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華航罷工的省思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6919/web/

◆  聯合報社論/走出悲情的罷工,會遭秋後算帳嗎?
◆  聯合報黑白集/老人家的碎碎念
◆  經濟日報社論/華航罷工的省思







經濟日報社論/華航罷工的省思


2019-02-15 01: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華航機師罷工事件持續八天,起初,機師工會與華航資方立場都非常僵硬,經過多次協商終於露出曙光,航班終將恢復正常這場罷工事件,損失的不只是機師、華航和乘客,全台灣的人民也是受害人,因為華航是上市公司,當股價因此大跌,全體股東都遭受損失更嚴重的是,政府擁有大多數的股權,卻完全無法妥善處理,政府的威信大受打擊最後,華航長期背著中華民國象徵的梅花飛向全球各地,因罷工影響國際旅客權益,勢必也會影響到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聲譽
近年來台灣勞工意識抬頭,罷工是勞權,如何妥善處理勞工問題與罷工事件,本來就是執政當局的重要任務而這一次華航機師的罷工事件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在罷工發生之前,勞資雙方本來已經有過將近一年的協商,其中也包括了長榮機師在內,但是經過一年協商,長榮航空與機師達成了雙方可以接受的協議,華航卻無法與機師達成協議,而導致最壞的結果。
啟人疑竇的更在於,在華航股權中,航發會占35.45%,行政院開發基金持有9.59%,再加上中華電信的4.86%,這些泛公股的股權已經接近一半,政府當然有權力去做所有的重大決定,但是交通部卻說,華航是上市公司,政府無權干預勞資協商結果,這種說法令人無法接受,我們只能說是「行政怠惰、執政無能」
回頭檢討,這一次罷工過程中有幾個關鍵人士,只要他們肯略做調整,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首先,最關鍵的是華航董事長何煖軒,他在兩年多前空服員罷工事件中,因為當時政黨剛剛輪替,他一上任就完全接受勞方開出來的所有條件,很順利地解決了罷工事件。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但是此例一開,其他勞團很容易有樣學樣,現在華航機師罷工很難說是沒有受到當時事件的影響。
我們想問,現在何煖軒代表資方,立場為什麼又突然變得這麼強硬呢?如果他願意略有彈性一點,可能罷工事件就不會發生了。
其次,這一次罷工事件的發起單位是桃園市機師工會,權責單位是桃園市勞工局去年12月,華航已經向桃園市提出「調解申請書」,如果桃園市勞工局立即接受並且開始處理調解事宜,則依法律規定,調解期間不得進行罷工,那麼罷工事件也不會發生或是至少可以拖過年假的高峰期間。但是,桃園市勞工局卻沒有任何的作為,而導致罷工的發生。
第三個關鍵就是交通部長林佳龍。泛官股占到將近一半的股權,而且華航所有的董事和獨董都是官派,交通部是直接的權責機構,只要交通部一聲令下,華航的資方立場當然可以隨時調整。但過程中,交通部和桃園市政府都沒有任何作為,自然就會有人產生一些政治聯想,說是執政黨內有黨派之爭等等。
另外,這次罷工事件中,廣大消費者受到的損失,不能輕輕放過。華航每天都公布有多少的旅客因為航班取消而受到影響,大家可以想想看,一般的上班族每年有幾個九天連假?好不容易安排一次出國旅遊,或家人團聚,結果因為飛機停飛而導致整個旅行泡湯,這種損失豈是退還機票錢,或是再加上250美元所能補償?然而,旅客權益受到嚴重損害,行政院消保會卻沒有任何的發聲,這是負責任政府部門該有的作為嗎?
總而言之,勞工爭取自身權益無可厚非,而資方在商言商,也是天經地義,但是華航是半國營事業,政府有能力決定華航所有重大的決定。罷工事件拖了那麼久才解決,不但勞資與消費者三輸,更造成政府與國人全民皆輸,我們建議政府部門應該拿出魄力,別讓問題重演。






聯合報黑白集/老人家的碎碎念


2019-02-14 23: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王金平提當年換柱風波,又掀波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年輕人討厭老人家碎碎念,選民也一樣政治人物若不能發想治國理念,至少要誠懇服務選民再不然,也要能提供一些趣味娛樂如果三者都不行,卻一天到晚碎碎念,當然惹選民反感
就以「換柱」這件事為例吧,這是國民黨心裡一個難解的痛處。三年前,藍營不僅丟了江山,還搞得內部分崩離析。這一切,不都是因為眾將官看到形勢不利,個個「怯戰」所致嗎?而今情勢似乎變得對藍軍有利了,當年怯戰的懦夫們立刻搖身變成了「勇士」,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時間真是一面照妖鏡,一照即知
這還不算,馬上就有人翻箱倒櫃,把當年諱莫如深的往事,添油加醋地搬出來說嘴。於是,有人說自己曾被六度「招親」,但最後一揭榜,結果「新郎不是我」,言下好不哀怨。於是,誤入的「新郎」只好打圓場,說「可能因緣不足」。於是,被換者還要強忍痛苦站出來旁白,說落榜者「咿咿呀呀」不表態,心意難測。
這些打啞謎般的情節,就算當事人點滴在心頭,也早已是不堪回首的往事。這種時候拿出來說嘴,到底想說給誰聽?又有誰會感到興趣?然而,國民黨的老人家就是不懂得時代在變、選民在變,偏要拿這種不鹹不淡的故事碎碎念,來破壞選民的胃口
國民黨的老人家,請看看自己黨內的中生代吧!大家都期待這個黨能走出一條新路,老人家何不把眼光放向現在與未來,別再叨念歷史了。






