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 台海風險指數狂飆
◆ 柯P嗆段宜康吞球…基本盤漂白 藍營還在睡
◆ 鄭麗君挨巴掌 「痛在其身,傷在民心」
◆ 鄭麗君挨巴掌 暴力vs.粗暴去蔣
◆ 超徵稅收 補助扶弱公益團體
◆ 善用校外師資 延長課後照顧
◆ 別只玩3C 放寒假讓孩子回校運動
◆ 返還?轉移?日俄爭領土 要面子更要裡子
◆ 漫畫/門都封了
◆ 去梯言/腦袋「不龜」有什麼藥?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去梯言/腦袋「不龜」有什麼藥?
2019-01-22 23:59 聯合報 公孫策
高雄市長韓國瑜(中)高興看到大陸企業界採購高雄農漁產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國瑜實踐了「貨出得去」的第一筆業績:二千二百萬元農漁產品由台北快輪載運去福建平潭。林濁水先說「厲害了」,後來又酸「比較適合五十年前農業社會」。然而,這件事的重點不在「賣多少/賣什麼」,而在於「這個市長肯替老百姓想出路」。
《莊子》的寓言: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的種子,種出可容五石的葫蘆,可是拿來盛水卻承受不了重量,剖開當瓢又大而無當,我就把他砸了。」
莊子說:「你的腦袋真是不行。從前宋國有個家族,祖傳一種不讓皮膚凍裂的藥,家族世代以漂洗棉絮為業,終年所得不過數金(單位不詳)。有人出價百金買這種藥的方子,家族成員會商決議『有錢賺,趕快賣』。那位客商得到方子,跑到吳國去推銷給吳王,當年冬天越軍攻打吳國,天寒地凍打水戰,吳軍因為有這種『不龜手』的藥,將越軍殺得大敗。吳王為此賞賜那位客商一塊土地,商人於是成為領主(社會階級躍升一大級)。」
莊子繼續說:「同一種藥,有人世世代代只會用來漂洗棉絮,有人卻可以因它而列土封侯。你為何不思考如何將五石大葫蘆的浮力,運用在舟船上,浮游於江湖呢?難道你有一顆『蓬之心』嗎?」(蓬草的心狹窄而彎曲,「蓬之心」意指腦袋跟蓬草一樣雜亂不通)。
這次載運高雄農漁產品去平潭的台北快輪,說是首航高雄,但船卻不是新打造,航線更不是新申請。也就是說,如果要用船運輸出農漁產品到對岸,其實一直都不成問題,只不過民進黨在高雄執政廿年,沒有市長想到要幫老百姓做這種安排,要等到被「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擊潰了,才由新市長來啟動首航。
這跟「不龜手之藥」道理完全一樣:同一種藥只要肯動腦筋,就能發揮大得多多的效益。
不龜手的「龜」字,是「龜裂」的龜,不是「龜速」的龜。腦筋動得慢(龜速)沒關係,那只是「蓬之心」,既然高雄做了示範,腦筋通了,各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可以舉一反三,加速做出更多「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的行動。但若是腦袋壞了(龜裂),硬是要跟大陸不相往來,那就是「鐵石心」,完全不顧老百姓生活,不曉得有什麼藥可醫了。
2019年 台海風險指數狂飆
2019-01-23 00:23 聯合報 石齊平/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香港)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右)新春談話,呼籲和平統一解決兩岸分歧問題,蔡英文總統(左)隨即強硬回應稱,我們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也絕不接受「一國兩制」。 圖/路透、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民國38年(一九四九)兩岸分治迄今七十年,海峽風雲有三次吃緊,民國39、47、85年(一九五○、一九五八、一九九六),如以一到五作為吃緊指數,民國39年(一九五○)為五,餘兩次不過為二。民國39年(一九五○)若非韓戰爆發,共軍必然渡海,解放了台灣。民國47及85年(一九五八及一九九六)兩次,俱為測試及恐嚇,未有真打之意圖。但進入民國108年(二○一九)後,此一指數急遽升高。
我有此觀察,是根據如下的分析:
