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5536/web/
◆ 聯合報社論/心中如有人民,就不會只剩滿嘴口號
◆ 聯合報黑白集/誰來解決「問號」?
◆ 經濟日報社論/負所得稅制恐製造更多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負所得稅制恐製造更多問題
2019-01-03 03: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新年談話表示,過去兩年經濟有成長,稅收也都超出預期,「已經請行政院儘快拿出具體方案,讓收入較少的民眾,能夠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行政院發言人則表示,已要求各相關部會擬定計畫,再報行政院討論。在內閣處於看守狀態下,蔡總統臨時拋出的弱勢分享紅利的作法,其實問題重重,並不適當。
第一個問題是,稅收超徵只是實際徵收的稅收超過推估的預算數,並不代表財政改善,收支相抵仍然可能呈現赤字,政府最終還是必須舉債支應。因此,過去三年稅收雖然大幅超徵,民意也一直要求政府學習香港政府還稅於民,但財政部都說為了健全財政,世代正義,避免債留子孫,要將超徵的稅收用來還債,最近財政部長還說當前的租稅負擔率太低,未來還要設法提高租稅負擔率,顯然蔡總統倉促的指示讓財政部裡外不是人,無所適從,實在不像是「最會溝通的政府」應有的作為。
其次,將超徵的稅收補助弱勢,如果照黨政高層的說法,擬以推動「類似」其他國家的「負所得稅制度」方式實施,亦即綜合加計各類的所得總額,再減掉免稅額、扣除額之後,如果所得淨額為負,乘以一定的稅率計算出政府應付給納稅人「負的所得稅額」,等於政府透過所得稅支付給弱勢民眾一筆救助金,從而使得綜合所得稅制具有社會救助的功能。
表面上看來,政府確實立意良善且時髦;但是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在台灣實施負所得稅制,一定會出問題。因為,目前的所得稅制有太多的租稅減免,以致於所得稅申報書呈現的資料根本不足以反映納稅人是否為真正弱勢。首先,台灣有可觀的「地下經濟」,屬於未向政府登記,未受政府法規約束,又不向政府申報並納稅的經濟成分,產值也未納入國民生產總值,根據前財政部長何志欽的研究報告,台灣地下經濟短漏報的稅收占比高達33%,是美國地下經濟、逃漏稅收占比17.5%的兩倍。在負所得稅制下,這些地下經濟反而成為獲得救助的「假弱勢」者,根本就是不公不義。
此外,有太多的租稅減免,例如所得稅法對於出售土地因為課徵土地增值稅,而不必申報綜合所得稅,或證券、期貨之交易所得目前停徵所得稅,以及分離課稅(短期票券、證券化受益憑證、債券、附條件交易等利息所得、結構型商品交易利得等),乃至於列舉不盡的租稅減免,例如產業創新條例、生技新藥發展條例、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等等,本身大多為錦上添花性質,受益的大多為資本或財產所得者。上述這些所得,基本上都不會呈現在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書上。因此,負所得稅極有可能補貼到「贏者圈」。
事實上,早在民國97年(2008年)政府實施「照顧近貧─工作所得補助方案」,即屬類似「負所得稅制」。當時以民國95年(2006年)財稅資料做基礎,篩選出符合資格者,內政部再透過各縣市政府主動寄發申請書給符合資格者,但因為當時軍人、中小學教職員薪資所得免稅,找不到納稅紀錄,而有中小學老師接獲補助的通知,即證明目前的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有太多缺口或漏洞,不足以作為實施負所得稅制的基礎。這些缺口還未補足之前,實施負所得稅制只會製造更多問題。
最後,就是時機不對。行政院長賴清德請辭待命,內閣早已進入看守狀態,沒有資格或立場來執行蔡總統一時興起的政策指令。事實上,從行政院擬出的超徵稅收運用方向,包括抵減負債、加強國民旅遊補助刺激、補助換購節能設備等等,根本不符蔡總統的弱勢分享的指示,就顯示行政院和相關部會處於莫衷一是,只能觀望的尷尬地步。蔡總統何不先確定人事,再要求新的內閣落實執行,才不會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
聯合報黑白集/誰來解決「問號」?
2019-01-03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主席候選人卓榮泰(左)與羅文嘉(右)日前在台北水牛書店對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羅文嘉是在卓榮泰來訪時說出此話。他說,小英該急的事不急,不急的事卻忙著去做,穩定人心、建立共識的先後順序都搞錯,讓人冒問號。他更中肯的一句是,人一旦進入執政權力系統,會被自己築起的高牆圍住,時間久了就會不知道高牆內外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話,指的是小英身邊人物,卓榮泰其實也在其中。
民進黨目前的處境,的確是在「問號」之中載沉載浮。選舉大敗,主要是蔡總統執政失利,不得人心。但目前主導收拾殘局的,又是她一人揮舞長袖,在幕前幕後發號施令。這景況,到底誰在檢討誰?