聯合報社論/走出悲情的罷工,會遭秋後算帳嗎?


2019-02-14 23: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華航機師罷工落幕,航班將逐漸恢復正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過四回合的協商,華航機師罷工事件在進行七天之後,終於宣告落幕。我們很難形容這是一次「成功」的罷工,原因是不僅有數萬名無辜旅客受到影響,華航的營收也受到衝擊,機師工會的若干訴求也被打了折扣但無論如何,這場被稱為「貴族勞工」的抗爭事件至少示範了一次理性的交涉,勞方和資方在政府協調下平起平坐對話,走出了過去台灣勞工「悲情抗爭」的模式
台灣的勞工抗爭從來不是容易的事,尤其運輸業的罷工更是禁忌。即使民國77年(一九八八年)台鐵司機員即進行過一次罷工,當時有一千四百人參與,卻只能以「集體休假」的名義選在五一勞動節進行。那次,雖達到火車大規模停駛的目的,卻稱不上真正的罷工。直到近年,包括國道收費員爬上高速公路ETC門架示威,乃至關廠工人連線的激憤臥軌,都充滿了悲情與血淚從這個角度看,機師罷工能經由合法程序取得罷工權,用對等、理性的方式向資方據理力爭,乃至公開向社會大眾說明說服,都說明勞工運動躍進了一大步
相形之下,華航資方和政府部門的因應處理,卻顯得倒退。蔡總統上台後,一再標榜進步價值及勞工權益,聲稱勞工是民進黨「心裡最軟的一塊」,強調適度休息是不可抹煞的勞動人權。然而,華航管理階層卻對機師長途航程的疲勞駕駛問題充耳不聞,與工會的談判則抱著倨傲的態度,對桃園市長鄭文燦的協調建議置若罔聞,終於導致機師驟然在春節發動罷工。儘管許多旅客對機師感到不滿,但整體而言,外界輿論多認為華航資方處理失當要負更大責任這點,在罷工落幕後,恐須另作檢討
華航資方原先拒絕提高疲勞航班的派遣人數,主要理由,是這將造成公司「營運成本增加」。這個「成本」的藉口,理由其實相當薄弱。原因是,過勞駕駛不僅攸關機師的勞動人權,更影響旅客的安全及公司的聲譽,不應輕易打折。更何況,長榮航空接受了該工會的相同條件,華航卻悍然拒絕,更顯得華航資方高傲不近情理。事實上,若同意機師工會的派遣條件,華航需增加的人事成本一年約為三億元。而這次的罷工事件,華航短短幾天營運損失就高達四億多元,這還不包括聲譽損失在內。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看,華航高層算盤打得太精,結果卻事與願違,得不償失
再看機師工會方面的表現這次的罷工行動,完全依照勞動法規進行,工會談判的應對進退也堪稱理性;儘管協商過程不如上次被喻為「顏值最高」的空服員罷工那般順利,卻也獲得不少民眾聲援。比較值得商榷的是,在工會的五大訴求中,改善「疲勞駕駛」一項確能打中一般民眾的同理心;至於要求保證十三個月全薪,則與公共利益無關;要求停招外籍機師及限制外籍機師升訓,則涉及就業歧視,訴求之正當性不免受到質疑。
這次民航史上首次機師罷工事件,能夠擺脫以往的激憤與悲情抗爭,與資方和政府官員面對面協商,寫下了理性、透明的一頁但機師工會仍耿耿於懷的是,華航資方的威權式管理仍未被觸及,不少人唯恐罷工落幕後遭到「秋後算帳」這點,則有待勞動部和交通部持續關注。連日來避不露臉的華航董事長何煖軒,無疑是引發這場罷工的關鍵人物,但他憑其良好的黨政關係在華航高壓治理,卻可倖免於負責。罷工期間他接受媒體訪問,仍然強悍宣稱:工會「不能踩我的紅線」。這句「我的紅線」,完全說明他的「人治」本位。那麼,罷工機師期待不遭到秋後算帳,會不會只是幻想?
罷工不值得鼓勵,但也不需要一味抹黑或醜化尤其,當時代在進步,勞方能夠更有尊嚴地與資方對話協商,都是正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