只要念國英數就可以有很多的選擇,這對考生知識的廣度受傷甚深。近年來各大學一直強調通識教育,但因考試領導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那些只參考一科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如何再補強其在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和常識?高中課綱或許很完整,但學生的學習絕對是四分五裂了。甚至還有頂尖大學的材料系不參考數學成績,真不知這是愛學生還是害學生,數學不好的學生進材料系念得下去嗎?
大學對申請學生判斷的因素可分為主觀的成績和客觀的成績,學測科目的考試成績可說是客觀的,至於自傳、讀書計畫、面試的表現等則是主觀的,現在將學測的參考降至一科,最多限制四科,等於是將主觀的分數擴大,將客觀的分數降至最低,這對弱勢生絕對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弱勢生在資料的準備和面試表現也都比較弱勢,如果陳水扁生在現在是否還可以進台大法律系呢?
多元入學已被詬病是多錢入學,現在愈改愈複雜,學測改為「選考制」,美其名是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變革,讓學生可適性選擇考科、專注準備,但犧牲的絕對是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未來若加上高中學習歷程的採計分數,等於在高中階段也時刻不得放鬆,任何考試成績都會影響到大學入學,快樂學習變成錙銖必較,同學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現在任何入學制度的改變都是大學端在那裡協商怎樣對大學最好,完全沒考慮高中家長和學生的意見,難怪學生往大陸和外國跑的愈來愈多。如果大學的校長和教務長們還是繼續埋在象牙塔裡面,不思考整個大環境的趨勢和高中學習的現況,大學的招生制度只會愈來愈偏頗,難怪大學雖多,學生程度卻愈低矣!
平常心看罷工 無預告義務
2019-02-14 00:37 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華航機師罷工,陸續有航班取消。記者鄭超文/攝影
民國一百年實施的新工會法放寬工會的成立,空服員與機師得以各擁職業工會,這是近幾年來航空界勞資糾紛能夠檯面化的主因。只要看存在多年的華航企業工會在這次與前次空服員爭議中的角色就可以看清這一點。工會的自主性提高,罷工一出現,乘客自然首遭其殃。但是,這不該是我們反對機師罷工的理由。
任何社會都有勞資衝突,西方人經歷工業革命所引發的階級鬥爭教訓,很早就接受勞工以罷工來迫使雇主讓步。這是所有勞工的權利,高薪機師也包括在內。德國漢莎家族三家公司的機師從民國103到105年(二○一四年到二○一六年)間總共發動十四次罷工,其中第一次連續三日癱瘓三千八百個航班,波及旅客高達四十二萬五千人!
導火線是德航資方因廉航的競爭壓力,打算廢除行之有年的優退制度。罷工期間機場秩序大亂,旅客固然怨聲載道,尊重工會權利者卻也所在多有。值得一提的是,媒體立場基本上都持平,少有一面倒批判工會濫用罷工權者。勞資對立至今無解,不過幾天前,機師工會又決議通過新一波罷工。不只機師,空服員也三不五時癱瘓航班,講究秩序的日耳曼人依舊淡定如故。
很遺憾地,台灣的情況不是這樣。來自媒體、政界乃至網民的聲音,指責機師的都遠大於理解者。諸如自私貪婪、拖垮華航、以消費者為人質或長榮某機師操控罷工等訊息紛至沓來。平心而論,無人喜歡搭不上飛機,機師待遇也非市井小民可比。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外人很難理解其中心酸。這些人以避免過勞當訴求,對重視飛安的人來說恐怕有其道理。