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的台灣方案有兩個選擇:一為「和統」,一為「武統」。和統的基本框架是「一國兩制」,但程序上必須通過協商與談判,談判的前提則是「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目前「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在台灣內部都沒有共識,何況兩岸之間;至於「一國兩制」,無分藍綠都不接受。是則兩岸之間,協商談判如何進行,既無協商談判,何來和平統一?其次,關於「武統」,習近平在「五點主張」中說,「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但絕非針對台灣同胞,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於是,習近平的台灣方案中就存在著一個懸念:如果「和統」無望,是否就必然「武統」了呢?但若武統的條件也未成熟,是否就既不和統又不武統讓現狀繼續下去?但習近平又說,「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就要看北京當局怎麼看待「統一」了。這涉及到三個層次的評估:有沒有必要,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決心。就必要而言,領土主權必須統一,有必要;突破美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對中國的封鎖,有必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目標,有必要。就能力而言,今日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已遠非七十年前可比;兩岸之間,也是台消陸長;更關鍵的是在西太平洋,美軍的介入能力也正面對著中國「反介入」能力越來越大的挑戰。再看決心,這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習近平的歷史使命感及歷史責任感。應該說,兩者均無可懷疑。
就在這個時候,一向隱而不顯的美國因素出現了。面對中國強勢崛起,已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國,從歐巴馬到川普,卯盡全力遏制中國,但歐巴馬「重返亞太」效果不彰,繼任者川普擔心「美國第一」不保,乃加碼遏壓中國,從科技戰、貿易戰、投資戰,到朝鮮牌、印度牌、南海牌,並手握台灣牌,蓄勢待發。川普上台之後,已先後通過了《國防授權法》、《台灣旅行法》及《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強化美台關係及對台軍售。與此同時,台灣當局為對抗北京當局,明顯地越來越拉美自保,擁美自重。但這樣的作為與傾向,在北京當局看來,恰恰就是所謂的「外部勢力干涉」及所謂的「分裂活動」。
把上述所有現象與形勢合攏來看,就可以得到民國108年(二○一九)海峽風險指數何以快速飆升的研判了。
柯P嗆段宜康吞球…基本盤漂白 藍營還在睡
2019-01-23 00:20 聯合報 黃金澤/大學教授(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柯文哲以「強盜說」比喻美中台關係,掀起爭端。 記者林俊良/攝影
台北市長柯文哲一席比喻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強盜說」,引發綠委段宜康強烈批評,柯段間陷入口水戰;柯市長甚至加碼回嗆段立委先吞曲棍球再來發問。表面上看,只是兩人間的唇槍舌劍,其實柯市長是項莊舞劍,他的目標則是當前台灣第一大黨「討厭民進黨」裡的淺藍選票。
柯市長有驚無險連任後,相較第一任初期看似平靜無波,其實已不動聲色完成兩大調整。
第一是風格調整:相較於過去的口無遮攔,動輒得咎,柯市長連任之後發言明顯低調許多,除了與蔡總統會面時寡言少語,受訪時亦盡量避免與施政無關的議題。
第二是對象調整:柯市長第一任內砲火聚焦在藍營前兩任市長可能的弊端,甚至提出最後不了了之的五大弊案。自從這次選戰期間白綠分手後,開始將砲火逐漸轉向綠營,到如今火力全開對準段立委和他背後的民進黨新潮流,不給白綠合作留下餘地。種種作為,既展現作為首都市長的自信,又能鋪平進取總統大位的道路。
反觀藍營,在北市長一役未能趁著白綠分裂局面奪回市長寶座,反而使自己陷入兩大真空。
第一是領導真空: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在敗選後不願認輸,要求驗票及提起選舉無效之訴,明眼人皆知即使重選也不會改變結果,但是丁的堅持卻卡住了北市舵手的位置,使得藍營在北市陷入各自為政,無人領導的散沙局面。
第二是話語真空:由於丁的選舉無效之訴使北市長選舉進入若有實無的延長賽,反倒使藍營立委和市議員對柯市府失去監督和批評的著力點,只能將砲口轉向口譯哥和滅管之類屬於中央政府的議題上,讓早已實質進入第二任的柯市府得以毫無顧忌地快跑前進。
藍營或許還有人天真以為柯市長加入批段是同仇敵愾,但別忘了綠營在北市自阿扁之後就長期在野,甚至在二○○八年立委選舉還曾被藍營八仙過海,早就沒什麼好輸的。倒是藍營自己,在柯精明操作分化下,氣勢此消彼長,哪天自己的基本盤全被白色力量給漂白了都還不知道!