民意不滿錯誤的能源政策,蔡英文說不改;民意不滿僵硬的兩岸政策,蔡英文持續拗;民意不滿東廠橫行,她假裝沒看到。最令人錯愕的是,剛以財政困難大砍軍公教退休年金,現在卻以「財稅超收」為由,要來個紅利大放送。高坐在權力金字塔頂端,她大權全攬;要論負起責任時,她閃稱自己「不在第一線」。這種種表現,怎不讓人冒問號?
要等到冒多少問號,人們才能確知這位有時文青、有時學者、有時女皇的領導人,最終可能就是個「空心蔡」?這一大堆問號,又要叫誰收拾?
聯合報社論/心中如有人民,就不會只剩滿嘴口號
2019-01-03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蔡英文元旦在總統府內發表「2019新年談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的新年談話,令人失望。她的談話策略主要是「一放一收」。「放」的部分,是宣稱要將超徵的稅收轉成紅利發給弱勢分享,藉此收買民心。「收」的部分,則以「四個必須」對兩岸關係擺出了更強硬的姿態,對外以主權及主體性為名,拒與中國大陸對話,對內則對地方政府的兩岸城市交流畫出紅線。蔡英文以這樣的態度回應民進黨年底選舉的大敗,只能說是傲慢再傲慢,根本不把民意放在心上。
蔡英文搶在習近平於《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發表談話前,先一步提出「四個必須」及「三個防護」,顯然無意建構兩岸友善對話的各種可能,甚至可能造成對方作出更強烈的回應。蔡英文的談話,在國人眼裡看來,嗅不出任何想要友善溝通的意圖;在對岸學者眼裡,則認為是她上任後對大陸「最敵對」的一次講話。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習近平原本有意釋出善意,恐怕也得連夜收回了。
果然,由於蔡英文拒絕說出口的「九二共識」,加上她高調的「四必須、三防護」,昨天換來了習近平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的回應。「兩制台灣方案」首度在此際提出,無異是壓縮了原本兩岸在九二共識下可以「各自表述」的空間,這正是蔡政府粗暴拋棄「九二共識」的後果,帶給台灣的是一條更狹窄的路。儘管習近平的提法只談及「探索」,警告的意味比較濃厚;但如果讓台灣掉進像港澳般的「兩制」命運,恐怕不是多數台灣人所願。
讓人不解的是,在姚人多等所謂「文青」幕僚退出總統團隊之後,蔡英文難道換成「武青」上陣了?否則,怎麼會在政策需要調整陣勢與放緩腳步的時刻,主政者卻在那裡逞強。又或者,蔡英文多年來故作深奧的兩岸處理手腕,其實已經圖窮匕現,再也變不出新花樣;只能嘴上喊著「維持現狀」,實則向獨派傾斜?否則,怎麼還會無視民意現實,還在呼喊那些無助解決問題的口號?
檢視蔡英文的「四個必須」,包括「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尊重台灣人民對自由民主的堅持」、「和平對等處理兩岸歧異」、「公權力機構的談判」,從兩岸的觀點看,很難說有哪一點錯誤,每一項都是正確的。問題是,從台灣人民的立場看,此刻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很會「宣示立場」的領導人,而是需要一個會「解決問題」的執政者。從這個角度看,很會高調表態的蔡英文,並沒有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製造問題。
為什麼柯文哲以一句「兩岸一家親」就行得通的事,蔡英文卻硬要逼他收回?為什麼藍營以「九二共識」可以經營順暢的兩岸和平交流,蔡英文卻非要捨棄不用,用自己分明已難以維持的「維持現狀」在那裡裝模作樣?蔡英文之所以讓人失望,並不是因為她對北京的態度太過強硬,而是因為她明知台灣民意已不支持其兩岸政策,她卻漠視人民的心聲,只顧著維持自己的政治顏面和她已無出路的政治信念。身為總統,如果不想正視人民的意向、務實解決國家的困境,卻只會在那裡呼喊一成不變的口號,她還冀望人民支持嗎?
兩岸關係最大的弔詭,就在它的主調取決於失去民心的主政者。蔡英文的支持度已跌至兩成以下,這樣的頹勢,恐非撒出幾百億超徵紅利所能挽回。何況,她的兩岸、能源、經濟及其他各項施政都仍無意修正回到正軌,連新閣人事都無法敲定,只是越發凸顯施政無力而本末倒置。習近平面對的情況也不樂觀,中美貿易戰讓大陸經濟元氣大傷,政治及社會管控的全面加強,也讓許多人民感到處處受制。此時,提出「兩制台灣方案」,企圖體現海納百川的統一融合,說服力有待加強。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看來仍是充滿風險,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