因為反對罷工的聲浪,指出若干國家有預告期間的說法也不脛而走。這其實是引喻失義。西方國家勞工具有團結意識,認清大家都坐在同一艘船上,所以甲公司機師罷工,乙公司機師多會拒絕當「工賊」。台灣情形不然,實施預告期間,雇主好整以暇,不僅可事先安排同業(或非會員外籍機師)協助,甚至整肅預備罷工者。罷工英文所以是strike,原因無他:這是弱勢勞工能給雇主重擊的法寶。一旦工會負有預告義務,罷工就會是笑話。
同樣地,強制仲裁也以不動為宜。這一制度在台灣可能藏汙納垢,只要看長生機場捷運案如何收場就知道。一旦此次罷工也以此法了結,爾後即使連客運司機的罷工權都可能被交付仲裁閹割了。
機師罷工不是世界末日。每個人對此事件都可有自己的看法,不喜歡的人儘管轉至其他航空公司。但是,既然是一個民主開放的國家,台灣人就應該容忍那些關心自己權益的人行使罷工權。這是原則問題。
執政玩短不顧本 被打回原形
2019-02-14 00:37 聯合報 劉宗夏/金融投資者(台北市)
華航機師罷工,外傳華航董事長何煖軒(左)與交通部長林佳龍溝通不順,扯出民進黨「新潮流系」與「正國會」之間的角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聰明反被聰明誤,蔡政府內政無能卻精於政治操作;之前藉著挑動兩岸關係,一度民意小幅上揚,但短期投機操作能長久嗎?終須回歸基本面!近來台灣紛亂,蔡政府沒有解決的能力,只能講一些文青式語言,更讓台灣人看清楚蔡政府的本質:內政無能,還忙於派系爭權奪利,讓人失望。
蔡政府喜歡觀察民意風向,風往哪吹就往哪裡倒,可能短期獲取投機的政治利益,但討好的風格終究禁不起考驗,最後落到兩面不是人,蔡政府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兩套標準。
華航機師罷工風波,再次重創蔡政府的信譽,人民不僅對政府無能為力的表現失望,更嚴重的是此時還有黨內派系為掌握資源仍在鬥爭取利;在多數民意對蔡政府的印象逐漸定型下,民國109年(二○二○)大選恐怕只能鞏固少數基本盤。
一個公司如不專注本業,只想用會計手段或短期業外利益撐住股價,撐得了多久呢?這就是蔡政府的寫照。國內外廠商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感到懷疑;年金改革不敢動面臨破產的勞保,只動軍公教;健保財政跟長期醫病關係的惡化;教育急需改革才能配合產業升級…,這些都是人民期望執政者提出解決方案,但看到聽到的只是打高空的文青式語言。
就算國民黨民國109年(二○二○)能拿回政權,挑戰仍非常艱鉅,人民需要看到總統候選人有用心在規劃解決以上困境,不管哪黨哪派取得執政權,都必須要顧本,專注內政困境,如果只靠著行銷策略拿到執政權,卻沒有做好準備,人民終究會知道好壞。
民意提名 虛幻想像或民主躍進?
2019-02-14 00:37 聯合報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國民黨2020總統大選誰將出征及時程辦法遲未定調。圖為日前新春團拜,包括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中)、前主席馬英九(右三)、朱立倫(右二)、吳伯雄(左三)、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左一)等都出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解嚴開放以來,台灣人便把「民意至上」奉為圭臬,順從民意被視為是民主的躍進。故而,政黨為了標榜對民主的堅持,連候選人的提名也主張依據民調結果,甚至提出所謂「全民調」見解。但政黨不是一群人因理念認同所形成的團體嗎?如果一切都以民意為定奪,政黨又如何堅持自己的理念?
