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高雄幣 讓地方跟上經濟成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美韓軍費談判對台灣的啟示
◆  聯合報黑白集╱厲害了,我的政府
◆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高雄幣 讓地方跟上經濟成長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高雄幣 讓地方跟上經濟成長


2019-02-16 00: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高雄市政府與中華科技金融學會的合作下,高雄地區最近推出地區貨幣高雄幣,引起廣泛討論。有人指出,高雄幣像是電子錢包,有人認為類似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也有人說這可能接近德國埃爾福特市(Erfurt)的Wohler區域貨幣,要先以現金購買,眾說紛紜。
實際上,高雄推出地區貨幣的設計,是消費者在高雄三大商圈消費時,簽約的攤家會回饋消費者1%~10%的高雄幣,消費者可以用高雄幣支付下一筆消費,商家又再回饋,再創造高雄幣。但是,如果持有者不使用,高雄幣每個月會減損三分之一,且限制在簽約攤家使用所以,高雄幣是由消費產生,並不是由特定機構控制發行,由於不能吸金(不用貨幣購買),也不屬儲值(不用存款),中央銀行與金管會都說高雄幣較像紅利點數,因而並未違法
各方關注高雄幣的焦點,大都偏向其性質或有無違法。但我們想討論一個大家忽略、不同經濟層次的問題,即貨幣在資本主義與普惠金融扮演的角色,更嚴肅地說,這是一個貨幣發行的倫理問題。
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有一個重要又不起眼的角色,就是法定貨幣可以在我國境內完全自由流通,這樣的角色,配合大公司通常座落在大都市的特性,使一個大型連鎖店家與小區域居民交易後,最終會有相當一部分的資金會流向大都市,這正是資本主義運行的標準結果:物流與金流都會流向繁榮高報酬的地方。如果這個小區域也有自己的國民收支帳,貨幣外流會登記為這小地區的漏損,這好似資金跨國移動時,錢會流向高報酬的市場或國家。
不同的是,資金跨國移動並非完全自由,仍有許多障礙。但在一國之內,貨幣完全自由流動,故當資金從鄉村大量流到都市,形成鄉村隱性的補貼都市,卻沒人注意與關注,這是資本主義運行的特色貨幣在一國內的完全自由流通,使都市更繁榮,而鄉村跟不上經濟成長的腳步,「贏者全拿」在此更為明顯
當人才由農村移動到都市,政府會提出警訊,而當銀行存款由鄉村流往都市,美國提出社區再投資法案,要求一部分比率的存款要留在當地,貸給當地企業,而非都送往大都市;但同樣的情境發生在貨幣流動上,卻無人關心早在1906年德國學者吉塞爾(Gesell)就發現這個現像,鼓吹地區貨幣,希望能減緩贏者全拿的結果;之後,地區貨幣也一直在許多國家不斷推出,近年,行動支付的方便性,使得地區貨幣再度受到重視,App的問世使其成功機會大增。
地區貨幣對繁榮地方經濟,創造普惠金融有六個好處。第一,地區貨幣限於在當地使用,這將使貨幣留在當地,不會流往大都市,有助地方經濟發展。
第二,法定貨幣的增發,有一部分會用在投機上,未必用在實體經濟,但地方貨幣可以支援地方項目,發展實實在在的實體經濟,全部用在實際消費
第三,這是一種新型的貨幣寬鬆政策。貨幣數量學說指出MV=Py,其中M為貨幣,V為流通速度,P是物價,y為實質GDP,高雄幣的設計,由於每個月會減損三分之一,迫使高雄幣持有者會儘快消費,大幅加快流通速度,有助於經濟成長。
第四,高雄幣比消費券更有助於鄉村的經濟復甦。原因在於消費券並未限定消費地點,所以大眾易於在都市使用,而不利最需要資金的鄉村發展;消費券也未限定消費時間,未必在景氣最差的時候消費。
第五,這不需要政府支出,而是攤家的回饋與收入,相較之下,消費券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也是納稅人的負擔。第六,這是普惠金融的一環,攤販與小店家直接受益於科技金融的推動
諸如高雄幣這種地區貨幣,能否成功的最大關鍵是參與簽約店家要夠多,使用才會廣泛,這正是地方政府可以努力的方向,值得推廣