鄭麗君挨巴掌 「痛在其身,傷在民心」
2019-01-23 00:16 聯合報 郝至順/大學兼任教師(台中市)
藝人鄭惠中(左)昨在北市議員應曉薇(右)陪同下召開記者會說明事件經過。 記者魏莨伊/攝影
文化部長鄭麗君參加資深藝人尾牙餐會,竟遭某藝人當眾賞了一巴掌,看來不免錯愕與驚訝。堂堂部長,大庭廣眾下遭此羞辱;打人的固然不對,身為國家文化掌門人,施政作為缺乏行政中立,行事風格是非判斷不明,不尊重歷史文化,美其名轉型正義,實則意識形態作祟;甘為政治打手與鬥爭工具,實在不足為訓,理當反躬自省。
蔣公歷史功過與評價,豈是一個文化部長可以頤指氣使,或是執政黨片面推翻揚棄,掃入歷史灰燼?蔣公對國家民族歷史功過與是非曲直,自當留待後世史學家評述後方可蓋棺定論,執政黨及文化部去蔣動作有如毀屍滅跡般,似乎有違台灣絕大多數善良人民心念與想法。
籲請執政者務必要知道,去蔣動作只會激化社會衝突對立,撕裂人民感情。鄭麗君挨這一巴掌,如果有痛,應該是「痛在其身,傷在民心」,打一巴掌的那位藝人,雖然不該暴力相向,或許也代表多數人民的怒吼與發聲,希望能點醒執政團隊,尊重歷史文化,崇法務實,學習韓國瑜「發展經濟,讓人民賺大錢,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才是正辦,也是執政者天經地義的使命與政治責任啊。
鄭麗君挨巴掌 暴力vs.粗暴去蔣
2019-01-23 00:12 聯合報 楊楚光/資深新聞工作者(台北市)
文化部長鄭麗君(中)出席關懷演藝人員春節餐會,不料被藝人鄭惠中打了一巴掌。 記者杜建重/攝影
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歲末關懷藝人餐會時,遭資深藝人鄭惠中打巴掌,現場譁然。鄭姓藝人是因不滿鄭部長多次表示要將中正紀念堂轉型,以達到執政黨去蔣化的目標。社會大眾都反對以暴力行為來表達抗議,雖然該藝人已對打人行為表示歉意,但對政府將採的去蔣政策仍表不能苟同。
此一打文化部長巴掌事件對台灣形象造成極大傷害,社會各界應譴責此種粗暴行為,而涉案藝人也應迅速受到司法調查和制裁。但此事也反映在沒有得到民意支持前,鄭多次表示將把中正紀念堂轉型,達到去蔣化目標,也凸顯文化部粗魯行政的事實。
中正紀念堂其實是在蔣中正總統逝世後,為表示全民對他的懷念,由政府及社會各界籌建的紀念性園區,但在民國96年(二○○七年)民進黨執政時,因部分反蔣人士的抗議行動,硬將大門牌樓上的「大中至正」題字強行拆下,換上「自由廣場」匾額,並由民進黨政府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民國97年(二○○八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又改稱為「中正紀念堂」,但大門牌樓的匾額仍掛著民進黨執政時的「自由廣場」。
從廣場性質的爭議,可以看出台灣社會尚不能對「尊蔣」有共識;由國民黨贏回執政權後,沒有取下「自由廣場」的匾額,也表示此一爭議是可受公評的、甚而可經具有民意程序的方式,進行大家都能接受的轉型。但在沒有取得共識,也未經適當的民意表達過程,鄭麗君部長一再對外放話,將中正紀念堂轉型,甚至有移除蔣中正紀念銅像之議,已在台灣社會造成很大的衝突和對立。文化部未能有深思熟慮的構想,也沒有經過較為合理合情的民主程序,霸王硬上弓的企圖,激化了尊蔣派人士的反感,才導致現今的打巴掌事件。打人的藝人固然不對,但文化部粗魯去蔣也是值得檢討的。
現今的中正紀念堂,在大門牌樓上標明此一園區是「自由廣場」,是否也代表將來轉型精神,可朝「自由民主」方向來作改變,例如將蔣公銅像,與歷任總統銅像並列,或環列四周,同時供參觀人士瞻仰,因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及繁榮進步的社會,是所有歷屆國家元首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預留空間供往後陳列國家元首的銅像,記述他們在任內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形成一種優良的紀念文化!
總之,文化部沒有公正公開的將此一園區作妥善的轉型考慮,只知一再對外作去蔣的談話,不但對轉型沒有建樹,反而造成尖銳的對立,實在令人遺憾。