很多台灣人羨慕美國初選制度,認為讓一般選民(無論是否認同黨的理念)有機會參與提名程序,正是民意政治的體現。但光憑常識分析,便不難發現這種看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以最近幾任美國總統為例,無論是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或川普,在初選程序啟動前,他們的全國性民意支持度甚至連五趴都不到,但這些人後來都當選了總統。
正確的說:是初選程序讓選民認識了這些人的政治主張,並轉而支持他們成為黨的候選人,而非因為他們一開始便享有高民意支持度而獲得黨的提名。換言之,如果沒有那將近半年的初選程序讓候選人得以「導引」民意,依台灣現在倡議的「全民調」、「韓國瑜門檻」、甚至「七三比」的決定方式,上述當選人恐怕連白宮的門牆都摸不到邊。
美國長達半年初選程序,財力物力上的損耗相當可觀。但過程中展現的兩大功能,讓多數美國人覺得這些錢花得值得。一是這個程序允許參選人受到各種不同民意的檢驗;另一則是各州不同的初選制度,嚴厲考驗著候選人的組織與募款能力。美國疆域廣大,初選從自由派傾向的東北部起跑,歷經保守的南方與中西部各州,參選人若只想迎合民意,恐怕只會左支右絀難以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各州又因初選制度的不同,如開放式初選、封閉式初選、全面性初選與黨幹會議等均須有不同的競選策略,參選人若無堅強的組織為後盾,根本無法走完整個程序。
總而言之,初選的價值不在民意表達,而是在候選人能否引導民意,並透過卓越的組織與募款能力,爭取選民對其治國長才的信賴。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一味認為初選就是讓民意決定政黨的提名,甚至以全民調更能反映民意而沾沾自喜,恐怕最終便只產生媚俗的候選人,對國家的發展不見得有利。
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初選乃由政府主辦,選票上所列舉的政黨都必須在同一天舉行初選,並受到選罷法相關規範的約束。由於選民只能參與指定政黨的初選投票,如投了民主黨便不能再領共和黨的初選票,這便大大降低了民主黨支持者影響共和黨提名的可能性。國民黨目前討論中的提名制度則不然,無論是全民調或民調占七成,均無法防堵其他政黨的支持者進入攪局。這樣的民意提名,除了使參選人不敢堅持黨的理念,對民主鞏固根本沒有絲毫幫助。
新黨在民國83年(一九九四年)首次提名候選人參選,當時採行封閉式的甄選提名程序,但推出的人選皆為一時俊彥,新黨的聲勢也因此被推向高峰。民國87年(一九九八年),僅有一成社會認同度的新黨高唱接受民意檢驗,採行開放式初選,結果過程烏煙瘴氣,造成該黨自此一蹶不振。殷鑑不遠,政黨主事者應該明瞭,民眾在乎的是人才能否出頭,而非民意是否參與提名?
「換柱」冷飯還要炒多久
2019-02-14 00:37 聯合報 黃良慈/公(彰縣員林)
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強調沒有參與換柱,希望大家不要誤解。記者黃仲裕/攝影
大家搶著選不是壞事,總比上屆爭相避選好,象徵時機看好,但最怕搶破頭,各自算計遊戲規則,不守君子之爭傷感情,初選分裂致影響團結。目前表面還和諧,暗地裡有點逐漸走偏。王金平最近愛聊「換柱秘辛」,爆料朱立倫曾找他頂柱選總統,可是最後「新郎不是我」,宣布因緣「大約在三月」。
朱立倫民國105年(二○一六)出馬,當時黨內怯戰,他明知遭雷劈風險大,仍「捨生取義」,王金平不是新郎算是走運呢。拿破崙說,只要站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愛迪生把發明過程一千多次失敗當試驗,認為自己沒失敗過。人生不怕屢敗屢戰,而怕禁不起磨練;正如從事業務員,要有被拒絕的勇氣與耐性,參選也要有輸的勇氣和再接再厲的耐性。
上次打死不出來的,這次投機柿子挑軟的吃,須知蔡英文再軟,終究是行政資源在握的現任,具主場優勢,縱使呼風喚雨法力銳減,也得略懂法術使弄幾樣法寶才能登封神榜,立委補選是隨堂考或期中考都好,太陽們先考完這節再說!
良友如美酒愈陳愈香,「換柱」是陳年往事,時光難倒流,何必回顧那一頁不堪滄桑史。大選在即,居然還有空抬槓,有閒情逸致敘舊;同一個笑話連續講幾次,保證笑的人愈來愈少,但同一氣話卻講一次氣一次,所以民進黨反覆炒二二八仇蔣話題,國民黨初選竟猶炒「換柱」冷飯。快定一尊元神眾星拱月,事成才能「一輪明月照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