聯合報黑白集╱厲害了,我的政府


2019-02-16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蔡英文總統去年八月出席有機農業論壇,向媒體展示台灣有機農產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國瑜將赴陸推銷農產品,蔡英文先來個下馬威挫他銳氣。小英說,去年台灣農產品出口到大陸十二.六億美元,破了紀錄;整體農產品出口五四.七億美元,則創廿年新高。言下之意,這種成績,你敢跟我比嗎?
農產品出口創佳績,值得為台灣高興。但蔡英文把這當武器,拿來打韓國瑜,就像張飛打岳飛,不知打到哪去了。試想,農漁產品外銷破紀錄,主要是農會、企業和地方政府努力開拓市場,才能開花結果。今天,政府抓著一個數字,就把功勞全都攬在自己身上,不嫌順手牽羊嗎?
尤其是對大陸的出口,正是得利於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減免之助,石斑、茶葉、香蕉、鮮花等銷陸才有這等好成績。但民進黨政府什麼都不必做,不必談ECFA,不必登陸協助促銷,只要坐在那邊雙手插腰罵別人「賣台」,就能坐收外銷破紀錄的政績。這種令人驚嚇的本事,老百姓只能瞠目結舌跪地膜拜,讚嘆說:「厲害了,我的政府!」
蔡英文自得之餘,還不忘酸一下韓國瑜:「好成績,不是靠口號。」對他那句「人進得來,貨出得去,高雄發大財」充滿輕蔑。中央政府那麼愛潑地方政府的冷水,不知出於什麼心態。要不然,明年蔡英文炫耀農產品出口成績時,把高雄的出口數字扣掉,再把藍營縣市自推的出口減除,看看她還剩下什麼成績?
厲害了,我的政府尤其「收割」這招,真是武林絕學







聯合報社論╱美韓軍費談判對台灣的啟示


2019-02-15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韓《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達成協議,圖為韓美軍隊二○一五年聯合演習後,在南韓漢灘江浮橋上合影。(美聯社)

歷經近一年、十回合的漫長談判,美韓《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在雙方各退一步下,日前達成協議。韓方同意調高八.二%的駐韓美軍分擔費用,今年全年將負擔九.二億美元,守住了政府設定的十億美元底線。這項金額,低於美方要求提高五十%至十二億美元的目標,與川普放話要求韓方「全額負擔」更大相逕庭。然而,雙方的換約期限從過去的「三年一換」改為一年一約,也多少保住了美國的顏面。
美韓兩國於民國80年(一九九一年)簽署《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後,南韓便逐年增加了駐韓美軍的費用分擔分攤金額的多寡,主要根據南韓前兩年的消費物價指數做為依據從過去美韓簽署的九次協定來看,費用增長幅度從未超過四%。這次在川普要求「對等」的前提下,美方要求韓方負擔十二億美元;如此獅子大開口,南韓當然難以接受,也使談判陷入僵局。
川普上台後,根據「使用者付費」的原則,要求日、德、韓及北約等盟國提高防衛分擔軍費的比率這顯示了美國對自身國際角色定位有了變化:不再扮演獨力維持區域安全的世界警察,而成為錙銖必較的國家經濟利益優先者。由於川普的壓力,日本從民國106年(二○一七年)起便大幅提高駐日美軍的分擔費用,迄今其「關懷預算」(駐日美軍相關費用)已高達七千六百億日圓,分擔比率高達七六%,是所有美國軍事盟國當中之最。甫卸任的美國防部長馬提斯,因此稱讚日本是盟國的「模範生」。有了日本的先例,南韓還能與美國討價還價,可見南韓政府的抗壓性。
從實質面看,去年川金會之後,以駐韓美軍為條件來交換北韓進行「無核化」,即成了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的主旋律。美國稍早曾以停止「美韓聯合軍演」,來促成北韓關閉寧邊核子反應爐及導彈發射基地而今,「川金二會」即將於本月底在越南河內舉行,外傳美國可能減少駐韓美軍交換北韓銷毀「火星十五型」洲際彈道飛彈,以解除北韓核武對美國本土的威脅。在川普屢次威脅要撤離駐韓美軍下,南韓政府還能以拖待變、據理力爭,可見南韓的過人韌性。
不同於日本對美照單全收,南韓利用國內民意來因應美方的進逼。有稍早因部署薩德系統而產生外交爭議的教訓,南韓在野黨對於增加駐韓美軍費用,便抱持反對的態度。有「南韓川普」之稱的城南市長李在明即聲稱,美國在韓駐軍是為了其自身的戰略利益,而非真為保護南韓美國獅子大開口,也讓南韓民眾產生美方「以大欺小」的感受,國內反美情緒因此上升。有了民意為後盾,南韓政府主張一兆韓元是南韓國民所能承受最大的心理極限,藉此為雙方談判畫下一條最後的政治防線。
此外,南韓也用「以拖待變」的策略,來應付川普的威迫。對於美國所提出一次性調漲五十%負擔十二億美元軍費的要求(駐韓美軍一年總費用為二十億美元),南韓政府並不觸怒川普,只要求雙方能在相互理解及尊重的原則下,合理調整分攤費用。其後,南韓政府又提出「民國103年(二○一四年)共識」為藉口,表示南韓僅能接受民國103年(二○一四年)美韓雙方所商定的五.八%漲幅,三至五年換約一次的條件。由此,再以牛步化的疲勞談判,逐步推移美國提出的底線,最後雙方從認知差距中取得最適的平衡點。
由此可見,援引國內民意為後盾,並運用靈活的談判策略,是南韓能夠在「不平等同盟關係」下迫使美國讓步的主要原因這說明,政府要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考量,只要策略運用得當,美國並非鐵板一塊。美國原想用南韓的讓步為範本,迫使德國與北約接受新的軍費談判,這個想法顯然破滅了。
台灣與南韓同是美國的盟國,看看南韓對美國的抗拒,台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